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教授(果硕仁波切讲授)
一、时间: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七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灌顶法会前讲授)。
二、地点:屏东县立文化中心音乐厅。
一位信仰佛法的修行者,其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即为「修心」。为何修心是修行的重点?心如何可修?此因,有情众生的心本质是清净的,只因遭遇某些违缘,遂使清净的心受到染污,为了清净这些染污与垢尘,唯有藉助修心方能达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藉由修心能净除染污,使心回复原来清净的本质。
世人皆喜欢清净,而厌恶污秽;每当身体不干净,便亟思沐浴清洁自身。但对于最重要的心,每天为各种尘垢所染杂,却毫无觉知,不思藉修持以清净自心;因此,时时刻刻观照与清净自心,是行者最重要的课题。
藏谚云:「自己能成为自己最亲近的助伴,亦能成为自己最严厉的敌人。」此句之意在于,自己的心念与行为,能决定自己将来会身处安乐或痛苦之中;心存善念、身作善行,将来即能获致安乐的果实;反之,若心存恶念、身作恶行,将来必堕入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其关键全由自己所决定。
有情众生于无数次的轮回流转中,曾沦堕三恶道中,承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促使众生堕落恶道的原因,在于累世所造作的恶业,而造作恶业的根源,即在于心续中所生起的贪、瞋、痴等烦恼;是故,欲斩断堕入三恶道的根源,唯有藉助修心,将心续中的烦恼净除,方能达成。
吾人欲使自己来生,继续于六道中轮回流转,或是藉由修持各种道次第,于心续中生起各种体悟,获致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全由自己决定。
心为身体的主宰,吾人此生能获得殊胜的人身,能藉由此生积聚种种殊胜的福德与智慧资粮;亦能以此生所造作的恶业,来世堕入地狱、饿鬼与畜生道中,转而变为低劣的身体,承受巨大的苦楚;是故,「心为身之主宰」乃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有情众生的心,如同一头疯狂的大象一般,受着过去生所串习的恶习所牵引,生出种种分别心,由分别心又生出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烦恼,由此烦恼复造作种种恶业,将自身推向三恶道的深渊。地狱道中,四周铁围、烈火烧炙、寒冰冻裂、割截支离…等无边的痛苦,并非由他人所设,而系全由自心起恶念、身作恶行,所累积无量无边的恶业,所感得的果报,究其根源仍出于自心,因此,若不能藉由修持而能控制自心,则如同放纵狂象奔驰、冲撞与践踏,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坏;吾人若无法控制自心,未来的处境势必将极为险恶;修心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修心的方法,首先须具足正知与正见,对于善恶能如理抉择与取舍;正知与正见如同系住心---这头狂象的坚固绳索,唯有时时忆念善恶的抉择与取舍,方能使心免于再去造作恶业,使自己将来须承受苦果。
此外,行者亦可对于具极大愿行的佛菩萨,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虔敬的祈请;观想面前虚空,有一主尊为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周围有无数诸佛菩萨围绕的资粮田,行者向资粮田诸尊殷重至诚地祈请,其后,观想诸佛菩萨化光没入主尊,复迎请主尊安住于行者顶上,以此为修心的开始。
台湾有许多弘扬大乘佛法的寺院与道场,众人接触大乘佛法的机缘亦多,对于大乘佛法的内容,大抵均能有正确的认知,但修学大乘佛法的关键,除了能具足正知与正见,尚须实际去修持。大乘佛法的精髓,即在于慈悲心与菩提心,一位能如实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的行者,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以下,将以噶当派的大成就者---朗日唐巴所传授的「修心八颂」为依归,讲授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的方法。
(一)「我于一切有情众 视之犹胜如意宝
愿成就彼究义利 恒常心怀珍爱情」
欲生起对众生的珍爱之心,首先,须了解有情众生对于吾人的恩泽。吾人此生能获致暇满难得的人身,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于过去生中,有其他有情众生,作为行者修持布施、持戒与忍辱的对象,此生方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复观行者此刻能存活于世间,亦是由于无数有情众生的恩泽,方能满足行者所需的各种生活条件。
