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八頌教授

  修心八頌教授(果碩仁波切講授)

  

  一、時間:二零零零年八月二十七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法會前講授)。

  

  二、地點:屏東縣立文化中心音樂廳。

  

   一位信仰佛法的修行者,其修行最重要的核心所在,即爲「修心」。爲何修心是修行的重點?心如何可修?此因,有情衆生的心本質是清淨的,只因遭遇某些違緣,遂使清淨的心受到染汙,爲了清淨這些染汙與垢塵,唯有藉助修心方能達成;因此,修心是修行的重心,藉由修心能淨除染汙,使心回複原來清淨的本質。

  

   世人皆喜歡清淨,而厭惡汙穢;每當身體不幹淨,便亟思沐浴清潔自身。但對于最重要的心,每天爲各種塵垢所染雜,卻毫無覺知,不思藉修持以清淨自心;因此,時時刻刻觀照與清淨自心,是行者最重要的課題。

  

   藏諺雲:「自己能成爲自己最親近的助伴,亦能成爲自己最嚴厲的敵人。」此句之意在于,自己的心念與行爲,能決定自己將來會身處安樂或痛苦之中;心存善念、身作善行,將來即能獲致安樂的果實;反之,若心存惡念、身作惡行,將來必墮入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其關鍵全由自己所決定。

  

   有情衆生于無數次的輪回流轉中,曾淪墮叁惡道中,承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促使衆生墮落惡道的原因,在于累世所造作的惡業,而造作惡業的根源,即在于心續中所生起的貪、瞋、癡等煩惱;是故,欲斬斷墮入叁惡道的根源,唯有藉助修心,將心續中的煩惱淨除,方能達成。

  

   吾人欲使自己來生,繼續于六道中輪回流轉,或是藉由修持各種道次第,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體悟,獲致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全由自己決定。

  

   心爲身體的主宰,吾人此生能獲得殊勝的人身,能藉由此生積聚種種殊勝的福德與智慧資糧;亦能以此生所造作的惡業,來世墮入地獄、餓鬼與畜生道中,轉而變爲低劣的身體,承受巨大的苦楚;是故,「心爲身之主宰」乃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有情衆生的心,如同一頭瘋狂的大象一般,受著過去生所串習的惡習所牽引,生出種種分別心,由分別心又生出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煩惱,由此煩惱複造作種種惡業,將自身推向叁惡道的深淵。地獄道中,四周鐵圍、烈火燒炙、寒冰凍裂、割截支離…等無邊的痛苦,並非由他人所設,而系全由自心起惡念、身作惡行,所累積無量無邊的惡業,所感得的果報,究其根源仍出于自心,因此,若不能藉由修持而能控製自心,則如同放縱狂象奔馳、沖撞與踐踏,將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壞;吾人若無法控製自心,未來的處境勢必將極爲險惡;修心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修心的方法,首先須具足正知與正見,對于善惡能如理抉擇與取舍;正知與正見如同系住心---這頭狂象的堅固繩索,唯有時時憶念善惡的抉擇與取舍,方能使心免于再去造作惡業,使自己將來須承受苦果。

  

   此外,行者亦可對于具極大願行的佛菩薩,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作虔敬的祈請;觀想面前虛空,有一主尊爲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周圍有無數諸佛菩薩圍繞的資糧田,行者向資糧田諸尊殷重至誠地祈請,其後,觀想諸佛菩薩化光沒入主尊,複迎請主尊安住于行者頂上,以此爲修心的開始。

  

   臺灣有許多弘揚大乘佛法的寺院與道場,衆人接觸大乘佛法的機緣亦多,對于大乘佛法的內容,大抵均能有正確的認知,但修學大乘佛法的關鍵,除了能具足正知與正見,尚須實際去修持。大乘佛法的精髓,即在于慈悲心與菩提心,一位能如實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的行者,方能成爲一位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以下,將以噶當派的大成就者---朗日唐巴所傳授的「修心八頌」爲依歸,講授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的方法。

  

  

  

   (一)「我于一切有情衆 視之猶勝如意寶

  

   願成就彼究義利 恒常心懷珍愛情」

  

   欲生起對衆生的珍愛之心,首先,須了解有情衆生對于吾人的恩澤。吾人此生能獲致暇滿難得的人身,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于過去生中,有其他有情衆生,作爲行者修持布施、持戒與忍辱的對象,此生方能獲得暇滿難得的人身。複觀行者此刻能存活于世間,亦是由于無數有情衆生的恩澤,方能滿足行者所需的各種生活條件。

  

   菩薩獲得成就的根源,亦源自有情衆生;一位覺醒的人,觀有情衆生于無止盡的輪回中,承受著巨大的苦楚,于是心生悲憫,欲去除有情衆生的痛苦,並助其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因而,累世廣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智慧等菩薩行,以此偉大的願行,從而于心續中生起並不斷增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終能成爲受人尊崇與景仰的菩薩。是故,菩薩應恒常思維有情衆生的恩澤,若生起棄舍衆生的心念,即不名爲菩薩。

  

