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因爲它的覺受對後面將教的上士道修心也很有説明。
(3) 沒有永久的福樂
世間的名利、財産、親友或任何好事物,都不可能永久地擁有。有的事物我們在今生中便會失去,其它的我們亦至多只能保存至我們死亡的一刹而已。即使貴爲天子,乃至生爲宇宙中之天神,最終亦會再次輪回,不可能永久地保持尊貴的高位。
(4) 沒有永久的共處
在死時,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將失去。在死時,上路的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而已。
(5) 沒有真正的滿足
有一百元的人想要一千元,有一千元的人會想得一萬元,有一萬元的人又想要十萬元。不論我們擁有多少,仍然永不會滿足。所以,有錢人的滿足感其實不見得比普通人強。
如果不感滿足,再多的錢財又有什麼意思呢?知足是最大的財富,不知足就等同貧窮。以前在印度王舍城(Rajagriha),有一老婦拾到一寶。老婦發心把寶貝贈予國境內最有需要的人,所以這消息頓成全國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到了選對象贈寶的一天,全國有許多人都聚集了,連國王也來趁熱鬧觀禮。大家都好奇誰會得到老婦的寶貝,哪知老婦卻對國王說:“陛下是全國最感不滿足的人,所以我把寶貝交給您!”由此可見,貧乏及富足只是一種心態,而不取決于具體的財物多少。欲令自己滿足,便應學習少欲知足,而不是要去求得所有欲得的事物,因爲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6) 重複又重複地轉生
在六道中,我們無選擇地被逼一次又一次地轉生輪回,又一次再一次地死去,周而複始,無法逃出這個無意義的循環。這個循環,可說是看不到開端。如果我們不修解脫之道,則它亦沒有結尾。在這循環之中,最高的天界我們也去過,最深之地獄我們也去過,可是那又怎樣呢?到現在,我們仍然在原地踏步、仍在這六道中。
叁苦
叁苦是從另一種角度看六道之苦況。
(1) 苦苦
“苦苦”指粗顯的苦。這是叁苦中最容易明白的。平時我們以爲是痛苦的感受便是苦苦,譬如說我們的手割破了,這便是苦苦。
(2) 壞苦
平時我們以爲是樂的,便稱“壞苦”。“壞”就是變幻的意思。這些明明是樂,爲什麼我們卻稱之爲“苦”呢?因爲我們並未看到全面之真相。真相是六道之中根本無真樂,我們所謂之“樂”,實乃粗顯的苦略少時的相對情況,譬如說我們的傷口很痛,我們敷以清涼的水,感覺便比剛才好多了,這“比剛才好多了”的感覺,難道是真樂嗎?不是的,它只是相對之下比苦苦略爲好受一點的情況而已,所以它不是絕對性的樂。六道中任何所謂的“樂”,其實本質並不是樂,而是相對性的“比剛才好多了”的感覺而已,但世人誤執此是真正的樂。一待此感覺過了,苦苦還是會再來的。所以這狀態稱爲“壞苦”。
(3) 行苦
行苦是比較難理解的細微概念。我們的五蘊身,是諸苦依賴而發生的基礎。所以,即使在沒粗顯苦的狀態下,我們仍不能說是處于好的狀態,這就稱爲“行苦”。高層次的天界衆生,並沒有粗顯之苦苦,但仍逃不開行苦。
以上說完了八苦、六苦及叁苦。我們當知世上之樂其實並非真樂,其本質就是苦。舉個例說:我們坐了很久,屁股痛了,我們就到戶外走動一下。在走動時,我們感覺很美好,以爲這便是樂。可是,在散步一小時後,我們開始覺得累了,剛才以爲是樂的感受現在變苦了,所以我們便又回到屋中坐下來休息,這時候我們又覺得很舒服了,又以爲這就是樂。在兩個小時後,我們又覺得沈悶了,屁股又開始痛了,于是我們又覺得苦了,然後我們又出去散步……,世間之樂其實就僅此而已,它們並非絕對性的本質樂。在近代,科學十分發達,人類發明了許多奇妙的東西,可是我們的苦是否真的減少了呢?恐怕不是的!
