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P2

  ..续本文上一页所的生活,饮食亦极为粗陋,仅求能延续色身即可。此种生活在世人看来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却无法动摇行者精进苦行的决心。

  十、获得圣位:由于行者舍弃世间一切财富受用与无益之事,精进修持正法,因而能证得解脱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开始闭关修持时,生活极为艰辛,经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后来,由于他精进苦修的情形逐渐为他人所知晓,并为人所崇敬,于是许多施主纷纷供养衣物与饮食,数量多到无法完全穿戴与吃完。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阿底峡尊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均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富与权势,但祂们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种苦行。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虽拥有众多的弟子,然而由于文殊菩萨的教诫,纵然弟子们不断恳求大师讲授更多的经论,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请 大师前往北京接受供养与弘法,大师仍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图克图」为代表奉诏进京,自己却与八位弟子闭关苦修,此因大师了知若未能精进修持,从而生起证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将有所缺憾。修持十秘财的关键,并非须舍弃一切,前往深山闭关苦修方可;而是必须于心中对此生的贪着生起极大的厌离,如此,方能于心续中生起证量。若未能厌离对此生的贪着,纵然将所拥有的一切财富受用完全布施与他人,独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无法生起真实而深刻的体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开示:「世间的一切财富受用,于临终时,无法带走分毫;既然终究均须放下,为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谋求更为殊胜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须修正意念与动机,以前讲授禅定止观时,曾提及可以数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别心。其它修正意念动机较为常用的方法,则是观想面前虚空有释迦牟尼佛为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为佛、法、僧的总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的内涵,观修自己死亡时的相貌,进而以十秘财的要诀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让自己的心念能专注于善念与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临终时,必然为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对轮回心生极大的厌离与畏惧,此时以虔敬的信心,祈求三宝摄受,观想资粮田诸尊放出无数的光与甘露进入自身,将自己所有的恶业与烦恼完全净除,此为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师所讲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能使行者获得殊胜的利益,冀望诸位能将教法付诸实修,如此,始能获致佛法殊胜的利益,讲经说法方能具足意义。

  贰、如何断除对来生的贪着

  圣道三要的内涵为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其中出离心的修持,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吾人由于累世所串习的习气,总是认为若不去追求财富受用,如何能衣食无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种观念是谬误与似是而非的。

  因为对此生的贪着,而竭尽心力追求名利,虽费尽心思努力追求,却不一定皆能如愿,并且于追求的过程中,由于贪、瞋、痴烦恼习气的影响,而衍生巨大的痛苦,从而造作了深重的恶业,导致吾人不断于轮回中流转,乃至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苦楚。反之,若能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除能获得此生的圆满之外,尚能使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堕入三恶道之中。因此,对此生的贪着乃是造成吾人无法获致安乐,且须承受无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当派祖师曾开示道:「吾人于轮回中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均肇因于对此生的贪着;唯有停止继续造作恶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结果。」然而,世人却常反其道而行,尽管畏惧恶业的果报,却不断造作与积集恶因,并且除了自己亲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与见作随喜。如此颠倒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能免于承受恶业的苦果。是故,唯有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避免继续造作恶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对此生的强烈贪着,易使自心经常处于不安与混乱的状态。由于都对此生的贪着,希求此生的财富受用皆能圆满;因此,当财富受用因恶缘而衰损时,当遭遇横逆与灾厄时,当自己所拥有的种种圆满有所缺陷时,内心随即陷入不安、混乱与恐惧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事物既然均为因缘和合而成,即离不开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是故,行者应舍弃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行者反而能成办此生的幸福,来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脱成佛的大门,亦因此而敞开。

  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并非须将工作辞去、将财富散尽、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而是须将贪求与执着此生荣华富贵的心,予以断除。当吾人以强烈贪着的心念去追求荣华富贵时,往往不能如愿,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当吾人竭尽心力欲获得美好的名声时,却反而形成自己获得美好名声的障碍;反之,若能舍弃对名声的贪着,却能获得他人诚挚的赞叹。因此,舍弃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造成此生的不幸与苦难,反而能成办此生乃至来世的幸福与安乐。

  如同将湿软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会生起舒服的觉受,但当皮革逐渐干燥变硬,紧黏着皮肤时,却令人觉得极为不适,而须借助刀子将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间的荣华富贵时,会有短暂的安乐产生;然而当短暂的安乐消失,随之而来的却是种种的痛苦,此时唯有倚仗智慧的宝剑,辨别诸法的正确与否?将无益之事彻底斩断,方能从痛苦中解脱。

  行者可曾思惟:是谁令我们此生承受着巨大的苦楚?是谁令我们堕入三恶道?是谁令我们受到鄙视?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对此生的贪着,令我们造作诸如杀生、偷盗…种种恶行,甚至弒害对自己具足大恩的双亲,将具足恩德的师长当成仆役一般使唤,如此种种深重的罪业,皆由于对此生的贪着而造作。职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将自己系缚于无边的痛苦之中,此等行为实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贵为一国的王子,拥有无量的财宝、权势、宫殿、妃眷、臣子与军民,然而佛陀却对之心生厌离,毅然舍弃对此生的贪着,出家修持苦行,最后,证得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所传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万的菩萨与阿罗汉,证得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众弟子不可胜数,且拥有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名声,佛陀证得圣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来自于王族,由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证得圣位。以此为例,可说明断除对此生的贪着,非但不会遭致痛苦与不幸,且能成办世间与出世间一切圆满与善好的结果。

