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P9

  ..续本文上一页资质的人才可以在听到单单一句开示而得明整个法门的修证方法。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大明曰”的真正内义是:“我现在教授能令心识得到自在之境的般若空性智慧的修证方法。”“他呀他”的意思是“是这样的!”,指若大乘的修行人若欲修证“般若空性”,他们应该如以下所说这以下所说,这样地去修。(注:汉地之简本心经中此句译为“即说咒曰”)“唵”字被称为“咒冠”,是所有咒的开首字,它的梵文原字由“阿”、“乌”、“玛” 三个字母部分组成,代表了三世一切诸佛的身、语、意。在西藏,有些印本并没有这个字在咒中,有些则有“唵”子。

  “卡谪”(梵文为gate)的原意为“前去!”,在这里的意思是:“前去入于资粮道而修证资粮道上之次第!。”

  第二个“卡谪”也是“前去!”的意思,在这里,这个第二次出现旳“前去!”是说:“去入于加行道而次第完成加行道上之修持!”。

  “怕那卡谪”(梵文patagate)意为“圆满地前去!”,指行者在修完加行道后,不应永远止于此道上,而应再进一步入于比以上两道醠为“员满”的大乘第三道——见道而修证见道上的次第。

  “怕那三卡谪”(梵文parasamgate)意为“圆满而完全地前去吧!”,教示行者勿止于见道而停足不前,必须在完成了见道的次第修证沐境后再向前走入修道——大乘五道中之第四道。“员满而完全”的意思是譬修道不单只比凡夫境之资粮道及加行道更殊胜,而且亦高于见道。在入于修道后,行者必须次第修证修道上之因境。

  “仆地”(梵文bdhi)是“菩提”这个字的原来梵音,意思是“醒觉吧!”,指行者在修完修道之因境后,最终能入于无学道,亦即佛陀之觉悟境界。

  “疏哈”(梵文suaha 或soha)的意思是“令坚固!”,指修行者需次第对各道作修持令其坚固扎根,乃至最终成修。

  所以,全个咒句就是教授行者必须次第地修证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与修道而最终步入无学道之佛境。这咒句所教授的内容与前面对下根与中根者的开示是相同的。

  【舍利子 诸菩萨摩何萨 若能诵是般若波罗密多明句 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这一段经文是说:“发心要为令众生得乐离苦而愿成佛的人,必须如我刚才所教的方法一样,一步一步地去修证空性!”。在这一段上,有几点要注意:—

  (1)要成就佛境,必须修证空性智慧;

  (2)要修证空性智慧,必须次第地去修;及

  (3)修证空性,应该基于菩提心。

  这几点刚才早已开示了多次,现在只是强调一下而已。修持的人不可随便乱修,必须对整个成佛之道有清楚的概念。何者需修?何者应先修?怎样去修?怎样才点是完成了这一步?这些都是必定要去学明的。不依次第去修的话,不会有甚么大进步,若不误入歧途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大家不要一味知道去追求高深的法门,应先修好〈菩提道次第〉。“般若空性”在〈菩提道次第〉里面也有十分清楚的修证教授,但这部分是诸〈菩提道次第〉论中略后的章节,没有前部分的基础,是不可能在“空性”上有所体悟的。

  释佛陀之印许——

  【尔时世尊 从三摩地安详而起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汝所说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密多 当如是学 是即真实最上究竟 一切如 来亦皆随喜】

  这部经的开始部分已经交代过,当时本师释迦牟尼是入于“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的定境中的。在观自在次第对下根、中根及上根者作了详简不一的三次重复开示后,佛陀就由定境中出来了。事实上,诸佛是长期处于定境中的,即使在他们说话或行动的寺候,诸佛之心仍然是处于定境中的,这是诸佛之各种功德之一。所以从究竟的层面去说,诸佛并无入定或出定,诸佛是不论行、住、坐、卧都是同时属于定境中的;所谓“出定”,是从世俗示现的角度来说,佛陀在言时示现由定境中而出之情况。

  佛陀示现由定境中而出,然后嘉许观自在菩萨,说道:“很好很好!善男子!正如你所教的言样,要修证空性智慧,正应这样地去修学才是对的!所有的如来也随喜!”这一段表面上是佛陀卯可了观自在的开示,但正如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观自在与舍利子的对答实在上是由佛陀之神通力加持,在“承佛威神”之情况下而作出的,观自在的开示其实本来就是佛陀的开示!只是源出于佛陀并不亲自以金口宣说,而加持观自在与舍利子作对答,透过观自在菩萨的说话来作开示而已。

  顺带一提:汉地很多人都以为观自在菩萨是位女性,其实在印度本来的传统中,观自在主要都是以男相化现的。当然,观自在的体性实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悲心总体化现,并不真正有男女相之分别!在〈般若心经〉中,佛陀就以“善男子这个称呼来叫观自在菩萨。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这二句有两重的意义。第一种可以被理解为:一切如来(“如来”为佛陀的一种称号)对观自在所作之开示也都生出了欢喜的心;另一种意义则为:若有大乘的修行者依着观自在的开示方法去修学“般若空性”,所有如来也会为他们这样的修持而心生欢喜。

