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專心學法
如果心公正、有慧力、想學法,又對師長尊敬,但學法時不專心,仍然不會有成。所以,弟子必須能專心學習,方能有成。這一點十分容易理解,恐怕衲不必多講了。
我們不但在尋師時應審查欲依止的老師之師資,亦應以以上五點來審查自己是否具有成爲一個好弟子的條件。如果有齊上述五點是最好不過的。如果沒有,我們應努力令自己符合條件,同時亦要常常發願于未來生能具足這五種條件。
依止師長之正確方法
在我們經過謹慎的觀察後、尋得符合條件的一位或多位師長時,應該如何承事依止呢?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講,一爲正確的心中依止態度,另一爲在具體行爲上的承事方法。
在心中依止師長
現在首先講心中依止的正確態度。這要分爲叁點來講,第一爲依止態度,次爲對師長生信心,叁爲常念師長恩德。這些開示並非藏傳佛教所發明的,而是出自《華嚴經》等佛經中開示。
依止態度
在《華嚴經》中,說及弟子應以九種心來對待師徒關系。
首先,弟子必須有孝子的心,對師長猶如孝順父母一般,處處聽話順意,永不忤逆師長。
第二,依止心要似鑽石一般堅固,永不能被摧壞。譬如當有人對我們的師長毀謗時,我們的信心亦絕不退減,這就是“似鑽石”的心了。
第叁,我們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負荷般,對師長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負起。在約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師。大師在初學法時,其師瑪爾巴(Marpa)見他有很大的潛質,但卻同時也有極大罪業,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層大樓。密勒日巴並未因此退縮,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見骨,最後終于建成了師長所要求的大樓。這座大樓的遺迹,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態度,便是這種“如大地的心”之典範了。
瑪爾巴大師 密勒日巴大師
第四,我們要如群峰拱圍須彌山般,始終不變搖。
第五.我們要視自己如仆役,任勞任怨,即使師長命我們做倒糞等低下工作,我們亦應樂于從命。
第六,我們應自視爲卑下,不可貢高我慢,甚至以爲自己比師長的修行還高。
第七,我們要有《華嚴經》中所說的“門犬心”。什麼叫“門犬心”呢?這個名詞其實並非侮辱性的字眼。我們觀察小狗被主人打罵時,它們從不會因瞋恨而反咬主人,它們頂多只會暫時逃跑。在被主人發脾氣趕走時,它們亦不走遠,頂多在附近溜達一會兒,待主人氣消了,它們便像沒事似地回家,也從不把剛才的事懷恨在心。我們作爲弟子,也應有這種態度。師長責駡時,我們不懷恨于心,也不應存有顧全顔面的心理。
第八,我們要像橋梁一般,任何難行的事亦勇于承擔。
第九,我們應像船舟載人過河般,來來去去、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同樣的事師工作,永不厭累。
對師長生信心
在佛法修持中,上師之地位極爲重要,故此對師長之信心爲一切修持的根本,亦爲一切成就的種子及靈魂。如果已建立了師徒關系,卻對上師無信心,所作修行便猶如燒壞了的種子,絕不會發芽生長。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態度外,弟子還應對上師生出信心、視師爲佛陀。在此處,師長並非只指根本上師或正式的老師,同時亦包括任何對自己傳過法或曾作教授的人。譬如說,出家人在受戒時,便有十位老師了。又如我們在年少時,若有長輩曾對我們作佛法之啓蒙,我們也必須視他們爲如佛師長,無所遺漏。在觀察期間,我們仍可審查欲拜之師長有否缺點。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傳承上成立了師徒關系後,弟子便不可再觀上師之缺點,而應常想及其優點、功德等,並要視師爲佛。師長在客觀上或許並無佛之境界,甚至或許只是凡夫境界,但這並不重要,弟子仍要視師若佛。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斷一切過失的聖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師長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也一樣可能覺得自己的師長滿身過失、毫無優點,就似當年提婆達多視其師長釋迦牟尼佛般。反過來說,若師長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視其爲佛陀,便一樣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須視師爲佛。視師爲佛,師長並不會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視師爲佛,弟子便會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視師爲菩薩,則得菩薩之加持;若只視師爲凡夫,則即使師長客觀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會得到任何加持。衲舉一個例子:以前有一個人向其師求法,其師大喝一聲“瑪裏利渣”,這是印度話“滾開!”的意思,但這弟子卻以爲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誦,後來竟然成就了以此“咒”爲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許多即生成就羅漢境界的案例,但在現代卻少見這些殊勝的事例,這正是因爲現今的人對師長的信心薄弱之緣故。
