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P8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俱生的了,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透过积聚福慧,净除过失来达致的,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透过修持来成佛或成就其它果境了。如果说它们可以透过积集成就它们的因缘来达致的话,它们就是依因缘而立的,也就是无自性的了。正因为它们是无自性的,我们才得以成就它们!“无得”二字是说“得”并非自性有,并不是指菩萨的成就根本不存在,要是误解或曲解了而说菩萨修持的成就并不存在的话,就是否定了修持的意义,也否定了佛法了,大家要切密谨慎勿堕入这类的邪见!

  “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是指行者依赖“般若空性”智之修持法门,在广义上泛指由“资粮道”与“无学道”中的不同层次之修持;在狭义上,这是指前面刚说过的“金刚定”境。行者依次经历前三道之修持而入于“修道”,渐次证悟菩萨各地之果境而入于十地,在十地上,他们成就出一种称为“金刚定”之定境,在此种殊胜之定境中体验“空性”,这句“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在狭义上是说十地菩萨因着此种特别之定境之力的原故,能得于超越十地,超越 “修道”,最终入于“无学道”,达致“佛境”。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这两句指行者因见万事万物之实相故,再无执着,亦不再有任何世俗上与修持上之障碍。

  “以无着无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这三句说行者因已无执无碍,便不再有种种因执一切为实有俱生而发展出之布畏及错误之念想。“颠倒妄想”包括了以为六道苦为乐境,以为无自性者为实有俱生等之想法。

  “究竟圆寂”这一句呼应以上所说,指行者因以上所说之修持及果境,最终就会达致无上的佛境。“圆寂”是佛境的一种称法,梵文原为nirvana(汉文也依音译作“涅槃”)。

  这整段经文在广义上的意思是说:因为所有成就皆无自性,大乘行者故能透过修证此“般若”智的次弟法门而证知实相,得以弃除执着与各种障碍,所以便不再有恐惧及错倒的见解,而最终能得以成就无上的佛境。在狭义上,这段经文是指大乘的行者在依前面所说之次弟修持而达到十地菩萨后,借着“金刚定”境之力,破除最后仍余之障碍,恐怖及妄见而最终达致无上之佛境———一个因其无自性之缘故所以能透过如是修征而达证之成果。

  【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的意思是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时段。“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与末来的佛陀。过去的佛包括迦叶佛及燃灯佛等等。他们的教法已经随因缘而湮灭了,所以称为过去佛。现在佛是指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现化人间的本师释迦牟尼与依靠他的教法而达致佛境的圣众。在释迦如来节教法于未来亦最终湮灭了后,还会有未来佛现化利益众生,例如弥勒佛等等如来。未来佛并非指他们将于未来才成就佛境,弥勒佛等亦早已成佛,但因众生之因缘的缘故,将会在未来方现化人间,示现成佛之事迹。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 samyak sambodhi)是梵文“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也即是无上佛境的意思。

  这整段经文是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佛陀都是依赖“般若”智慧的闻,思,修,经历大乘五道中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的修持,才最终达致“无学道”——佛境的。所以我们常常尊称“般若”为“佛母”,就是说所有佛陀皆由她而产生的。有时我们会称菩提心为“佛父”,“般若”智为 “佛母”。

  这段经文也暗指所有的行者,若是想成佛的话,也一样是要依这个修证“空性”智的法门去依次成就的!除此以外,并无其它成佛之快捷方式及路径可走!

  由“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至“……究竟圆寂”这一段,是开示有关 “修道”上的行者在达致此道上近终点的果境时(也即十地菩萨之境界),如何能完成“修道”而成就“天学道”。十地菩萨在此地上成就出“金刚定”,入于此定中,在出定的一刹那就顿超十地,顿超“修道”而顿入“无学道”,顿入佛陀之境界了。

  “无学道”本身与大乘五道之前四道不同性质。前四道皆为要去渐次修证经历的阶段,而“无学道”则是像一个终点一般,是走大乘五道的行十十大日日取终的月的地。前四道可以说是一条道路的过程,“无学道”则不是一个过程,是前四道过程的目的地或终点。因为在踏入候境的时候,就是最上的境界了,一切过失已断除,一切功德已成就,所以是修持历程的终点,并无再需修学的东西了,所以这佛境被称作“无学”之境界。

  在成就“无学道”时,行者之心识与智慧化成法身,于法身境界中生起悲心而变化出圆满报身。但报身是住于圆满庄严净土中的,只有大菩萨方能见得而能向其依止学法,故由法身与报身又再为利益家生,而化现出应化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合称佛之三身。法身是遍布一切,但除诸佛外是不能见得的。报身只有在净土中之大菩萨才能见得。应化身则可以被见福缘之众生见得的,假如大家有福报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印度,也就可能见得本师释迦牟尼佛,甚至成为他的学法弟子了,二千多年前在人间教化的释迦牟尼就是应化身的一个例子,但应化身也可以为着利益众生而示现为凡夫,甚至畜牲及死物等之形相的。

