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因为它的觉受对后面将教的上士道修心也很有説明。
(3) 没有永久的福乐
世间的名利、财产、亲友或任何好事物,都不可能永久地拥有。有的事物我们在今生中便会失去,其它的我们亦至多只能保存至我们死亡的一刹而已。即使贵为天子,乃至生为宇宙中之天神,最终亦会再次轮回,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尊贵的高位。
(4) 没有永久的共处
在死时,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将失去。在死时,上路的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而已。
(5) 没有真正的满足
有一百元的人想要一千元,有一千元的人会想得一万元,有一万元的人又想要十万元。不论我们拥有多少,仍然永不会满足。所以,有钱人的满足感其实不见得比普通人强。
如果不感满足,再多的钱财又有什么意思呢?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不知足就等同贫穷。以前在印度王舍城(Rajagriha),有一老妇拾到一宝。老妇发心把宝贝赠予国境内最有需要的人,所以这消息顿成全国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到了选对象赠宝的一天,全国有许多人都聚集了,连国王也来趁热闹观礼。大家都好奇谁会得到老妇的宝贝,哪知老妇却对国王说:“陛下是全国最感不满足的人,所以我把宝贝交给您!”由此可见,贫乏及富足只是一种心态,而不取决于具体的财物多少。欲令自己满足,便应学习少欲知足,而不是要去求得所有欲得的事物,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6) 重复又重复地转生
在六道中,我们无选择地被逼一次又一次地转生轮回,又一次再一次地死去,周而复始,无法逃出这个无意义的循环。这个循环,可说是看不到开端。如果我们不修解脱之道,则它亦没有结尾。在这循环之中,最高的天界我们也去过,最深之地狱我们也去过,可是那又怎样呢?到现在,我们仍然在原地踏步、仍在这六道中。
三苦
三苦是从另一种角度看六道之苦况。
(1) 苦苦
“苦苦”指粗显的苦。这是三苦中最容易明白的。平时我们以为是痛苦的感受便是苦苦,譬如说我们的手割破了,这便是苦苦。
(2) 坏苦
平时我们以为是乐的,便称“坏苦”。“坏”就是变幻的意思。这些明明是乐,为什么我们却称之为“苦”呢?因为我们并未看到全面之真相。真相是六道之中根本无真乐,我们所谓之“乐”,实乃粗显的苦略少时的相对情况,譬如说我们的伤口很痛,我们敷以清凉的水,感觉便比刚才好多了,这“比刚才好多了”的感觉,难道是真乐吗?不是的,它只是相对之下比苦苦略为好受一点的情况而已,所以它不是绝对性的乐。六道中任何所谓的“乐”,其实本质并不是乐,而是相对性的“比刚才好多了”的感觉而已,但世人误执此是真正的乐。一待此感觉过了,苦苦还是会再来的。所以这状态称为“坏苦”。
(3) 行苦
行苦是比较难理解的细微概念。我们的五蕴身,是诸苦依赖而发生的基础。所以,即使在没粗显苦的状态下,我们仍不能说是处于好的状态,这就称为“行苦”。高层次的天界众生,并没有粗显之苦苦,但仍逃不开行苦。
以上说完了八苦、六苦及三苦。我们当知世上之乐其实并非真乐,其本质就是苦。举个例说:我们坐了很久,屁股痛了,我们就到户外走动一下。在走动时,我们感觉很美好,以为这便是乐。可是,在散步一小时后,我们开始觉得累了,刚才以为是乐的感受现在变苦了,所以我们便又回到屋中坐下来休息,这时候我们又觉得很舒服了,又以为这就是乐。在两个小时后,我们又觉得沉闷了,屁股又开始痛了,于是我们又觉得苦了,然后我们又出去散步……,世间之乐其实就仅此而已,它们并非绝对性的本质乐。在近代,科学十分发达,人类发明了许多奇妙的东西,可是我们的苦是否真的减少了呢?恐怕不是的!
