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之修持方法
現在講到實修道次第的方法了,這並非講道次第的修持章目內容,而是說如何禅參這些章題內容。有關具體必須禅參的章題內容,要在後面的“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該支才會開始講述。
現今有許多人雖然也懂得重視菩提道次第教法,但卻只自己看書讀一讀就算了,並不把內容實修,這樣是不足夠的。譬如以地獄道教法來說,我們單單在書本上讀一讀地獄之苦況,或甚至把這些具體內容都背誦了下來,這仍不足夠,也並非在修菩提道次第。真正要修的人,必須在心中禅參這些內容,令自己心中的確生出畏怕地獄苦的覺受,如同自己現在親曆其苦般,然後把這覺受固定下來,令心念與之相合,這才算是修心。單單閱讀一下《廣論》等書,並不會令我們生出真正的覺受,所以我們必須禅參這些內容,這才是道次第教法的用途。如果不是爲了讓人實修而生出體驗的目的,道次第教法就無存在價值了。所以,要想在道次第上得益的人,必須致力于禅修它,而不是單單閱讀或討論它的內容而已。一切閱讀及討論,只不過是爲了利于實修之目的而作的。在座中的聽者大多是佛學院的學生,大家在未來或許會有許多登座說法之必要。我們雖然把《廣論》等經論稱爲“菩提道次第”,但菩提道次第其實在廣義上便是佛陀的一切教法,而並非單指西藏某幾部論之內容而已。大家在以後講經說法,無一不是在說道次第的教法,分別只在于有否用這個名詞而已。既然以後要講述道次第的內容,若自己並無真正的體驗,想利益聽者是很不容易的。衲舉一個例子:一盞明燈有照亮黑暗角落的功能;一張明燈的圖片,雖然看似一盞燈,但卻沒有它的功能。同樣道理,說法者若只是把傳統開示依樣畫葫蘆地朗讀一遍,聽者不會得到最大益處。所以,有必要向他人說法的人,更加必須自己先生起佛法中的體驗與覺受,故此我們必須努力禅參道次第的教法章題。
這一支分爲兩大部份講說:一爲禅參道次第的方法,另一爲破除禅參方面的常見誤解。
禅參道次第的方法
這一支主要假設修行者以閉關形式專修而教授。在閉關期間,行者應該把每一天分爲幾座而禅修道次第教法,其余時間便是做日常課誦、吃飯、睡覺的時間。所以,這一支又分爲在座上修持的教授及在閉關期間不在座上的時間該留意的事項。
現今的人,不見得都有時間對道次第作閉關專修。我們平時日修道次第一座或兩座,但並非掩關專修,這也是可以的,而且這裏將說的大部份教授也同樣適用。一般來說,掩關專修固然最佳,但若無機會,平日天天修一座或兩座,這樣修下去也能生出體驗,唯獨在道次第的高層次部份,包括修禅定等教法,則必須抽時間掩關專修,否則難以期望真有所成。
剛才說過,在關中分爲在座上的時間及不在座上的時間。現在先講在座上應如何修持。
在座上修持的方法
禅參道次第教法內容,並非一坐下就修,而是有一定方法的。任何修持都分爲前行、正行及結行這叁單元,方能算上是一座完整的修行。前行是放置供品、發心及修皈依等各法門幾乎完全共通的准備工作,正行就是該座要修的主體內容,結行是如法地回向等等。在開始前,我們先要修持前行之准備功夫,然後依一定方法禅參正行,最後要如法地作結行。
前行修持方法
在古印度並無很具體的前行修持儀軌。到了金洲大師時代,大師預見末法時代的人根淺福薄、難以有成,故依佛陀開示內容而整理出六支前行關鍵,以供後人依著去做。現在的印度尼西亞是回教國家,但在古代,印度尼西亞卻是佛法昌盛的地區。金洲大師是《菩提道燈論》作者阿底峽大師的主要上師,他本來是印度尼西亞的一位太子。大師年輕時曾見一佛像,由于宿世之善因成熟了,他當下便生出了極大的敬信心,發心要出家學法。後來,大師遠赴印度受戒及學法,成爲了一位高僧,後又回國弘法了。在他回到印度尼西亞後,曾在當地大弘正法,令佛法廣爲弘盛,所以當時的人尊稱大師爲印度尼西亞的“太陽”。這六支前行的開示,由金洲大師整理編製,傳阿底峽大師,再經大師傳入西藏,輾轉再傳至宗喀巴大師而相傳至今,其傳承從未中斷過。
爲什麼大師建立這六支前行呢?道次第之成果,並不只依靠知識及腦力而得。如果有許多罪障而缺乏功德,我們絕不可能生出道次第上的體驗、證悟或覺受。所以,我們必須積累足夠的功德及淨化罪障,方有望生起佛法之證悟或覺受等。這六支是爲了讓行者積集資糧及忏淨罪障,令後面的正行修持能順利進行。正行就好比種子,而前行就是肥料、陽光及水分;沒有肥料等,種子是不可能發芽生長的。以上說明了六支前行的作用及意義。前行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女、僧及尼都適合修持的顯乘法門,並不存在如密法不可亂修的顧慮。我們宗喀巴大師傳承的格律派出家衆,尤其重視前行功夫。在家人一般比較忙于世俗瑣事,只有有限的時間用作修持,所以在修前行時略爲簡要地修也情有可原。有些出家人,卻也推說因俗務繁忙而無暇好好地修前行,這只是一種沒有理由的借口。沒有人逼我們出家,既然自己心甘情願地出了家,便是爲了全心全意地修持。如果出了家還推說沒時間修行,那出家是爲了什麼目的呢?
