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P6

  ..續本文上一頁足成佛的根器與因緣,」此因衆生乃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並非有自性與真實的存在,由此虛幻與無常的特點,衆生得以了知諸法無自性的本質;且因衆生的心續的本質爲空性,與諸佛相同,因而具足成佛的根器與因緣。

  行者欲藉由修持空性正見慧,以諸法無自性的正知正見觀待世間萬物,從而破除輪回的根源---無明,獲致清靜的解脫,則首先必須生起出離心,不貪著輪回中短暫的安樂,體認輪回痛苦的本質,如此,方能藉由道次第的修習,而獲致究竟的安樂與解脫;反之,若未能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則任何希求獲得解脫的願望,均無法如願以償。

  欲生起具量、堅定而真實的出離心,必須對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有正確的認知,深刻的體悟輪回痛苦的本質。于此基礎上,所生起的出離心,方爲具量的出離心,也才能獲致真正的解脫。宗喀巴大師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引用噶當派祖師「霞惹瓦」的教誡:「衆生所生起的微薄出離心,如同于水中灑上薄薄的一層青稞粉。」衆生常爲求從某種痛苦中解脫,而發起微薄的出離心,以此微薄的出離心,所獲致的解脫與安樂亦將微不足道。

  無論空性正見慧、菩提心乃至一切道次第證量的生起,均須以出離心爲基礎。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離心,則必然貪著輪回中短暫的安樂,無法認知其中總體與支分的各種痛苦,更無法體悟輪回痛苦的本質;是故,如何能生起「爲救度衆生離苦得樂願速成佛」的菩提心;如何能了知諸法無自性與虛幻的本質,從而證得空性正見慧。

  阿底峽尊者初抵西藏時,曾向前來迎接的法師們問道:「菩提心如何修持?」法師們回答:「照儀軌念誦過。」尊者又問道:「未誦儀軌之前如何修?」彼等啞口無言,尊者于是感歎道:「不知修菩提心的菩薩,唯藏地有之。」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離心,卻希求生起廣大菩提心、證悟空性正見慧乃至獲致究竟的解脫,此等心願如同海市蜃樓一般,絕無實現的可能。

  「薩迦班智達」于遠離四種執著一書中,如是開示:「若執著此生,即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簡明扼要地闡釋出離心的重要;因此,行者若未能生起具量的出離心,依然貪著輪回短暫的安樂,則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均流于空談,而不能身體力行,亦不能成爲一位真正的修行者。

  于「無真出離難止息,舍求有海安樂果」此兩句偈頌中,行者首先須了知何謂真正的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意指對于此生、來生乃至輪回中所有盛事,心中不生起任何貪著且深覺厭患;若是僅止于希求從某種病苦中解脫乃至避免墮入叁惡道,此種發心並非真正的出離心。

  未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即無法止息繼續不斷追求輪回大海中(有海)短暫安樂的愚昧行爲;輪回中所有的安樂均是短暫而非恒久,在安樂的表相之下,潛藏著痛苦的本質(此即爲壞苦),行者由于受無明的蒙蔽,因而無法透徹了解諸法的實相,不斷地爲虛幻的表相所迷惑,將暇滿難得的人身,浪擲在追求虛幻不實而短暫的安樂上,如同蒼蠅、蟑螂等昆蟲將汙穢的垃圾堆視爲寶山,汲汲營營地穿梭于其中一般。

  「貪著有樂能縛身」此句偈頌說明輪回中上至無色界的「有頂」下至欲界的「無間地獄」,無數的有情衆生莫不由于貪著輪回中短暫的安樂,因而不斷地造作業障,繼續獲得有漏的蘊身,如同被繩索緊緊地系縛于輪回之中,無法獲致究竟的解脫。輪回中短暫的安樂,如同塗抹于刀刃上的蜂蜜,衆生僅貪求蜂蜜的甜美,卻無視于利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舔舐蜂蜜,在品嘗短暫的甜美滋味之後,自身卻遭受痛苦與傷害;或是如同大象因貪吃陷阱邊的青草,而落入陷阱之中;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須仔細思惟。

  「是故首當出離心」此偈頌說明行者心中莫不有著希求解脫成佛的目標與心願,既然已立下如此崇高的目標,便須奠定穩固的修行基礎,並朝正確的方向奮力前進。解脫成佛的境界並無法依靠外在的行爲而成辦,而必須將自己的心念由貪著轉變爲厭患輪回短暫的安樂,從而生起具量的出離心,逐步依循各種道次第修習,如此,行者即朝解脫成佛正確的方向邁進,同時爲自己的修行奠定穩固的基礎。

