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在一起生活,或在處于師長跟前時,真實生活中的供養、頂禮及各種承事,亦全都是在修上師相應。
依止師長之利益
有關師徒關系的教法,分爲六支。第一及第二支是師徒應具的資格,第叁支是弟子依止師長的正確方法,現在要講到的第四支是依止師長的利益。
如法地依止師長的好處有八大點:
(1) 由于實修上師教示故,我們可以趨向佛境。同時,由于上師是無上的功德田,透過供養及承事師長,我們能于短時間內積集極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資糧。
(2) 經論中有雲:“如理依止善士時…無余佛陀至心喜!” 諸佛很樂于見到有人對師長恭敬。我們供佛時能得供養之功德,但卻說不上令諸佛歡喜。對師恭敬,則既能得敬師之功德,更能得令諸佛歡喜之額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師長之功德力大,一切魔類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師的人。
(4) 依著師長的教誡而止惡,便不會再積集惡罪因而受到其果報了。
(5) 如法地依止師長,便會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師之業因,我們生生世世皆會有緣常遇明師。
(7) 不墮叁惡道。
(8) 任何心願皆能順利達成。
不依止師長的損失
這是有關師徒關系開示中的第五支。這一支分爲兩部份:一爲沒有師長的損失,二爲有了師長但並未如法依止的損失。
如果我們不尋找一位或多位師長而依止,便不會得到前述依止師長的八種好處。所以,沒有師長的損失,剛好就是失去前述的八種本來可得的利益,亦即是說不能趨向佛境、未能令諸佛歡喜……等等。
如果已有了師長但卻並不好好地敬師及事師,損失有八大點:
(1) 上師乃諸佛之總體代表,若弟子輕視師長,便感召不尊重諸佛之果報。
(2)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生瞋恨心,會毀滅自己曾積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師及事師的弟子,即使修無上密法,亦難以成就。
(4) 以不敬師之心修持,不但難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獄之因。
(5) 不敬師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絕不會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會消失。衲說一個例: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飛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飛過,見到自己的上師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飛行神通,師父卻沒有!”在這念一生之際,他實時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來。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現世即會感召許多不如意的業報。衲也舉一個例:從前有一個名叫“佛智”的大師。這位大師的其中一位老師是養豬的人。有一次,大師受衆人擁戴著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這位老師。由于他名聲極大,一時之間他便生出了師長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裝看不到師父,並未趨前相認或頂禮問安。由于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來。這並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師對他所作之責罰,而是自己不敬師所感召之現報。
(7) 冒犯師長的另一果報,是在未來生中生于無間地獄之中,不得脫出。在許多佛經中,佛陀曾很清楚地開示什麼業會感召什麼地獄之果報,但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菩薩問佛陀輕慢上師之果報時,佛陀卻說:“我不敢說!這種果報的嚴重程度要說了出來的話,連大菩薩都會嚇至昏倒!”由此可見,輕慢上師的業報比其它惡業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業因,將于未來多生中都不遇明師及正法。
輕慢自己的師長是極嚴重的不善業。一旦輕慢了其中一位上師,你在其它任何師父處所學得的法,都難以成就。所以,輕慢上師是我們修行路上的一塊大路障。在西藏的叁大寺,如果有學僧明顯地犯了這方面的大過失,多會被驅逐出寺,可見此等行爲的嚴重性。
我們千萬不要以爲自己不易犯這類過失,因爲這不單指我們與坐在高法座上傳法的上師之關系,而亦包括與平時管教我們的親教師、皈依師、剃度師、授戒師,乃至任何對我們傳過下至一句偈頌佛法的師長之關系。如果我們自問曾犯下這類過失,若師長尚在世,便必須在師長面前忏坦;如果師長已圓寂了,但應于其衣袍、遺物前忏坦,直至在夢中重複夢到罪業已淨化之吉祥征兆方休。有關這類征兆,衲在教忏罪時會講到。
有關師徒關系之結論開示
在修行的道路上,師徒關系是其中一項至爲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師,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則即使所拜的師長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無量罪業。在古印度,曆代以來的修行人都依這些開示而事師,從而得到成就。我們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須效法他們敬師及事師的方法。曾經有人問阿底峽祖師:“爲什麼在印度,許多大師才修行甚短時間,便有所成就,我們西藏人勤修很長的時間,卻不見有成呢?”祖師答:“這是因爲西藏人視佛爲佛,卻只把上師視爲凡夫,而印度人則視上師和佛並無分別!”由此可見,視師爲佛乃修持成就之關鍵因素。這些有關敬師及事師的開示,是佛經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參考《地藏經》及《華嚴經》等。
有些人會問:“我應該依止一位或是許多位師長呢?”答案因人而異。如果是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幾位師長,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數幾位師長,因爲這樣較易確保自己不犯事師方面的過錯。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依止善知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