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P5

  ..續本文上一頁念誦此句偈語時,須觀想資糧田的本尊與護法親口應允行者:「爾等今後修行上所遭遇之障礙,吾當予以滅除;爾等所欲成就之順緣,吾亦成辦之。」本尊與護法應允之後,由其身上變現出無數的法器,如同火焰一般,朝行者飛來,去除所有修行的障礙,成辦所有的順緣。其後,觀想示現忿怒相之本尊與護法,變現出無數的忿怒尊,進入行者的身體,自身與心續中所有的病魔變成蟲、毒龍等有毒的物質,爲本尊與護法吞食殆盡;此時,行者身心充滿光明,戰勝所有病魔,從而獲得殊勝的加持。

  內外、秘密違緣障礙的內涵可分爲:外----一切人與非人對行者所造成的障礙;內----體內的病根,如風、膽、涎等;秘密違緣----心續中的貪、瞋、癡等煩惱與業障;若行者一直執著此等違緣障礙,煩惱將更爲熾盛,並導致更大的痛苦。此等違緣障礙雖能予以對治與淨除,但若能以正確的認知,將障礙與違緣轉化爲修行的助緣,例如,生病時,思惟生病的原因,乃是過去所造作的惡業與行者所具有之有漏色身所致;如是思惟,違緣障礙便成爲修行的助緣,對行者的修持將有所幫助。

  如理依止善知識爲道前之基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利益與不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及如何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的意樂與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均做了詳盡的闡述,行者應深入了解與思惟,並于修持的過程中,將自己的上師視爲與叁世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如是思惟,並非爲了上師的利益著想,而是爲了使行者能獲致殊勝的加持,故須如是思惟。行者未能將上師視爲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心續仍爲煩惱所染汙,因爲心續不清淨,故無法視上師與諸佛無二無別,並非上師有任何的過失。

  行者對于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必須實際用于每天的修持之中。依藏傳佛教的傳規,每當上師傳授完一段修持的心要與口訣,行者須于受法之後,每天以四座(上午兩座、下午及晚上各一座,每座約叁小時)的時間,不斷思惟與觀修上師所傳授的心要與口訣,直至心續中生起覺受,上師方繼續傳授另一段要訣。諸位聽受完上師所傳授的「祈求叁大義利」觀修要訣後,應每日如法實修,切莫以聽故事的心態前來聽聞,如此,不但對圓滿「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心願毫無幫助,且將有種種的過患産生。

  行者對于上師與諸佛菩薩最殊勝的供養,乃是依循上師所傳授的要訣,如法精進實修。以此爲基礎,雖不能具足世間種種的珍寶而行供養,然以自身所修持善法(持戒乃至行菩薩行)的功德,變現爲諸佛莊嚴的淨土與宮殿,以及大千世界的各種珍寶,對上師與諸佛菩薩心懷虔敬的信仰而行供養,如此方能圓滿供養的意義。若不能如法實修、未能具足虔敬的信仰心,則縱然以再多的寶物供養上師叁寶,依然如鏡花水月一般,剎那即逝。另須注意供養時,手中需執持些許供物,至少需手持念珠,切勿以空手而行供養。

  以上爲修持供養的要訣,希望諸位能如法而行,精進實修,如此必能累積圓滿的福德資糧。

  (叁)

  無真出離難止息

  舍求有海安樂果

  貪著有樂能縛身

  是故首當出離心

  此偈頌說明行者須修持出離心的原因。

  行者唯有生起欲從輪回中獲致解脫的心念,方能努力追求解脫的方法,也才有獲致解脫的可能;反之,若未能生起出離心,繼續受煩惱牽引而造作惡業,結果必然于輪回中無止盡地沈淪。寂天菩薩雲:「行者若未能對輪回中短暫的安樂生起厭惡之心,如此將無法止息輪回的種種痛苦。」行者乃是爲了獲致解脫而皈依佛門修行,亦經常念念不忘要獲致解脫,然可曾深入探究獲致解脫的方法,與如何才是真正獲致解脫?

  欲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先決條件,必須對輪回的過患與解脫的功德利益有正確的認知,如此方能生起出離心,從而希求從輪回中獲致解脫。若對輪回的過患與解脫的利益功德未能有正確的認知,依然貪著輪回中的短暫安樂,則必然無法生起出離心,更遑論能從輪回中獲致解脫。如同監獄中的犯人,若是認爲監獄中的生活相當惬意,從不想走出牢獄重獲自由,即使讓其出獄,不久,依然將重回牢獄之中。

  因此,欲獲致解脫首先須認知輪回的過患。輪回的意涵爲衆生的心續(心識剎那不斷延續的過程)受煩惱(貪、瞋、癡)與業障所驅使而無法自主,無論內在的心識與外在的行爲,均爲煩惱與業障所掌控,日日夜夜均漂流于煩惱與業障的瀑流沖激之中,更由于受業力的驅使而生生世世不斷進取獲得有漏的蘊身,此爲輪回的意涵。

  行者或許認爲僅斷除輪回中些許的痛苦,或是從汙穢之地逃離至清淨舒適的處所,即爲獲得解脫,如此膚淺的認知,在于行者對輪回的根源---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未能有正確的認知。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若未能淨除,縱然能獲得短暫的安樂,終究仍將受煩惱與業障所驅使,而繼續于輪回中流轉不止。