如何才能達到視師爲佛的信心呢?除非我們有宿世的善因緣,否則這就需要長時間努力培養方能達至。弟子必須長時間地觀師長之功德、優點,而避免挑剔師長的過失、缺點。這一點的確不易做到完美,少一點功德便難達到,但我們要有耐性地訓練自己。阿底峽祖師在世時,以傳其修心法門的金洲大師爲其主要師父。在客觀事實上來說,金洲大師在見地上反而比不上阿底峽祖師。可是,阿底峽祖師卻視他爲佛,每當提起金洲大師時,他總會合掌于頂恭敬地稱其名號,並常常說:“我的任何最小的善心之生起,皆賴師父加持而得!”我們當以阿底峽祖師對其師之敬信爲效法的對象。
常念師長恩德
在心態上,除了應以九種心事師及視師如佛外,弟子更應常念師長之大恩大德。以衲爲例,衲的師長從衲十歲起,爲衲傳戒、爲衲親手縫造袈裟、照顧飲食、傳法及管教,其恩不可言盡。如果說衲還算是有丁點兒的德行及學問,這無一不賴師長所賜而來。
如果從功德的角度來說,佛陀的功德是圓滿的,師長功德再高也高不過諸佛,頂多也只是與佛同等,況且師長在客觀上也極有可能根本還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從功德角度來說,師長之功德既有可能與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從恩德的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的恩卻比諸佛的爲深。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雖然曾廣弘正法,令許多衆生得益,可是我們卻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們或許是在叁惡道中,也可能在別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這個世界但卻未遇佛陀,總之我們未有福緣在當年遇上佛陀而得度。現在,直接度我們的是師長,爲我們授法的是師長,教我們如何成佛的也是師長。由此角度來說,師長對我們個人的恩德,便可說是比諸佛還要來得深。我們將來得以不墮叁惡道,乃拜師長教我們止惡所賜;我們若得以生于人間或天界,乃因師長教予布施之道及授予戒律而得;我們若最終能得佛境,亦因師長之教授及傳法之恩而成就。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區,如果沒有師長之教授,別說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連“佛境”這個名詞都未曾聽說過!由于其恩大之故,我們的師長是我們的最上功德田。當然,血緣父母也是我們的功德田。若無父母,我們亦無此肉身賴以修持。所以,父母恩我們固然要常念,師長之恩我們亦應常念。曾經有些不太懂佛理的出家人向衲說:“可是我尚未拜在任何師父門下呀!那我豈不是沒有功德田嗎?”這問題出于無知。一個出家人,在受具足戒時,便至少有十位師長了。此外,常住道場的方丈,我們亦應依傳統視其爲師長。
在行爲上承事師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們亦要在行爲上承事師長。
承事師長的行爲主要有叁種類別,一爲以財資供養,二爲替師長辦事,叁爲依教而奉行。
師長並不見得需要我們的供養,這樣做是爲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剛才我們說過,師長是最勝功德田。什麼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們透過悉心照顧、播種、施肥及澆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樣地,經過事師、供養、頂禮師長等行爲,我們便得到無量功德。所以,我們稱師長爲能長出功德的“功德田”。師長並非唯一的功德田,透過供養、頂禮佛像等,也能長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稱作“功德田”。然而,正如剛才所說,師長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們爲師長辦事,例如替師長打水、燒飯或洗衣等,這行爲勝于以物資供養。有關這一點,衲必須把例外情況說明一下。如果我們已與某人建立師徒關系,而這位師長叫我們替他做一些明顯與佛法背道而馳的事,譬如說他叫我們代偷東西等,弟子便要很謹慎處理這情況了。如果我們能完全肯定師長之要求與佛法不合,而並非只是我們對師長的密意要求誤解,我們當然不能照辦。可是,爲了維系自己的師徒關系之清淨性,我們尚該顧全另一方面,故此我們必須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辭,而不應與師長發生沖突。在推辭後,我們仍應視師如佛,不應執此爲上師之過失而作批判或毀謗。這一點就是前面說過的、像鑽石般堅固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若能兩方面都照顧好,便不存在違背上師的業因。一般來說,我們如果在拜師前曾好好地觀察,便很少會遇上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許多不具格的師父,若不經觀察便依止,或許便會常碰上這類的無奈情況,到時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邊推辭,另一邊同時盡量保全師徒關系之清淨性了。
叁種承事之中,以依師所教地修持爲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師便說過:“堅韌耐苦之修行,是令師喜之侍奉!”說叁者中以第叁種爲最優勝,第二種爲次等,第一種爲最基本,並非等于我們挑優勝的而進行。以上所說叁種承事方式,並非挑一種而做,而應長期地全部奉行。我們在平日的課誦中,固然必須多修如《兜率百尊》或《上師會供》等上師相應儀軌及視本尊與師長爲一體,對其在觀想中作供養、禮拜及其它各種承事,但在此同時,如果我們與上…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依止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