菩萨获得成就的根源,亦源自有情众生;一位觉醒的人,观有情众生于无止尽的轮回中,承受着巨大的苦楚,于是心生悲悯,欲去除有情众生的痛苦,并助其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因而,累世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等菩萨行,以此伟大的愿行,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并不断增长各种道次第的证量,终能成为受人尊崇与景仰的菩萨。是故,菩萨应恒常思维有情众生的恩泽,若生起弃舍众生的心念,即不名为菩萨。
圆满布施波罗蜜的修持,为证得初地菩萨之条件;此处所言圆满布施波罗蜜,行者须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断除吝啬与执着,不生起丝毫冀望他人回报,或任何得到美好名声的心念而行布施,如此,方为圆满布施波罗蜜。
圆满忍辱波罗蜜的修持,乃能登上三地菩萨的果位;而行者欲修持忍辱波罗蜜,须有其他有情众生作为修持的对象,当有情众生对我们造成伤害时,此即为考验与训练行者修持忍辱波罗蜜的情境;因此,行者若能圆满忍辱波罗蜜的修持,并登上三地菩萨,皆有赖于众生不断惕励行者修持的恩泽。
行者无论欲求得此生短暂的安乐,或是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体悟与证量,乃至终究证得圆满佛果,皆须依靠众生的恩泽方能达成。如是反复思维众生对于自己的深厚恩泽,从而生起珍爱有情众生的强烈心念,视有情众生的利益远胜于自身,并祈求顶上的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放出无量的光与甘露进入自身,加持行者生起珍爱众生的强烈心念;如此,行者即已迈开修心的第一步。
吾人于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的根源,皆源于「爱我执」,贪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贪爱自己的利益,视自己的利益远胜于其他有情众生,以此错误的心念,衍生出贪、瞋等种种烦恼,不断造作恶业,牵引吾人继续于轮回中,承受各种苦果;
是故,行者应当认清「爱我执」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并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它,恒常思维有情众生对自己的恩泽,将贪爱自身利益的自私心,转变为悲悯有情众生的利他心,便能彻底战胜此敌人。
(二)「随处与谁为伴时 自己较诸众人卑
从心深处思利他 恒常尊他为最上」
修持每句偈颂时,均能至诚祈求顶上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加持自己,使自己能于心续中,生起体悟与证量。但生起体悟与证量最迅速的方法,却是在行者与有情众生相处时,以有情众生作为行者修心的对象。昔日于西藏,有两位修行者,一位致力于禅坐观修,另一位则专心绕塔礼拜,绕塔礼拜者问禅坐观修者说:「汝修何法?」禅坐者答以:「修忍辱。」绕塔礼拜者二话不说,一拳往他身上打去,修忍辱者瞬即暴跳如雷;因此,若仅希求藉由自己独处观修,而欲获得各种体悟与证量,是极为不易的事。行者尚须把握与有情众生相处时,将各种情境转化为修心之用,方能于心续中,生起各种道次第的体悟与证量。
藏谚云:「高傲的岩石上,无法留存任何的水滴。」意指若行者心生贡高我慢,将无法于心续中留存任何的功德。傲慢的习气不仅令行者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即便于当下,傲慢亦能牵引诸多烦恼与疾病,他人亦因自己傲慢的态度,而感受到不悦与痛苦,而咸皆远离;由此观之,傲慢的习气是造成自己与他人痛苦的原因;因此,无论何时、何处与其他有情众生相处时,皆须视自身较有情众生卑下,如是思维,能对治我慢的习气,将贪爱自身远胜于有情众生的私心,转化为视有情众生远胜于自己的利他心,从而引生出悲悯有情众生的慈悲心,以生起慈悲心故,行者能令其他有情众生,感受到温暖与安乐;如此,便能将导致行者于轮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爱我执,予以断除,并以此生起慈悲心的因,终能成就圆满佛果。
吾人累生累世不断串习着爱我执的习气,贪爱自身身的利益解远胜于其他有情众生,并将这种谬误的观念,视为天经地义;惟若深入思维,我是否较其他有情众生殊胜而尊贵呢?人自视为万物之灵,认为畜生道的众生,不知取舍善恶,唯随贪、瞋、痴烦恼的牵引,而浑浑噩噩度日,因此,远较自己低下。然事实上,即使生而为人且自诩为大乘佛教徒,对于善恶的取舍分别,却仍存有迷惑与愚昧,时常造作恶业,却不知忏悔自省,不能惕励自己永不再犯。畜生道的众生造作恶业,如同眼盲之人,奔向悬崖险境,尚情有可原;然号为万物之灵的人们,却同样不断造作恶业,如此与畜生道的众生有何差别?如是思维,即能了知,不应鄙视其他有情众生;与任何有情众生相处时,皆应视其为尊上,自身为卑下;藏谚云:「与众人相处时,须观照自己的口;独处时,须观照自己的心。」与众人相处时,观照自己的口,可避免行者不经意说出伤害其他众生的话语;独处时,观照自己的心,可避免生起与串习「爱我执」的恶习;如此,对于自身、其他有情众生乃至整个社会获得祥和安乐,均具有极大的助益。
(三)「一举一动观自心 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 愿即克制令消除」
对治烦恼为修心极为重要的部份,行…
《修心八颂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