所謂“前行”,其實並非一套儀軌,而是一種結構模式。傳統上有許多種包含這六支內容的儀軌,如《賢士頸嚴》等,它們都可被采用爲修前行時的誦文內容。這六支的內容是打掃及安設佛壇、陳設供品、上座發心、觀想功德田、作七支修持及獻曼達供、啓請加持。
(1) 掃及安設佛壇
如果要作閉關,我們必須在條件合適的靜處舉行。在入關前,應先把地方打掃幹淨,並安設佛壇。以後在每座前,即使佛壇十分幹淨,我們也必須象征性地拂拭一下,並恭敬地瞻視佛像一眼,以符合六支中的此支。如果只是日修,我們在家中亦必須有一個地方布設佛壇,而且一樣要每天打掃一下並瞻視佛身等。
在上座前,不論佛壇及修持地方是否肮髒,我們必須起碼象征性地打掃。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爲打掃不單是爲了去除外在的塵垢,也是爲了去除心中的缺點,例如貪、瞋、癡等煩惱。即使佛壇及修行的房間或角落沒有外在的塵垢,由于我們心中仍有“塵垢”,故仍需打掃一番。
打掃的心法是,我們手持掃帚或現代吸塵器等,心想這其實是無我慧劍,把貪、瞋、癡等煩惱塵垢都全消除掉,同時口誦:
此塵是貪非土塵 密說此貪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貪欲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 密說此瞋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意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爲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我們亦同時想著外在塵垢代表了自己當時遭遇的病患、魔障或任何障礙,打掃時把他們都消除了。此外,修道次第的人,在修到哪一章題時,便把阻礙我們生出該覺受的障礙想爲塵垢,一並消除,譬如說你正在修敬師章題,其相關障礙便是不敬師的心態,所以我們可以把原偈改爲:
此塵不敬非土塵 密說不敬爲土塵
智者能除不敬心 非是無慚放逸人
到修菩提心的階段,其相關之障礙便是只懂利己的自私心,所以我們到時改偈文爲:
此塵利己非土塵 密說利己爲土塵
智者能除利己心 非是無慚放逸人
總之,我們可以靈活地運用這種打掃心法。如果不配合心法,打掃當然只是種世俗瑣務;但若配合上心法,這打掃便是一種極佳的修行,能令煩惱熄滅、證悟易生,甚至能有效地解決魔障或令病患痊愈。
除了爲除心垢之目的外,打掃地方亦爲了對佛壇及修持中將邀請前來的聖衆表示尊重及重視。
大家千萬不要輕視打掃修持。在佛陀的年代,本師便曾親自打掃道場。當年更有一位小路尊者,他單單憑著掃地修行而得證羅漢的境界,成爲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十八羅漢之一。在曆代以來,貴爲法王的曆任達賴喇嘛宗座,亦親手作這種修持,以致掃帚都被磨至光禿。許多人看不起這類前行,自以爲是“不執外相”的高境界行者,難道他們自以爲比佛陀、羅漢及宗座還要高嗎?
在關房及日修的房間或角落,我們應布設一個莊嚴的佛壇,以積聚資糧。一個完整的佛壇,其實並不需要許多佛像,所以不必誇張地把關房或家中布設成一座寺廟似的。佛壇必須具備代表佛陀之身、語及意的聖物。佛身以佛像代表,我們應至少供一尊製造合乎傳統身相比例要求而如法裝髒的本師釋迦牟尼像或其圖片,這是因爲他是現今佛法的本源。此外,我們格律派弟子應供一宗喀巴祖師像或圖片在本師之前方,以敬曆代師承。如果我們欲加供彌陀、藥師等佛像,應放在本師像的兩側同高度位置。衲知道漢人特別喜歡供觀音、地藏、文殊及大勢至大士像。這些大士其實早已成佛,但在本師示現之年代,爲了正法之弘揚,他們以佛之八大菩薩弟子的形相示現,故此我們把他們視作菩薩而尊敬,其像應供于佛的外側或較低少許之位置。如果欲供護法,應處更低位置。如亦供世間天神及祖先靈位等,則不應放在佛壇上。我們以《大品般若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其它任何一部佛經代表佛的語,放在佛壇的左邊,亦即本師像的右手那一邊。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壇之右,亦即本師像的左手那一邊。
這個佛壇是我們藉以積集功德的“工具”,故此我們必須謹慎重視。衲的建議是,大家不必供太多佛像,簡簡單單地供本師、祖師,另加自己投緣的本尊,再加上佛經及佛塔,便已十分足夠。衲見到許多漢人喜歡把佛像等放在玻璃盒內,以防灰塵,這是極佳的做法。但有些人卻恐怕佛陀會窒息似的,把玻璃切割出一個透氣孔,這倒是十分沒必要的想當然做法。
在每座上座前,我們應對佛像恭敬瞻視一眼,並恭敬頂禮叁次或更多次。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道次第之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