  (四)暇滿難得壽不留

  修習能斷今世欲

  業果不爽輪回苦

  數思能斷來世欲

  「暇滿難得壽不留,修習能斷今世欲。」此二句偈頌在說明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如是闡述: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必須修持暇滿人身難得與死無常。「廣論」的科判中,關于出離心修持的次第爲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業果(此叁者爲下士道的範疇)、四谛與十二因緣(爲中士道的範疇)。至于菩提心與止觀的修持,則屬于上士道的範疇。因此,出離心的修持,涵蓋了下士道與中士道兩大領域。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大願,欲成就圓滿佛果,必須同時具足圓滿的智慧與福德資糧,此二者須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見慧與菩提心而來,而欲證得空性正見慧必須生起具量的出離心;欲生起廣大的菩提心首先須認知輪回痛苦的本質,因而發願欲救度有情衆生能離苦得樂,此仍須以出離心爲基礎。

  出離心又可分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厭棄對來世的貪著;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由于行者能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來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于厭患對來世的貪著,精進修持戒、定、慧叁學,能證得涅槃解脫;由于發起「爲利衆生願成佛」的大願,精進修持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終能成就圓滿佛果。

  行者由于未能了知具足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是何等殊勝、難得與具足極大的義利;及應當運用此人身達成何種目標?因而不斷地虛耗光陰去追求名聲、財富與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將自己所擁有的金銀財寶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處行乞,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滿難得的人身,繼續放任寶貴的生命不斷流逝空過,則來生必定繼續于輪回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滿」的內涵,能令行者避免將寶貴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作爲之上;思惟「難得」的內涵,則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難得的機緣,精進修持正法,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衆生的數目不可盡數,其中更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墮入叁惡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其殊勝自不待言!

  「暇滿」一詞中,「暇」意指八種閑暇【遠離八種無暇---未能值遇佛法、諸根不具、具邪見、邊地受生(以上爲生而爲人的四種無暇)、生于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長壽天】。

  「滿」意指十種圓滿,其中包含「自圓滿」與「他圓滿」各五種;自圓滿的首要條件即生而爲人,因人較其它有情衆生具有更爲殊勝的因緣。

  自圓滿的第二種條件爲「生于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區分、依佛法區分,此處系指以佛法區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于持守戒律的四衆佛弟子【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在之處,並有法師宣說經、律、論叁藏,或修持戒、定、慧叁學之地,即爲生于中土。

  自圓滿第叁種條件爲「諸根具全」,諸根具全除身體各種感官與肢體均須健全之外,尚須非中性人(身體同時具足男根與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別解脫戒,是故,不能成爲「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四種條件爲「不墮邊業」,意指未曾造作五無間罪【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撥離間使僧團産生紛爭)】,經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無間罪,即不能證得阿羅漢以上的果位。」況且造作五無間罪乃是與追求涅槃解脫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惡業,即不能成爲具足圓滿的人身。

  自圓滿的第五種條件爲「信解勝處」,就辭意而言,「勝處」意指戒律,行者對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爲「信解勝處」。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區分爲二種:一、遠離墮罪(牽引行者墮入叁惡道的罪業)。二、止息煩惱。以遠離墮罪作爲目的而持守戒律,僅須對戒律具足虔信並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煩惱而言,則須修學經、律、論叁藏,方能達成目標。此處系以對經、律、論叁藏具足虔信而修學,爲圓滿「信解勝處」之條件。

  欲修學正法從而獲致解脫,除須具足八種閑暇之外,尚須具足十種圓滿,如此方能具足圓滿修學正法的條件,行者應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種自圓滿的條件。

  他圓滿的五種條件爲:一、佛出世。二、說正法。叁、教法常住。四、爲法隨轉。五、他心所悲憫。此依無著菩薩所作的「菩薩地分」而說。「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于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時代。「說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開示殊勝的教法,十方叁世諸佛于成佛後,並非均具有宣說佛法的因緣。

  「教法常住」意指世間仍有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存在,尚未衰滅,且仍不斷地流傳與弘揚。「爲法隨轉」意指行者有緣能值遇修行精進具足成就的上師或法師,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獲致解脫成佛的殊勝利益與功德,因而發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憫」具有二種意涵---一、具足教證功德的上師或法師們,爲使行者能獲致解脫,將各種修持的心要與口訣,毫無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衆能發心布施飲食、醫藥等各種資具,護持行者能專心修行。

  世間的人們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滿難得的人身,未能妥善運用自己所具足諸如世間財富等種種圓滿,幫助他人得以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從而累積智慧與福德資糧,使其成爲自己修行乃至獲致解脫成佛的助緣;反而因爲擁有財富而引發自身強烈的貪、瞋、癡,將大部分寶貴的生命,用于謀取自己及親人的利益與打擊敵人之上,然而這些以「愛我執」爲動機,所造作的各種行爲中,絕大部分皆爲惡業,如此深重的惡業,導致行者須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所具足的圓滿反而成爲獲致解脫成佛的障礙,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藥劑須將藥單上所…

《叁主要道(聖道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共修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