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噶當十秘財)▪P2

  ..續本文上一頁所的生活,飲食亦極爲粗陋,僅求能延續色身即可。此種生活在世人看來有如野狗一般,然而卻無法動搖行者精進苦行的決心。

  十、獲得聖位:由于行者舍棄世間一切財富受用與無益之事,精進修持正法,因而能證得解脫成佛的果位。密勒日巴尊者往昔開始閉關修持時,生活極爲艱辛,經常找不到任何食物可吃;後來,由于他精進苦修的情形逐漸爲他人所知曉,並爲人所崇敬,于是許多施主紛紛供養衣物與飲食,數量多到無法完全穿戴與吃完。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阿底峽尊者、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作者)均貴爲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富與權勢,但祂們仍能毅然放下一切,出家修持各種苦行。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大師雖擁有衆多的弟子,然而由于文殊菩薩的教誡,縱然弟子們不斷懇求大師講授更多的經論,甚至明成祖亦派遣使者迎請 大師前往北京接受供養與弘法,大師仍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派遣弟子「章嘉呼圖克圖」爲代表奉诏進京,自己卻與八位弟子閉關苦修,此因大師了知若未能精進修持,從而生起證量,對于衆生的利益將有所缺憾。修持十秘財的關鍵,並非須舍棄一切,前往深山閉關苦修方可;而是必須于心中對此生的貪著生起極大的厭離,如此,方能于心續中生起證量。若未能厭離對此生的貪著,縱然將所擁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完全布施與他人,獨自逃往荒郊野外,仍然無法生起真實而深刻的體悟。

  密勒日巴尊者曾如是開示:「世間的一切財富受用,于臨終時,無法帶走分毫;既然終究均須放下,爲何不于此刻即放下一切,而謀求更爲殊勝的利益。」

  修持任何的教法之前,均須修正意念與動機,以前講授禅定止觀時,曾提及可以數息的方法,止息粗分的分別心。其它修正意念動機較爲常用的方法,則是觀想面前虛空有釋迦牟尼佛爲主尊的皈依境,了知佛陀爲佛、法、僧的總集。由思惟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難得、死無常(叁根本、九因相、叁決定)的內涵,觀修自己死亡時的相貌,進而以十秘財的要訣逐步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讓自己的心念能專注于善念與善行之上,思惟自己往昔所曾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臨終時,必然爲惡業所牽引,而墮入叁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是思惟令自己對輪回心生極大的厭離與畏懼,此時以虔敬的信心,祈求叁寶攝受,觀想資糧田諸尊放出無數的光與甘露進入自身,將自己所有的惡業與煩惱完全淨除,此爲修持任何教法的根本。

  上師所講授的任何教法,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使行者獲得殊勝的利益,冀望諸位能將教法付諸實修,如此,始能獲致佛法殊勝的利益,講經說法方能具足意義。

  貳、如何斷除對來生的貪著

  聖道叁要的內涵爲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其中出離心的修持,可分爲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與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吾人由于累世所串習的習氣,總是認爲若不去追求財富受用,如何能衣食無虞地活在世上;然而,此種觀念是謬誤與似是而非的。

  因爲對此生的貪著,而竭盡心力追求名利,雖費盡心思努力追求,卻不一定皆能如願,並且于追求的過程中,由于貪、瞋、癡煩惱習氣的影響,而衍生巨大的痛苦,從而造作了深重的惡業,導致吾人不斷于輪回中流轉,乃至墮入叁惡道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苦楚。反之,若能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除能獲得此生的圓滿之外,尚能使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而免于墮入叁惡道之中。因此,對此生的貪著乃是造成吾人無法獲致安樂,且須承受無量痛苦的重要原因。噶當派祖師曾開示道:「吾人于輪回中所承受的各種痛苦,均肇因于對此生的貪著;唯有停止繼續造作惡因,方能免于承受痛苦的結果。」然而,世人卻常反其道而行,盡管畏懼惡業的果報,卻不斷造作與積集惡因,並且除了自己親作之外,尚教唆他人去作與見作隨喜。如此顛倒的觀念與行爲,如何能免于承受惡業的苦果。是故,唯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避免繼續造作惡因,方能令痛苦止息。