  以上已次第说明了舍利子的问题,观自在所作三层次的开示及佛陀的印许,这二部分是”经的主体内容(“正宗分”)。

  释听众欢喜奉行部分(“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并诸苾刍 乃至世间天 人 阿修罗 干 闼婆等 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这一段虽然是经文的一部分,实际上却并非佛陀之开示,而是后来结集佛语为经文时加上玄作为解释描逑当年佛陀开示后所发生的事的描述文字。

  当年佛陀在鹫峰山开示各部般若部经典时(包括〈般若心经〉开示),有以观自在、文殊师利等为首之大乘菩萨、以舍利子、阿难、须菩提等为首之小乘声闻弟子,也有世间之天道众生、修罗道的众生非人众生(注:“干闼婆,为“非人”中的一种)及其它听众在场,他们在听毕开示复都心生欢喜,发愿要如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去修持。

  有关〈般若心经〉的经文内容,衲已作作了简略的释义了,这次讲解并不十分详尽,第一是因为时间上的限制;弟二是因为这个章题十分深妙,要完完整整地去开示,肯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第三是因为“般若空性”并非浅白易明的章题,对初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应该先修学〈菩提道次第〉中的前行、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发菩提心等法门,待都有了基础才有资格修学“般若空性”智慧,要一开始就修学“空性”,是不依正确次第的,所以不能冀望有甚么成绩!既然大家希望听闻〈般若心经〉释义,衲也就顺大家所求而概略地说了一下,希望大家起码对这部经有个概念,同时也积集一个好因缘,令未来能得“空性”之体悟。这次开示就似播下了“般若”的种子,未来当会结果,但眼前大家还应依自己的程度,先顺序修学〈菩提道次第〉中的前面章题及法门,不可只懂要修学甚深的“空性”法门,若没有前面的基础,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空性见”的,在寺院修学的二十多年课程中,“般若”部的教学是在略后期才开示的,因为它必须建基于前面多年的修学其它教理。

  佛境是并无一步登天这一回事的!若要真正去修证“般若”智慧,必须依前面曾经开示过之正确次第去进行修学。首先要寻找并依止一位有资量的明师,在师父之引导下依次第修参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皈依法门、三恶道苦、六道苦况、十二因缘、四圣谪等等,要一步一步去修证,一步一步生起“闻所生慧”、 “思所生慧”乃至“修所生慧”,至真正生起出离心后,再依修心七重因果法或自他交换法门修生菩提心,然后方有足够的根基可以依〈般若心经〉开示而次第以闻、思、修之方式修证“般若”智能而经历大乘五道之果境,这是必要的先后次序,及修持“般若”法门的正确方法,并无快捷方式可以走。

  虽然大家暂时不一定有足够的基础去修学“般若”智慧,大家若能每天早上或其它时间念诵这部经文也是很好的。〈般若心经〉特别能驱除我们各种的障碍,在西藏各派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诵仪轨,以念诵经文及参思其内义配合一些观想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除障息灾。在寺院中,一般在每座佛法开示前,大众必须先诵一遍〈般若心经〉,然后念诵除障偈,去息除说法与闻法与闻法的障碍,令大众听法学法的过程可以顺利地生起有利的作用。在色拉寺、哲蚌寺及甘丹寺这三大佛教学府中,在唱诵〈般若心经〉的时候,所有僧人会以十分沈慢的辣度念诵,同时参思娙 文的内义,这时大家都会特别肃静,以防打扰了座中能入于“空性”定境的僧众。三大寺及所有西藏寺院中都会有一些司任“铁棒师”职位的僧人,他们身穿厚袍,身执铁杖,样子十分威武,负责慢步巡视,若见有僧人不专心节或者是打瞌睡的,他们会加以处罚,但在衲求学的色拉寺昧院有一个传统,在大众唱诵〈般若心经〉时,即使“铁棒师”见到有僧人呼呼入睡了,也不会实时叫醒或责罚,这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几百年前,曾经有一个僧人名叫德巴坚赞,他有一次在大众念诵〈般若心经〉时,样子好像是睡着了,便责罚了他,这一下责罚 却把他的近乎得悟的参思打断了,要知道打扰一个圣者的修持是一个很大的恶业!所以自此以后,色拉寺昧院便制定了一个传统,在念诵〈般若心经〉时,“铁棒师”都不会对或已睡着了之僧众作处罚。在衲的寺院(注:川北大藏寺)中,我们有自己寺院的唱诵〈般若心经〉的梵呗诵法,与三大寺的有所不同。

