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正法宝
无上引导僧伽宝 皈处总聚尊前礼
实设意变无余供 无始积罪尽忏悔
圣凡诸善皆随喜 轮回不空请安住
为众生转正*轮 自他诸善回菩提
四洲须弥日月七珍宝 妙宝曼陀普贤供养聚
供献上师本尊三宝前 恳请垂悲受已求加持
在诵上段时,我们对顶上之释迦作简略之七支修持及短曼达供。作此次作曼达供时,我们结曼达手印即可。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诸般化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上师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本尊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诸佛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正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僧伽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空行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护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皈处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以上这段是一加持极大之祈请文。我们把所有本尊、佛之三身及其它一切圣众,视为与自己上师无二无别而作祈请。
到此时,已修完属前行的六部份了。
正行修持方法
现在终于到了一座修持之中央主体了,这便是正行之禅参。现在衲先讲正行时对任何道次第章题的禅修方法,然后以前面说过之事师教法为例,讲解其禅修方法,以利理解。
对任何道次第章题之禅修方法
实修的关键并不是单单把有关教法温习一遍,而是为了让自心与教法合而为一,令心有所改变、有所觉受。在实修时,应以经论所说、师长口授及个人经验合起,把心放在思维、观察及分析课题内容上,仔细地思考课题中之有关教法,以培养出相关之觉受。一旦心散乱了,我们把它轻轻带回来这思维上。至略有觉受及感动时,便把心力尽量专注于此种觉受上。一旦心念不集中时,又再重复刚才所说之观察思维,重新再一次培养出觉受,又再把心停在此上而专注。
我们不可能在一座之时段中,把整个道次第各章题全修,所以我们必须预先决定此座欲修哪章题,而并非任由自心临时抉择或中途更换。修持章目必须顺着道次第之先后而禅修,不可今天修基本的部份,明天修最高的部份,后天又挑修中程度章题。为什么要依先后次序修呢?这是因为后面章题之觉受的生起或否,正取决于前章题所得觉受。整个道次第的各章题,就犹如一环扣一环般。在每座中,应对所挑章目专心以观察及专注交替使用,以生出决定觉受。可是,由于道次第是一连串关联之章题,我们在修某一章题时,应把它之前的其它道次第教法概略地串习一遍,才轮到此座主题之专修上。在这章题修至有觉受后,下次修便顺移至下一章题,本来章题便成为概略串习之部份了。我们必须修至对某一章题有所觉受及决定后,方移修下一章题。有一些章题或许只需数座之认真实修便能生出觉受,但有些章题则必须有耐性地修很久方能有成。
以事师教法为例讲解禅修方法
现在以前面教过的事师部份为例子,讲解正行禅修之方法。
首先我们把前行修完,然后便开始思维经论中及师父口授的有关教法,包括应如何以心依止及如何在行为上承事师长等,然后再想敬师之利益及不如法依止之损失等,从而尝试培养出事师如佛、忆念师恩等觉受及决定,至对师之敬信有所生起之征象时,便专注于其上。
以此为例,其它道次第章题亦是如此修持。
结行修持方法
在正修后,我们把仪轨剩下来的部份念诵。
礼敬供养并皈依上师胜者释迦牟尼佛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伊 疏哈
om muni muni mahamuniye soha
以上为释迦名号及咒,应各诵若干次。诵咒后,释迦牟尼佛融入自己。
愿我迅速由此善 成就上师佛陀已
虽一众生亦无余 悉皆置于彼剎土
以上为四句回向文。
以我恒久精勤所积集 二种资粮量等同虚空
愿为无明有情诸众生 成就佛陀世尊导引师
于未成佛前之一切生 得妙吉祥慈悯垂摄持