  對此生的強烈貪著,易使自心經常處于不安與混亂的狀態。由于都對此生的貪著,希求此生的財富受用皆能圓滿;因此,當財富受用因惡緣而衰損時,當遭遇橫逆與災厄時,當自己所擁有的種種圓滿有所缺陷時,內心隨即陷入不安、混亂與恐懼之中,害怕失去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世間的一切事物既然均爲因緣和合而成,即離不開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是故,行者應舍棄對此生的貪著。由于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行者反而能成辦此生的幸福,來世得以往生人天善趣,乃至解脫成佛的大門,亦因此而敞開。

  舍棄對此生的貪著並非須將工作辭去、將財富散盡、過著孤苦無依的日子;而是須將貪求與執著此生榮華富貴的心,予以斷除。當吾人以強烈貪著的心念去追求榮華富貴時,往往不能如願,甚至適得其反;例如,當吾人竭盡心力欲獲得美好的名聲時,卻反而形成自己獲得美好名聲的障礙;反之,若能舍棄對名聲的貪著,卻能獲得他人誠摯的贊歎。因此,舍棄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造成此生的不幸與苦難,反而能成辦此生乃至來世的幸福與安樂。

  如同將濕軟的皮革披在身上,最初會生起舒服的覺受,但當皮革逐漸幹燥變硬,緊黏著皮膚時,卻令人覺得極爲不適,而須借助刀子將皮革卸下。吾人起初受用世間的榮華富貴時,會有短暫的安樂産生;然而當短暫的安樂消失,隨之而來的卻是種種的痛苦,此時唯有倚仗智慧的寶劍,辨別諸法的正確與否?將無益之事徹底斬斷,方能從痛苦中解脫。

  行者可曾思惟:是誰令我們此生承受著巨大的苦楚?是誰令我們墮入叁惡道?是誰令我們受到鄙視?所有的答案均指向自己。由于對此生的貪著,令我們造作諸如殺生、偷盜…種種惡行,甚至弒害對自己具足大恩的雙親,將具足恩德的師長當成仆役一般使喚,如此種種深重的罪業,皆由于對此生的貪著而造作。職是之故,使自己遭致侮辱,將自己系縛于無邊的痛苦之中,此等行爲實是愚不可及!因此,行者必須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貴爲一國的王子,擁有無量的財寶、權勢、宮殿、妃眷、臣子與軍民,然而佛陀卻對之心生厭離,毅然舍棄對此生的貪著,出家修持苦行,最後,證得正等正覺的圓滿佛果。所傳授的教法,度化了成千成萬的菩薩與阿羅漢,證得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果的四衆弟子不可勝數,且擁有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名聲,佛陀證得聖位的弟子之中,部分亦是來自于王族,由于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證得聖位。以此爲例,可說明斷除對此生的貪著,非但不會遭致痛苦與不幸,且能成辦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圓滿與善好的結果。

  世人多汲汲營營于追求此生的安樂,然而或無法如願,或僥幸得以享受數年的安樂,但卻因此而造作深重的惡業,導致此生須承受種種痛苦。臨終時,亦受此惡業所牽引而墮入叁惡道之中,承受更爲巨大與可怖的痛苦,與當初追求安樂的目的有天壤之別。是故,行者欲從無止盡的輪回苦海中獲致解脫,應當思惟其關鍵在于舍棄對此生的貪著,藉由不斷的思惟與串習(修道)將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斷除,方能免于繼續于輪回中流轉不止,從而獲致解脫乃至成佛。

  修持任何教法,皆須以皈依與發心爲基礎。皈依叁寶爲一切修行的基礎,藉由叁寶不可思議的功德,令自己發起與增長廣大的菩提心,此爲皈依發心的意義。是故,修持任何教法之前,應先觀想皈依境,主尊爲釋迦牟尼佛,左側有文殊菩薩與甚深見派的傳承祖師,右側有彌勒菩薩與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周圍複有無數的諸佛菩薩、羅漢聖衆與空行護法所圍繞,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佛法僧叁寶與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空行護法的總集。其後,對資糧田諸尊作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請佛住世、回向等七支供養,供養畢,作虔敬的祈請,觀想自身周圍有無量的衆生圍繞,無數的衆生皆如同自己過去生的母親一般,此刻正承受著巨大的苦楚,且心續中未能生起任何道次第的證量,行者祈請釋迦牟尼佛放出無數的五色光與甘露,進入自身與有情衆生的頂門,淨除有情衆生一切的煩惱業障與所有生起道次第證量的障礙,從而于心續中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正見慧的證量。以此積資淨罪的修持爲前行,其後,進入正行的修持。

