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专心学法
如果心公正、有慧力、想学法,又对师长尊敬,但学法时不专心,仍然不会有成。所以,弟子必须能专心学习,方能有成。这一点十分容易理解,恐怕衲不必多讲了。
我们不但在寻师时应审查欲依止的老师之师资,亦应以以上五点来审查自己是否具有成为一个好弟子的条件。如果有齐上述五点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没有,我们应努力令自己符合条件,同时亦要常常发愿于未来生能具足这五种条件。
依止师长之正确方法
在我们经过谨慎的观察后、寻得符合条件的一位或多位师长时,应该如何承事依止呢?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讲,一为正确的心中依止态度,另一为在具体行为上的承事方法。
在心中依止师长
现在首先讲心中依止的正确态度。这要分为三点来讲,第一为依止态度,次为对师长生信心,三为常念师长恩德。这些开示并非藏传佛教所发明的,而是出自《华严经》等佛经中开示。
依止态度
在《华严经》中,说及弟子应以九种心来对待师徒关系。
首先,弟子必须有孝子的心,对师长犹如孝顺父母一般,处处听话顺意,永不忤逆师长。
第二,依止心要似钻石一般坚固,永不能被摧坏。譬如当有人对我们的师长毁谤时,我们的信心亦绝不退减,这就是“似钻石”的心了。
第三,我们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负荷般,对师长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负起。在约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师。大师在初学法时,其师玛尔巴(Marpa)见他有很大的潜质,但却同时也有极大罪业,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层大楼。密勒日巴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见骨,最后终于建成了师长所要求的大楼。这座大楼的遗迹,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态度,便是这种“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
玛尔巴大师 密勒日巴大师
第四,我们要如群峰拱围须弥山般,始终不变摇。
第五.我们要视自己如仆役,任劳任怨,即使师长命我们做倒粪等低下工作,我们亦应乐于从命。
第六,我们应自视为卑下,不可贡高我慢,甚至以为自己比师长的修行还高。
第七,我们要有《华严经》中所说的“门犬心”。什么叫“门犬心”呢?这个名词其实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们观察小狗被主人打骂时,它们从不会因瞋恨而反咬主人,它们顶多只会暂时逃跑。在被主人发脾气赶走时,它们亦不走远,顶多在附近溜达一会儿,待主人气消了,它们便像没事似地回家,也从不把刚才的事怀恨在心。我们作为弟子,也应有这种态度。师长责駡时,我们不怀恨于心,也不应存有顾全颜面的心理。
第八,我们要像桥梁一般,任何难行的事亦勇于承担。
第九,我们应像船舟载人过河般,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师工作,永不厌累。
对师长生信心
在佛法修持中,上师之地位极为重要,故此对师长之信心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为一切成就的种子及灵魂。如果已建立了师徒关系,却对上师无信心,所作修行便犹如烧坏了的种子,绝不会发芽生长。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态度外,弟子还应对上师生出信心、视师为佛陀。在此处,师长并非只指根本上师或正式的老师,同时亦包括任何对自己传过法或曾作教授的人。譬如说,出家人在受戒时,便有十位老师了。又如我们在年少时,若有长辈曾对我们作佛法之启蒙,我们也必须视他们为如佛师长,无所遗漏。在观察期间,我们仍可审查欲拜之师长有否缺点。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传承上成立了师徒关系后,弟子便不可再观上师之缺点,而应常想及其优点、功德等,并要视师为佛。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佛,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佛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衲举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阿底峡祖师在世时,以传其修心法门的金洲大师为其主要师父。在客观事实上来说,金洲大师在见地上反而比不上阿底峡祖师。可是,阿底峡祖师却视他为佛,每当提起金洲大师时,他总会合掌于顶恭敬地称其名号,并常常说:“我的任何最小的善心之生起,皆赖师父加持而得!”我们当以阿底峡祖师对其师之敬信为效法的对象。
常念师长恩德
在心态上,除了应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以衲为例,衲的师长从衲十岁起,为衲传戒、为衲亲手缝造袈裟、照顾饮食、传法及管教,其恩不可言尽。如果说衲还算是有丁点儿的德行及学问,这无一不赖师长所赐而来。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极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便可说是比诸佛还要来得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之道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没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于其恩大之故,我们的师长是我们的最上功德田。当然,血缘父母也是我们的功德田。若无父母,我们亦无此肉身赖以修持。所以,父母恩我们固然要常念,师长之恩我们亦应常念。曾经有些不太懂佛理的出家人向衲说:“可是我尚未拜在任何师父门下呀!那我岂不是没有功德田吗?”这问题出于无知。一个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时,便至少有十位师长了。此外,常住道场的方丈,我们亦应依传统视其为师长。
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
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替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称作“功德田”。然而,正如刚才所说,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到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种承事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我们在平日的课诵中,固然必须多修如《兜率百尊》或《上师会供》等上师相应仪轨及视本尊与师长为一体,对其在观想中作供养、礼拜及其它各种承事,但在此同时,如果我们与上…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依止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