六道個別苦況
前面所說的是共通之苦況,現在將說六道中的每一道的參思方法。在共下士道中,我們參叁惡道苦而說叁善道比較好,這只是相對性而說的。在共中士道中,我們要理解到叁善道雖福報較叁惡道爲高,但它的本質仍不外乎是苦。
叁惡道之苦
有關這一部份,我們在修共下士道時已打下了基礎,但在此共中士道的部份時尚需再修。然而,由于已講過叁惡道之苦,衲就不再重複了,大家在修時套用前面曾說之八熱獄、八寒獄、孤獨地獄、近邊地獄、畜生道及惡鬼道之描述而參思即可。
人道之苦
在參思人間苦時,我們套用剛才說的八苦等等便行了。
阿修羅道之苦
阿修羅與天界衆生很類似。他們的福報很大,幾近天界之樂。他們的世界亦與天界可以相通,所以二界間之衆生會有來往、接觸。
修羅之福報雖大,但因爲其瞋恨心,他們仍有大苦。他們的粗顯之苦主要來自妒忌心之煎熬及戰爭之苦。他們的業力感召長期的戰爭狀態,其打仗對象是天界衆生。
阿修羅因其業力而避免不了戰爭,可是他們自知下場往往都是以戰敗而結束。在身體條件上比較,天界衆生只要頭不斷就不會死,但阿修羅道衆生的肉身卻與人類差不多,並不像天界衆生的身體那麼堅固,所以一打起來,他們在先天上便居下風,要殺敵十分難,但又很易被對方打死。在武器優劣上,天界衆生之兵器比阿修羅界擁有的軍備強得多了,所以阿修羅亦居下風。在地理環境上,阿修羅縱使能乘勢攻至天界,天界衆生只要把天門關上了,他們便很難指望攻入。可是,在阿修羅居劣勢時,天界衆生卻可上天下地追打他們,令他們無處可躲。對于戰爭及斷手、斷腳等之具體痛苦的細節,衲不必多講,大家想必能自己幻想得到。在心理上,阿修羅明知屢戰屢敗、傷亡慘重,但仍然因業力所驅而屢屢叫陣,我們不難想象到在心裏有數――知道自己正在打一場沒希望獲勝之戰時的恐懼。
天道之苦
若以福報來看,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報的地方。但若以利于修行的角度來評論的話,人間才是最有利于修行的處境。
既然天界福報很好,爲什麼要參思它的苦呢?這是因爲要讓我們明白,即使福報最高處亦仍脫離不了苦。
天界分爲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叁重,它們的分別十分大,所以在參思時我們必須分開來想,而並非籠統地參思。
欲界天之苦
欲界天有叁十叁天、兜率天等等許多重。這裏的衆生在花中化生,其壽量極長。在天界並無日、月,衆生身放光明,以花開、花合爲一晝夜。在欲天中,食物、衣服及所有必需品都不假營求,自然便能得到。在他們的一生中,除了享樂便沒太多別的事可做了。
雖然欲天之享樂大,但卻十分不利于修持。在那裏,雖偶爾亦有佛陀出現說法,也有時會有佛陀以神通變出之法鼓等樂器,不敲自鳴而開示佛法妙音,令有緣之天界衆生得聞正法,但除了以上情況外,欲天界之衆生便沒什麼別的機會學法,而且他們因爲享樂太大及縱情享受,一般都沒有興趣學法。衲說一個故事: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有一個很親的徒弟,這個徒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醫師,出入皆騎象及有衆仆從跟隨擁簇著,但他卻是十分敬師的一位弟子。他對師父尊敬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他在路上剛巧遇到其師舍利弗,他竟然不理儀態、不顧自己身份,直接從象身飛撲而倒在地上頂禮師父。這個弟子後來死了,因福德而轉生在天界。舍利弗以神通上天,本欲爲他說法。可是,天界之樂卻令人太迷失了。這個一度是敬師美德之模範的弟子,在見到舍利弗時,雖因業力而能認得自己的前生師父,但卻因忙于享樂,只略看了舍利弗一眼,把手揮了一下當作是打了個招呼,然後便又忙著去玩了。舍利弗眼看實在無法可施,只好遺憾地離開。由此史事可知,即使這樣的模範弟子,去到天界尚且變得如此,何況別的人呢!所以說在天界中,修行的條件不算理想。此外,成佛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則依賴不忍見衆生受苦之悲心而出,可是在天界之衆生根本不能理解什麼是苦。由于他們不太經曆粗顯的苦,所以他們對苦谛及出離心等不易生出覺受,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
前面講過天界與阿修羅道常常會打仗,這是一種值得一提的情況。天界之衆生由于享樂十分大,他們沒瞋恨心,所以亦難有戰意。在出戰前,他們必須先到一個有特別功能的花園中,令自己培養出欲戰的心,否則便不會有戰意。他們的這一特性與人類十分不同。人的心便等同這種培養瞋恨心的花園,不假外求,隨時可以發出仇恨心。
在作戰時,天界衆生多會獲勝,但少不免仍會有恐懼及受傷。在受傷時,只要不傷及頭部,他們絕不會死,而且複原極快,但多多少少仍可說是有粗苦。
此外,在天界中亦有恃強淩弱的情況,力量較小的衆生會被欺侮或歧視,這也是他們的苦之一種。
在臨終前,一向身放光明、香氣及極爲潔癖的天界衆生開始流汗發臭、光明先退、衣服變得肮髒,而且會坐立不安。此時朋友都各自散去,留下他們孤獨地等死,但天界衆生之壽量很長,即使彌留的時間也有好幾千人間年之久,令他們徒增痛苦,又由于天界衆生有神通,能預知下生去處,便更加心生憂慽。爲什麼他們預知去處便很憂心呢?因爲天界福報太大了,往往把轉生其中的有情之一切善業力用光了,只余下未報的惡業,所以下生去處多爲叁惡道。我們試想想,人類在不知下世去處好壞之情況下,死時尚且十分恐懼,何況自知去處不妙的天界衆生呢!再者,如果把一個窮人搬至條件很差的地方,痛苦可能不太大,但若把自少嬌生慣養的少爺搬到窮地方,其痛苦自然更大;同一道理,天界一向福報最高,現在卻要生爲叁惡道,其心中之悲慘心情是很強烈的。
色界及無色界天之苦
以上說明了欲界天之苦。色界與無色界天情況不同。在上二界中,沒有粗的苦苦及壞苦,但仍有行苦。這二界之衆生,在轉生時有一念:“我現在轉生于天界了”,在死時亦生一念:“噢!我現在掉出天界了”除此二念之外,其間之以劫計算的長時間內,他們只在定中,沒有思想及念頭,亦沒有苦苦及壞苦。可是,他們的業報終究亦會告盡。在再次轉生時,由于曾長時間處于無思想的定中,他們多會生爲愚昧畜牲。此外,生于此二界之衆生曾經過很精進地修外道禅定而作因,他們誤以爲此二界之境便是最上乘的永久解脫,所以在跌出天界時,他們很可能會想:“咦?宗教明明是說解脫是究竟的嘛!怎麼現在我跌出這境界了呢?”,而從此認爲世上根本沒有解脫這回事,這種邪見會令他們後來下場更不妙。
現在已說完六道之共苦及個別苦況。我們不能像應付學校考試般把它們背誦了便告休,而應努力生出覺受,從而生起厭離六道之心。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苦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