  對于聖道叁要乃至佛陀所開示的任何教法,行者切不可僅將其視爲佛學知識,認爲只須了解其義理即已足夠,而不思努力修持與串習,使心續中能生起各種道次第的證量;如此,不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形成種種的障礙。如同獵人所設下的陷阱,若未能將獵物一舉成擒,則下次獵物再遇到此陷阱,已經知道須避開陷阱以免爲獵人所擒獲,欲再捕捉此獵物已不可能。

  于「暇滿難得壽不留」偈頌中,觀修暇滿難得爲觀修死無常的前行,觀修壽不留則爲觀修死無常的正行。行者無論修誦任何法門,必須于內心生起覺受,使心識轉化,從而真正修正自己的意念與動機,切不可僅止于口頭念誦,應付了事,此等作爲將不具有任何意義。

  「業果不爽輪回苦,數思能斷來世欲。」此句偈誦的意涵,乃是講述修持死無常的第二部分----斷除對輪回(來世)的貪著。藉由思惟與修持「暇滿難得壽不留」,行者能了知生命的短暫與死期無定,自己終將死亡的事實。然而,若人死後即灰飛煙滅,則不須在意來世將往生何處。但意識牽引行者往生來世卻是極爲明確的事實,至于來世往生何處?則由過去生與此生所造作的業力所決定。業力可分爲善(白)業、惡(黑)業與無記業,其中,善業又可分爲福德業與不動業,若行者所造作的福德業力量較強,則來世將往生人界或欲界的天;若所造作的不動業力量較強,則往生色界與無色界的天;若所造作惡業的力量較強,則往生地獄、惡鬼、畜生等叁惡道。

  行者觀照此生的種種際遇,即能發現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痛苦,導致痛苦産生的根源,乃是由于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只要牽引行者繼續進取獲得有漏蘊身的原因----煩惱與業障尚未淨除,縱使來世再投生爲人,依然須繼續承受萬般苦楚。因此,行者切不可僅止于了知叁惡道無量無邊的痛苦,而對于人、天的諸般苦楚視若無睹,認爲來世只須能往生人天善趣,獲得天身或人身,不墮入叁惡道,即無須擔心繼續受苦,且能享受榮華富貴所帶來的種種安樂,若執持此種謬誤的見解,即是對于輪回中的種種盛事仍有所貪著。

  往生人天善趣的目的,並非爲了受用種種安樂。行者即使生爲天人,沒有現行「苦苦」的痛苦,且受用著過去生造作的善業所累積的善報,然而,當善報受用竭盡之後,則必須承受由過去生造作的惡業所牽引的苦果,與墮入惡趣的衆生相較,僅止于受苦時間的先後不同而已,並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逃脫。是故,上至無色界最高的「有頂天」(「有」即輪回),下至欲界最底層的「無間地獄」,所有衆生均須承受各式各樣的痛苦,無人得以幸免!

  如同監獄中的犯人,須忍受種種的不自由、爲他人所使喚的痛苦,其中仍有得以歇息、舒緩的機會,然而,縱能稍得喘息,依然身系牢獄之中,不得解脫。行者于過去生或曾生爲天人,具足極大的神通與禅定的力量;或曾生爲國王,擁有無量的權勢與財富,此刻卻依然于輪回中流轉不止,或淪入叁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乃至此生獲得人身,依然須繼續承受諸般苦楚。因此,行者當了知痛苦是輪回的本質,除此之外,毫無任何安樂可言!

  欲從輪回中獲致解脫,唯一的方法即是須將心續中所累積的福業與惡業完全淨除,且不再造作任何新業,而造作業障的根源,乃是心續中強烈的我執,因此,行者必須了知業果的意涵,藉由思惟業果的意涵,從而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業果歸攝于下士道的範疇之中,藉以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聖道叁要則藉由觀修死無常,斷除對此生的貪著,而將業果歸攝于中士道的範疇,藉以斷除對來生(輪回)的貪著。因此,欲斷除對此生乃至來世的貪著,均須深入思惟與了知業果的意涵,從而將心續中所累積的業障淨除,如此,方能免于受業力的牽引,繼續于輪回中流轉不止。

  

《如何斷除對此生的貪著(噶當十秘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