  大家若果要发心念诵〈般若心经〉的话,可以在早上念诵九遍,若诵少一些或多几遍也是可以的,但作为除障的话,我们一般都是诵九遍的,在念诵复后,可以再另外加诵明咒(即经中之“他呀他(唵)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三卡谪 菩提 疏哈”一咒)若干遍,然后念诵除障偈:

  以神圣之三宝言教真谛之力故

  愿令遮止 愿令化无 愿令平息

  愿一切魔障碍违缘恶类中断 山丁古路伊疏哈

  息灭八万病魔障难类 远离所有相违灾害缘

  成办顺缘一切悉圆满 愿此吉祥当下成乐善

  在念至“愿令遮止”、“愿令化无”、“愿令平息”这三句的道音节时(注:即三次的“愿”字),应大力拍掌除障。

  “障碍”分为内在的与外在的障碍两大类。外在的障碍是指如火灾、台风等天灾及中毒、被盗贼侵害或猛兽攻击等等的祸患;内在的障碍是指由自身或心识中生起的问题,例如:身体生病及贪、嗔、痴等烦恼心病。此外,还有阻延我们修持的“四魔”,这些都可以依〈般若心经〉而息除障患。

  “四魔”中的烦恼魔、五蕴魔及死应并非有生命的众生。“烦恼魔”是指贪、嗔、痴、慢、疑及邪见等主要的六种烦恼与由它们衍伸出来之其它“心病”; “五蕴魔”是指处于轮回苦况中的众生之凡俗五蕴,它们是我们感受痛苦的基础; “死魔”应是指不可自主的死亡,除非我们能肯定下一生不堕于三恶道,否则的话,死亡是中断或阻延我们修持的障碍;“欲魔”是第四魔,它们与以上三种称作“魔”的障碍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众生的一份子,有些欲魔是有很大功德与神通力的天界众生,它们不愿意见到有人得证解脱或成佛,故此会以它们(有限的)神通力加害修持的人,例如本师释迦如来快将成佛之时,便有欲魔遣魔女及驱使魔军意欲干扰佛陀成就无上正觉,却被佛陀以慈心及定力降服了;这四种魔类是障碍我们修持的因素。

  现在所教的这个配合修诵〈般若心经〉的除障法是后殊胜而且对降伏内、外障碍与“四魔”等是很有效的。藏传佛教中还有其它的各种仪轨也是以修诵此经配合除障的,其中有拍三次掌的、有拍四次的、有观想一尊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佛母”的本尊的、有观想驱逐“四魔”的种种不同方法,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以上所教的拍掌诵偈是其中一种而已。在念诵〈般若心经〉时,有能力的人应尽力去参想“空性”的意义,在击掌三次的时候,也要去参思“空性”,在这里顺便简略说一说击掌的意义:我们透过禅思声音与“空性”的关系,从而去体悟事物的实谛,这声音是有自性地存在吗?如果它是存在的,它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左手?在右手?在两掌之间?我们透过抽丝剥茧地去分析,会发现声音的自性其实是我不到的,但却不能说声音是不存在的,藉此去接近缘起性空的体悟。“空性”的体悟是最有效、最彻底的忏罪、息灾及除障的究竟方法,在除去了我执以后,便不可能有粗实的痛苦与障碍了,这就是修诵〈般若心经〉来除障及忏罪节原理。 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去真正去体悟“空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单单藉着念诵此经来作除障也仍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大家可以有恒心地持久念诵。我们虽不是甚么大行者之辈,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赏性是有其神效的,即使是凡夫,只要有这心而恒常地去持诵同一经文或真言,自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在古印度,曾经有一个人向他的师父求法,他的师父厉声喊:“玛里利渣!”,这句印度话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滚开!”;但这个印度人却以为那是上师传他的一句神圣咒语,所以很有信心地去念诵,后来竟然可以用这个“咒”来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明白:信心与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若果等到遇上障碍时才念几遍经文来除障的话,是不易有力量的,这个不是佛法的过失,只是个人的过失!

  今天说到这里就好了。衲所教授的并非自己的学问,全部都源出于衲之恩师之慈悲教授。大家应好好地去修学〈菩提道次第〉的次第法门,到有资根时就修证“般若空性”智慧法门。修持布施、忍辱等法门令我们积聚功德,所以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之色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因缘;修证“空性”,是在积集智慧,也就是在积集成就佛陀之法身的资粮。积集功德与智慧是成就佛陀二身(注:色身与法身,因色身亦分为报身与应化身故,佛之“二身”亦称为“三身”)之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但积集了之功德若未能如法地去回向,会被嗔心烧毁,智慧却不会被嗔心烧毁的。

  

  历代〈般若心经〉汉文译本一览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法师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法月法师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般若法师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智慧轮法师译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法成法师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宋施护法师译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民国贡噶法狮子法师译

  以上者,鸠摩罗什法师及玄奘法师译本为“简本”一,只有正宗分,其余七种译本皆为“广本”,序、正宗分与流通分三分具足。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西藏医学点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