六道个别苦况
前面所说的是共通之苦况,现在将说六道中的每一道的参思方法。在共下士道中,我们参三恶道苦而说三善道比较好,这只是相对性而说的。在共中士道中,我们要理解到三善道虽福报较三恶道为高,但它的本质仍不外乎是苦。
三恶道之苦
有关这一部份,我们在修共下士道时已打下了基础,但在此共中士道的部份时尚需再修。然而,由于已讲过三恶道之苦,衲就不再重复了,大家在修时套用前面曾说之八热狱、八寒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畜生道及恶鬼道之描述而参思即可。
人道之苦
在参思人间苦时,我们套用刚才说的八苦等等便行了。
阿修罗道之苦
阿修罗与天界众生很类似。他们的福报很大,几近天界之乐。他们的世界亦与天界可以相通,所以二界间之众生会有来往、接触。
修罗之福报虽大,但因为其瞋恨心,他们仍有大苦。他们的粗显之苦主要来自妒忌心之煎熬及战争之苦。他们的业力感召长期的战争状态,其打仗对象是天界众生。
阿修罗因其业力而避免不了战争,可是他们自知下场往往都是以战败而结束。在身体条件上比较,天界众生只要头不断就不会死,但阿修罗道众生的肉身却与人类差不多,并不像天界众生的身体那么坚固,所以一打起来,他们在先天上便居下风,要杀敌十分难,但又很易被对方打死。在武器优劣上,天界众生之兵器比阿修罗界拥有的军备强得多了,所以阿修罗亦居下风。在地理环境上,阿修罗纵使能乘势攻至天界,天界众生只要把天门关上了,他们便很难指望攻入。可是,在阿修罗居劣势时,天界众生却可上天下地追打他们,令他们无处可躲。对于战争及断手、断脚等之具体痛苦的细节,衲不必多讲,大家想必能自己幻想得到。在心理上,阿修罗明知屡战屡败、伤亡惨重,但仍然因业力所驱而屡屡叫阵,我们不难想象到在心里有数――知道自己正在打一场没希望获胜之战时的恐惧。
天道之苦
若以福报来看,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报的地方。但若以利于修行的角度来评论的话,人间才是最有利于修行的处境。
既然天界福报很好,为什么要参思它的苦呢?这是因为要让我们明白,即使福报最高处亦仍脱离不了苦。
天界分为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三重,它们的分别十分大,所以在参思时我们必须分开来想,而并非笼统地参思。
欲界天之苦
欲界天有三十三天、兜率天等等许多重。这里的众生在花中化生,其寿量极长。在天界并无日、月,众生身放光明,以花开、花合为一昼夜。在欲天中,食物、衣服及所有必需品都不假营求,自然便能得到。在他们的一生中,除了享乐便没太多别的事可做了。
虽然欲天之享乐大,但却十分不利于修持。在那里,虽偶尔亦有佛陀出现说法,也有时会有佛陀以神通变出之法鼓等乐器,不敲自鸣而开示佛法妙音,令有缘之天界众生得闻正法,但除了以上情况外,欲天界之众生便没什么别的机会学法,而且他们因为享乐太大及纵情享受,一般都没有兴趣学法。衲说一个故事: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有一个很亲的徒弟,这个徒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医师,出入皆骑象及有众仆从跟随拥簇着,但他却是十分敬师的一位弟子。他对师父尊敬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在路上刚巧遇到其师舍利弗,他竟然不理仪态、不顾自己身份,直接从象身飞扑而倒在地上顶礼师父。这个弟子后来死了,因福德而转生在天界。舍利弗以神通上天,本欲为他说法。可是,天界之乐却令人太迷失了。这个一度是敬师美德之模范的弟子,在见到舍利弗时,虽因业力而能认得自己的前生师父,但却因忙于享乐,只略看了舍利弗一眼,把手挥了一下当作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又忙着去玩了。舍利弗眼看实在无法可施,只好遗憾地离开。由此史事可知,即使这样的模范弟子,去到天界尚且变得如此,何况别的人呢!所以说在天界中,修行的条件不算理想。此外,成佛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则依赖不忍见众生受苦之悲心而出,可是在天界之众生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苦。由于他们不太经历粗显的苦,所以他们对苦谛及出离心等不易生出觉受,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
前面讲过天界与阿修罗道常常会打仗,这是一种值得一提的情况。天界之众生由于享乐十分大,他们没瞋恨心,所以亦难有战意。在出战前,他们必须先到一个有特别功能的花园中,令自己培养出欲战的心,否则便不会有战意。他们的这一特性与人类十分不同。人的心便等同这种培养瞋恨心的花园,不假外求,随时可以发出仇恨心。
在作战时,天界众生多会获胜,但少不免仍会有恐惧及受伤。在受伤时,只要不伤及头部,他们绝不会死,而且复原极快,但多多少少仍可说是有粗苦。
此外,在天界中亦有恃强凌弱的情况,力量较小的众生会被欺侮或歧视,这也是他们的苦之一种。
在临终前,一向身放光明、香气及极为洁癖的天界众生开始流汗发臭、光明先退、衣服变得肮脏,而且会坐立不安。此时朋友都各自散去,留下他们孤独地等死,但天界众生之寿量很长,即使弥留的时间也有好几千人间年之久,令他们徒增痛苦,又由于天界众生有神通,能预知下生去处,便更加心生忧慽。为什么他们预知去处便很忧心呢?因为天界福报太大了,往往把转生其中的有情之一切善业力用光了,只余下未报的恶业,所以下生去处多为三恶道。我们试想想,人类在不知下世去处好坏之情况下,死时尚且十分恐惧,何况自知去处不妙的天界众生呢!再者,如果把一个穷人搬至条件很差的地方,痛苦可能不太大,但若把自少娇生惯养的少爷搬到穷地方,其痛苦自然更大;同一道理,天界一向福报最高,现在却要生为三恶道,其心中之悲惨心情是很强烈的。
色界及无色界天之苦
以上说明了欲界天之苦。色界与无色界天情况不同。在上二界中,没有粗的苦苦及坏苦,但仍有行苦。这二界之众生,在转生时有一念:“我现在转生于天界了”,在死时亦生一念:“噢!我现在掉出天界了”除此二念之外,其间之以劫计算的长时间内,他们只在定中,没有思想及念头,亦没有苦苦及坏苦。可是,他们的业报终究亦会告尽。在再次转生时,由于曾长时间处于无思想的定中,他们多会生为愚昧畜牲。此外,生于此二界之众生曾经过很精进地修外道禅定而作因,他们误以为此二界之境便是最上乘的永久解脱,所以在跌出天界时,他们很可能会想:“咦?宗教明明是说解脱是究竟的嘛!怎么现在我跌出这境界了呢?”,而从此认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回事,这种邪见会令他们后来下场更不妙。
现在已说完六道之共苦及个别苦况。我们不能像应付学校考试般把它们背诵了便告休,而应努力生出觉受,从而生起厌离六道之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苦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