  尊貴的

  DL喇嘛某次應邀至英國訪問並發表演說,英國女王亦莅臨聽講,演講結束後,女王于茶敘中向DL喇嘛表示:「您方才提到對自己的身體不應過分執著,我深表認同;我即是因過分執著自己的身體,因而産生不少的困擾。」當行者聽聞善知識提及有漏的蘊身爲輪回的表相時,若心生不悅,無法認同與接受,如此,即是對輪回的內涵未能有透徹的認知與了解。

  行者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在于過去生所造作有漏的因---煩惱與業障,衆生皆希求安樂而厭離痛苦,即使些微的痛苦亦不願承受,然此有漏蘊身卻令行者此刻須承受巨大的苦楚(苦苦、壞苦、行苦),且更由此有漏蘊身不斷生起煩惱與造作業障,種下生生世世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須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惡因;因此,有漏蘊身乃是導致行者不斷于輪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故行者不應執著此有漏蘊身。

  行者對于輪回短暫安樂的貪著,大部份來自于對此有漏蘊身的執著,此種執著,若是能使行者感受安樂,則並無任何不當之處;然而,此有漏蘊身帶給行者的卻是生、老、病、死等無量無邊的痛苦,既然有漏的蘊身是痛苦的根源,行者即不應繼續對其産生執著。

  行者了解執著有漏蘊身的過患之後,並非僅以心生「吾不願繼續進取獲得此有漏蘊身」的心念,即能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而必須探究有無方法能使行者不須再繼續受煩惱與業障的驅使,而不斷投胎轉世繼續獲得有漏蘊身。

  從因果的關系探究行者不斷獲得有漏蘊身的因,在于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只要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未淨除(因),行者即須不斷進取獲得有漏蘊身(果)。因此,唯有設法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方能斷除輪回的根源。

  欲淨除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首先對于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須努力忏悔,對于此刻的心念與行爲,須謹慎防護,避免再繼續造作業障,若不慎受煩惱驅使而造作業障,當生起極爲後悔的心念,並將煩惱視爲自己的雠敵,須奮力加以對治,切勿繼續受其驅使,而使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不斷增長,如此,必然無法斷除輪回的根源。

  煩惱可粗分爲貪、瞋、癡、慢、疑等五種,其根源即爲「無明」。由于無明,使行者無法透徹了解「諸法無自性」的實相,將因緣聚合而成短暫存在的人、事、物執爲實有,因而對自己所愛者生起貪心;對自己所惡者生起瞋心,以此分別心複引生出傲慢與懷疑。因此,無明乃是輪回的根本,行者若能以空性正見慧予以對治,將能藉由破除無明而使煩惱斷盡,從而淨除所有的業障,獲致真正的解脫。

  佛陀曾如是開示:「衆生因不能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遂爲虛幻的表象所蒙騙,將世間萬物執爲實有,此錯誤認知生起的剎那,即引生諸多煩惱。」行者若能深入思惟與了解世間萬物皆是相互依存,並非單獨、自主地存在,而是由于因緣聚合而短暫存在。其本質爲無自性而非實有,若能如是思惟,行者便能扭轉將萬物執爲實有的錯誤認知,了知諸法虛幻的本質,不複對其心生煩惱。

  然而行者對于能將煩惱完全斷除一事,容易心生疑惑,或許如此質疑:「一旦將煩惱完全斷除,則我是否仍然存在?」爲何會有如此的質疑,其根源在于行者從無始以來,時時刻刻毫不間斷的串習著煩惱的習氣,此習氣于心續中已然根深柢固,因此,容易對斷除煩惱之事心生疑惑。

  存在于心續中的貪、瞋、癡等煩惱,由于行者累世不斷的串習,使自己的心識與行爲均爲其驅使與掌控而不自知;煩惱且如同古代的官員使喚仆役一般,不斷地驅使行者造作惡業,繼續在輪回中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行者卻仍不知警醒,依然任其擺布。現實生活中,任何人均不願身爲奴仆受他人所使喚,即使時間再短亦避之唯恐不及,但爲何生生世世受煩惱所奴役,卻甘之如饴,行者于此須仔細思惟,是否願意繼續爲煩惱所使喚?

  心續中的煩惱與業障能徹底淨除的原因,在于其並非心的本質,有情衆生的心性具有清淨與光明的本質,然暫時爲煩惱與業障所染汙與蒙蔽;因此,能藉由正確的修持方法,將其完全淨除。行者了知煩惱與業障能完全予以淨除之後,便須戮力對治煩惱與業障的根源---無明,以空性正見慧的正知正見觀待世間萬物均無自性且虛幻不實,以此破除實執乃至由實執所衍生出的一切煩惱。切勿因循累世的惡習,聽任煩惱的習氣日益增強與堅固,如此,將與解脫的道路背道而馳。

  行者藉由不斷串習空性正見慧,不斷深入思惟並提醒自己諸法均爲虛幻、無自性且相互依存,使心續中的煩惱業障能逐步淨除,煩惱的習氣日漸淡薄,心念便能逐漸入于空性之中;當煩惱完全淨除時,行者便能體認心性清淨與光明的本質,而安住于空性、光明與安樂之中,此時,所有的痛苦均已止息,行者即達到解脫的境界----涅槃寂靜(涅槃意指心安住于沒有煩惱與業障的空性、光明與安樂之中,寂靜意指止息所有的痛苦)。

  彌勒菩薩于「寶性論」(慈氏五論之一)中曾如是開示:「有情衆生皆具…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