  现在已说宝了大乘五道等大乘行者如何依次修证“空性”,经历五道而成佛的开示了。由“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至“……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整段乃为观自在菩萨应舍利子之问题而作的答复,内容媲括是开示大乘行者应如何去依次修证大乘之前四道而最终入至佛境——第五道。经文再跌下去是观自在再以简略及更为精略的语句开示同样节教法,所以这三段广简不一之开示被区分为“对下根者之开示”,“对中根者之开示”及“对上根者之开示”,它们所说的教法是一样的内容,但“对下根者之开示”是相对性地最为详细的,所以才被称为“对下根者之开示”。事实上,大家听到这里应该也已明白到这 “空性”并非显浅的教义,要明白并不容易,要去依次修证更加不容易,而且即使要去修证,也要具备很多的基础条件,包括了已成就禅定及出离心与菩提心等等先决条件,所以这里所说的“下根”只是比对能依以下两段开示而摄受教法的根器而言,并非说只能依“对下根者的开示”部分摄受教法的行者是“下根”。我们这些凡夫连这里所说的“下根”也称不上,连“下根”的程度与根器我们都仍未有!有些弟子很喜欢自以为是“上根”,佛陀曾经说过:“自知为愚者的愚者并非最愚蠢的,自以为是智者的愚者才是最大的愚者!”,大家要紧记这些佛陀的教示,不要洋洋自得,以为自已十分了不起!

  释对中根者之开示

  【是故应知 般若波罗密多 是广大明 是无上明 是无等等明 而能自除一切苦恼 是即真完美无虚妄法 诸修学者 当如是学】

  这一段开示是观自在对中等资质根器者而说的,也等于是前面对下根者所作开示之撮要。对下根者而言,观自在菩萨必须略为详细地逐一讲解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因缘等之“空性”及修习之次第阶段。对中根者而语,观自在只是以几句开示就把整个法门教授了出来。中等根器者,听到这短短几句就能明白修学 “空性”之次弟方法,所以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明白所说之“下根”、“中根”与“上根”是相对性而言的,观自在菩萨在此经中开示了三次同样的内容,弟一次较详尽,第二次略简,第三次(即对上根者之开示部分)只以一句咒就包含了所有教授在内,所以我们比较性地说:三次的开示是对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人而作的。大家不要以为这里所说的“下根者”是真正的下等根器。“空性”是深妙的法!,并不容易体悟,连明白它的一个大概也不容易,所以我们在研学对下根者的开示部分时都不易消化,更不要说能如中根者,在以上几句中就明白同样的教法,甚至上根者可以听到一句咒就明白整个法门的修持方法。所说的“下根”,是指在比对三种根器时,三种资质中的下者,并非说他们本身是下等的根器。能够明白观自在在经中对下根者之开示的行者,其实已经是很不凡的根器了!

  “是广大明”这一句是教授欲修学“般若空性”法门者必须入于资粮道而作此道上之修时专案。“明”这一个字(藏文是ngag,梵文为mantra)的原来意思是“令心能自在者”。在这经里,“明”言个字不单是指经文心之咒句,而是指能破除烦恼执见之深妙般若空性正见智慧,这种令心能成就自在的法门!“般若”法门是“广大”的法门,因为它直指“空性”。

  “是无上明”这一句教授行者需由资粮道进而入于加行道而经历加行道中的果境。“般若”法门被称为“无上”,因为并无其它法门可以比究竟的“空性” 智慧更为殊胜。

  “是无等等明”这一句教授行者再需由加行道步入见道而作见道中之修持,这一句称此法门为“无等等”,原因是其它的法门无一能与此究竟法门相提并论。

  “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指透过体证到“空性”,一切苦恼皆会完全被消除而得脱出苦海,得到自在。言同时是说修。

  “是即宜实无虚妄法”是说般若空性之智慧确实能令修者脱苦,同时也譬行者经过以上四道,最终必须入于无学道,亦即佛境。

  “诸修学者 当如是学”这一部分呼应以上所说:修孚般若空性的人,应该 “如是”地次第修经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的修持而入于无学道之佛境。

  释对上根者之开示

  【我今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大明曰】

  【他呀他(唵) 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三卡谪 仆地 疏哈】

  以上部分是观自在在言部经中第三次作的同样开示,这一次是最精简的心髓开示,最上根器…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西藏医学点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