  世人多汲汲营营于追求此生的安乐,然而或无法如愿,或侥幸得以享受数年的安乐,但却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恶业,导致此生须承受种种痛苦。临终时,亦受此恶业所牵引而堕入三恶道之中,承受更为巨大与可怖的痛苦,与当初追求安乐的目的有天壤之别。是故,行者欲从无止尽的轮回苦海中获致解脱,应当思惟其关键在于舍弃对此生的贪着,藉由不断的思惟与串习(修道)将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断除,方能免于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须以皈依与发心为基础。皈依三宝为一切修行的基础,藉由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令自己发起与增长广大的菩提心,此为皈依发心的意义。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应先观想皈依境,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侧有文殊菩萨与甚深见派的传承祖师,右侧有弥勒菩萨与广大行派的传承祖师,周围复有无数的诸佛菩萨、罗汉圣众与空行护法所围绕,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佛法僧三宝与上师、本尊、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总集。其后,对资粮田诸尊作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请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养,供养毕,作虔敬的祈请,观想自身周围有无量的众生围绕,无数的众生皆如同自己过去生的母亲一般,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苦楚,且心续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证量,行者祈请释迦牟尼佛放出无数的五色光与甘露,进入自身与有情众生的顶门,净除有情众生一切的烦恼业障与所有生起道次第证量的障碍,从而于心续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的证量。以此积资净罪的修持为前行,其后,进入正行的修持。

  对于圣道三要乃至佛陀所开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仅将其视为佛学知识,认为只须了解其义理即已足够,而不思努力修持与串习,使心续中能生起各种道次第的证量;如此,不但没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种种的障碍。如同猎人所设下的陷阱,若未能将猎物一举成擒,则下次猎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经知道须避开陷阱以免为猎人所擒获,欲再捕捉此猎物已不可能。

  于「暇满难得寿不留」偈颂中,观修暇满难得为观修死无常的前行,观修寿不留则为观修死无常的正行。行者无论修诵任何法门,必须于内心生起觉受,使心识转化,从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与动机,切不可仅止于口头念诵,应付了事,此等作为将不具有任何意义。

  「业果不爽轮回苦,数思能断来世欲。」此句偈诵的意涵,乃是讲述修持死无常的第二部分----断除对轮回(来世)的贪着。藉由思惟与修持「暇满难得寿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暂与死期无定,自己终将死亡的事实。然而,若人死后即灰飞烟灭,则不须在意来世将往生何处。但意识牵引行者往生来世却是极为明确的事实,至于来世往生何处?则由过去生与此生所造作的业力所决定。业力可分为善(白)业、恶(黑)业与无记业,其中,善业又可分为福德业与不动业,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业力量较强,则来世将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动业力量较强,则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恶业的力量较强,则往生地狱、恶鬼、畜生等三恶道。

  行者观照此生的种种际遇,即能发现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痛苦,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乃是由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只要牵引行者继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烦恼与业障尚未净除,纵使来世再投生为人,依然须继续承受万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仅止于了知三恶道无量无边的痛苦,而对于人、天的诸般苦楚视若无睹,认为来世只须能往生人天善趣,获得天身或人身,不堕入三恶道,即无须担心继续受苦,且能享受荣华富贵所带来的种种安乐,若执持此种谬误的见解,即是对于轮回中的种种盛事仍有所贪着。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并非为了受用种种安乐。行者即使生为天人,没有现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着过去生造作的善业所累积的善报,然而,当善报受用竭尽之后,则必须承受由过去生造作的恶业所牵引的苦果,与堕入恶趣的众生相较,仅止于受苦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并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逃脱。是故,上至无色界最高的「有顶天」(「有」即轮回),下至欲界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所有众生均须承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无人得以幸免!

  如同监狱中的犯人,须忍受种种的不自由、为他人所使唤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缓的机会,然而,纵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狱之中,不得解脱。行者于过去生或曾生为天人,具足极大的神通与禅定的力量;或曾生为国王,拥有无量的权势与财富,此刻却依然于轮回中流转不止,或沦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乃至此生获得人身,依然须继续承受诸般苦楚。因此,行者当了知痛苦是轮回的本质,除此之外,毫无任何安乐可言!

  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唯一的方法即是须将心续中所累积的福业与恶业完全净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业,而造作业障的根源,乃是心续中强烈的我执,因此,行者必须了知业果的意涵,藉由思惟业果的意涵,从而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业果归摄于下士道的范畴之中,藉以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圣道三要则藉由观修死无常,断除对此生的贪着,而将业果归摄于中士道的范畴,藉以断除对来生(轮回)的贪着。因此,欲断除对此生乃至来世的贪着,均须深入思惟与了知业果的意涵,从而将心续中所累积的业障净除,如此,方能免于受业力的牵引,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

  

《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噶当十秘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