具足教法次第最胜道 愿得修成以令诸佛喜
以我解悟道次第法要 以大悲心善巧作引导
愿能净除众生意冥愚 护持佛陀教法于久远
教法胜宝未遍扬之境 或已遍扬却而衰堕地
愿于彼处兴起大悲心 显示弘扬利乐之宝藏
佛菩萨众诸种妙事业 最为殊胜菩提道次第
饶益诸众愿得解脱者 世尊教法事业永流传
成就修行等诸善道缘 净除人与非人诸逆缘
佛陀所嘱示之净行道 生生世世愿能不舍离
以十法行修此胜乘时 如理精进勤勉修持际
愿护法众恒常作护持 吉祥如海普及遍十方
以上为《菩提道次第愿文》,这是另一种回向文。
至此便修完一座菩提道次第之禅修功课。在每一座,前行与结行都一样,只有正行之禅参依修行次第而变。
如果我们作闭关专修,应把每一天分为清晨、上午、午后及晚上四段,每天修四座,但在初入关时,宜先一天修两座或三座,不宜过猛。在每一座上,我们先诵前行,然后把本座欲修之正题前已生出觉受之章目概略串习一遍,再把心力以观察及专注二法熟习今座正题,到座尾时便把结行部份完成,然后便可下座。
我们的心一向以来都没经训练或约束,就像野猴子般习惯了蹦蹦跳跳,所以在开始时很难叫它安定下来。因为这原因,初修时每一座的时间可以定得较短,以下座时尚未生厌为宜,否则令自己以后见到座垫便心生厌恼反而不好。在习惯了以后,这“野猴子”就比较驯伏了,这时每座可以渐次延长,至每座约两至四小时左右。总之,我们应有耐性地练习,慢慢便懂得掌握分寸及松紧尺度了。
不在座上时应留意之事项
除了在座上修持的时段,我们平时亦要谨慎守好言行,才有利于心之转变。
有些人在座上正修时十分努力,但一下座便倒头入睡,或犹如小学生放大假地狂野,令心马上又散乱了,这是不利于修心的。在闭关时,座与座之间的时间,我们并不松懈,宜多供曼达、持咒及阅读相关之经论等。此外,在道次第闭关时,座上的时段只作主题修持,平时的日常课诵不可在此时段中修,而必须另外在别的空档时间修诵。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避免过饱或不足。吃得太饱会令人渴睡,太饿则支持不了修行。一般来说,我们应食自己饭量的三份之二左右便足够,或食用大概能令自己至下一顿餐前不感肚饿之量便足。此外,我们应视食物为维持身命之必需品,而不应对它生出执爱。在吃用前,除了在心念中先供养三宝外,我们不论僧俗均可诵以下之僧人日诵偈文:
于食应存药物想 无有食欲及瞋恚
非为饱壮及高慢 仅为存身受此食
在西藏的三大寺中,许多努力的学僧,每天仅睡两小时左右而已。在闭关时,我们亦应努力于修持,不应过度睡眠,仅作充足之休息便够了。闭关者宜早睡早起,早上凌晨便起床,晚上约十点左右便入睡。在睡眠时,宜尝试以无畏狮卧姿入睡,以身之右侧卧,左腿压右腿上,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上左侧,右手托头。这种睡姿能令人少梦、警觉及不受魔害。在临睡时,应随力想及日间所禅参之内容以作串习。如果以此种心念入眠,则睡眠也变成了修持。
在别的时候,行者应小心防护自心,尽力不令贪及瞋等念头生起。何事应作、何事不应作,这些我们都要小心观察、判断及进行。
以上说完座间之行持宜忌。此虽主要为对闭关者之要求,但仍对日修道次第者适用。
破除有关禅参方面之常见误解
对禅参方法,有许多常见之误解。有些人以为修专注之法才算修行,而不把观察修视为真的修行;有些人认为只修观便足够了;也有人以为某种人适合修止,另一类人则适合修观察法;也有人认为一切分别皆为执妄,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以无分别心而修方是真修。对以上这些误解,我们必须参考佛说之经、印度诸大师之论,辅以逻辑分析,而明了它们的误区。
佛所教的法要之中,大部份必须主依观察法而修,只有少部份主依专注法而修。在道次第各章题上,如敬师、人生难得、六道皆苦等章目,主要必须用观察法而生出觉受。我们先听与读有关教法,生起概略认知,这便是由闻而生慧;然后,我们于自心中思维,所得出之认识乃由思而生慧;最后,我们用观察及专注二法交替,得修所生慧。如果没有闻及思所生慧,必定不会得到修所生慧。故此,闻与思皆为修行的一部份。如果不利用观察之修法令心改变,如何能生起敬师之心、厌离轮回之心呢?行者必须恒常串习观察而修,方能得到这些觉受。由此当知,不论任何人,皆应修观察及专注二者。缺了专注修,最后必不能通达教法;缺了观察修,则不会令心有所变动。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