   圓滿布施波羅蜜的修持,爲證得初地菩薩之條件;此處所言圓滿布施波羅蜜,行者須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斷除吝啬與執著,不生起絲毫冀望他人回報,或任何得到美好名聲的心念而行布施,如此,方爲圓滿布施波羅蜜。

  

   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持,乃能登上叁地菩薩的果位;而行者欲修持忍辱波羅蜜,須有其他有情衆生作爲修持的對象,當有情衆生對我們造成傷害時,此即爲考驗與訓練行者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情境;因此,行者若能圓滿忍辱波羅蜜的修持,並登上叁地菩薩,皆有賴于衆生不斷惕勵行者修持的恩澤。

  

   行者無論欲求得此生短暫的安樂,或是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與證量,乃至終究證得圓滿佛果,皆須依靠衆生的恩澤方能達成。如是反複思維衆生對于自己的深厚恩澤,從而生起珍愛有情衆生的強烈心念,視有情衆生的利益遠勝于自身,並祈求頂上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放出無量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加持行者生起珍愛衆生的強烈心念;如此,行者即已邁開修心的第一步。

  

   吾人于輪回中承受各種痛苦的根源,皆源于「愛我執」,貪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貪愛自己的利益,視自己的利益遠勝于其他有情衆生,以此錯誤的心念,衍生出貪、瞋等種種煩惱,不斷造作惡業,牽引吾人繼續于輪回中,承受各種苦果;

  

  是故,行者應當認清「愛我執」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並盡最大努力去克服它,恒常思維有情衆生對自己的恩澤,將貪愛自身利益的自私心,轉變爲悲憫有情衆生的利他心,便能徹底戰勝此敵人。

  

  

  

   (二)「隨處與誰爲伴時 自己較諸衆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恒常尊他爲最上」

  

   修持每句偈頌時,均能至誠祈求頂上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加持自己,使自己能于心續中,生起體悟與證量。但生起體悟與證量最迅速的方法,卻是在行者與有情衆生相處時,以有情衆生作爲行者修心的對象。昔日于西藏,有兩位修行者,一位致力于禅坐觀修,另一位則專心繞塔禮拜,繞塔禮拜者問禅坐觀修者說:「汝修何法?」禅坐者答以:「修忍辱。」繞塔禮拜者二話不說,一拳往他身上打去,修忍辱者瞬即暴跳如雷;因此,若僅希求藉由自己獨處觀修,而欲獲得各種體悟與證量,是極爲不易的事。行者尚須把握與有情衆生相處時,將各種情境轉化爲修心之用,方能于心續中,生起各種道次第的體悟與證量。

  

   藏諺雲:「高傲的岩石上,無法留存任何的水滴。」意指若行者心生貢高我慢,將無法于心續中留存任何的功德。傲慢的習氣不僅令行者無法獲得究竟的安樂,即便于當下,傲慢亦能牽引諸多煩惱與疾病,他人亦因自己傲慢的態度,而感受到不悅與痛苦,而鹹皆遠離;由此觀之,傲慢的習氣是造成自己與他人痛苦的原因;因此,無論何時、何處與其他有情衆生相處時,皆須視自身較有情衆生卑下,如是思維,能對治我慢的習氣,將貪愛自身遠勝于有情衆生的私心,轉化爲視有情衆生遠勝于自己的利他心,從而引生出悲憫有情衆生的慈悲心,以生起慈悲心故,行者能令其他有情衆生,感受到溫暖與安樂;如此,便能將導致行者于輪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愛我執,予以斷除,並以此生起慈悲心的因,終能成就圓滿佛果。

  

   吾人累生累世不斷串習著愛我執的習氣,貪愛自身身的利益解遠勝于其他有情衆生,並將這種謬誤的觀念,視爲天經地義;惟若深入思維,我是否較其他有情衆生殊勝而尊貴呢?人自視爲萬物之靈,認爲畜生道的衆生,不知取舍善惡,唯隨貪、瞋、癡煩惱的牽引,而渾渾噩噩度日,因此,遠較自己低下。然事實上,即使生而爲人且自诩爲大乘佛教徒,對于善惡的取舍分別,卻仍存有迷惑與愚昧,時常造作惡業,卻不知忏悔自省,不能惕勵自己永不再犯。畜生道的衆生造作惡業,如同眼盲之人,奔向懸崖險境,尚情有可原;然號爲萬物之靈的人們,卻同樣不斷造作惡業,如此與畜生道的衆生有何差別?如是思維,即能了知,不應鄙視其他有情衆生;與任何有情衆生相處時,皆應視其爲尊上,自身爲卑下;藏諺雲:「與衆人相處時,須觀照自己的口;獨處時,須觀照自己的心。」與衆人相處時,觀照自己的口,可避免行者不經意說出傷害其他衆生的話語;獨處時,觀照自己的心,可避免生起與串習「愛我執」的惡習;如此,對于自身、其他有情衆生乃至整個社會獲得祥和安樂,均具有極大的助益。

  

  

  

   (叁)「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即克製令消除」

  

   對治煩惱爲修心極爲重要的部份,行…

《修心八頌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