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俱生的了,是不需要也不可能透過積聚福慧,淨除過失來達致的,那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透過修持來成佛或成就其它果境了。如果說它們可以透過積集成就它們的因緣來達致的話,它們就是依因緣而立的,也就是無自性的了。正因爲它們是無自性的,我們才得以成就它們!“無得”二字是說“得”並非自性有,並不是指菩薩的成就根本不存在,要是誤解或曲解了而說菩薩修持的成就並不存在的話,就是否定了修持的意義,也否定了佛法了,大家要切密謹慎勿墮入這類的邪見!
“依般若波羅密多相應行故”是指行者依賴“般若空性”智之修持法門,在廣義上泛指由“資糧道”與“無學道”中的不同層次之修持;在狹義上,這是指前面剛說過的“金剛定”境。行者依次經曆前叁道之修持而入于“修道”,漸次證悟菩薩各地之果境而入于十地,在十地上,他們成就出一種稱爲“金剛定”之定境,在此種殊勝之定境中體驗“空性”,這句“依般若波羅密多相應行故”在狹義上是說十地菩薩因著此種特別之定境之力的原故,能得于超越十地,超越 “修道”,最終入于“無學道”,達致“佛境”。
“心無所著 亦無挂礙”這兩句指行者因見萬事萬物之實相故,再無執著,亦不再有任何世俗上與修持上之障礙。
“以無著無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這叁句說行者因已無執無礙,便不再有種種因執一切爲實有俱生而發展出之布畏及錯誤之念想。“顛倒妄想”包括了以爲六道苦爲樂境,以爲無自性者爲實有俱生等之想法。
“究竟圓寂”這一句呼應以上所說,指行者因以上所說之修持及果境,最終就會達致無上的佛境。“圓寂”是佛境的一種稱法,梵文原爲nirvana(漢文也依音譯作“涅槃”)。
這整段經文在廣義上的意思是說:因爲所有成就皆無自性,大乘行者故能透過修證此“般若”智的次弟法門而證知實相,得以棄除執著與各種障礙,所以便不再有恐懼及錯倒的見解,而最終能得以成就無上的佛境。在狹義上,這段經文是指大乘的行者在依前面所說之次弟修持而達到十地菩薩後,借著“金剛定”境之力,破除最後仍余之障礙,恐怖及妄見而最終達致無上之佛境———一個因其無自性之緣故所以能透過如是修征而達證之成果。
【所有叁世諸佛 依此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及未來叁個時段。“叁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與末來的佛陀。過去的佛包括迦葉佛及燃燈佛等等。他們的教法已經隨因緣而湮滅了,所以稱爲過去佛。現在佛是指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現化人間的本師釋迦牟尼與依靠他的教法而達致佛境的聖衆。在釋迦如來節教法于未來亦最終湮滅了後,還會有未來佛現化利益衆生,例如彌勒佛等等如來。未來佛並非指他們將于未來才成就佛境,彌勒佛等亦早已成佛,但因衆生之因緣的緣故,將會在未來方現化人間,示現成佛之事迹。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 samyak sambodhi)是梵文“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也即是無上佛境的意思。
這整段經文是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佛陀都是依賴“般若”智慧的聞,思,修,經曆大乘五道中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的修持,才最終達致“無學道”——佛境的。所以我們常常尊稱“般若”爲“佛母”,就是說所有佛陀皆由她而産生的。有時我們會稱菩提心爲“佛父”,“般若”智爲 “佛母”。
這段經文也暗指所有的行者,若是想成佛的話,也一樣是要依這個修證“空性”智的法門去依次成就的!除此以外,並無其它成佛之快捷方式及路徑可走!
由“舍利子 由是無得故……”至“……究竟圓寂”這一段,是開示有關 “修道”上的行者在達致此道上近終點的果境時(也即十地菩薩之境界),如何能完成“修道”而成就“天學道”。十地菩薩在此地上成就出“金剛定”,入于此定中,在出定的一刹那就頓超十地,頓超“修道”而頓入“無學道”,頓入佛陀之境界了。
“無學道”本身與大乘五道之前四道不同性質。前四道皆爲要去漸次修證經曆的階段,而“無學道”則是像一個終點一般,是走大乘五道的行十十大日日取終的月的地。前四道可以說是一條道路的過程,“無學道”則不是一個過程,是前四道過程的目的地或終點。因爲在踏入候境的時候,就是最上的境界了,一切過失已斷除,一切功德已成就,所以是修持曆程的終點,並無再需修學的東西了,所以這佛境被稱作“無學”之境界。
在成就“無學道”時,行者之心識與智慧化成法身,于法身境界中生起悲心而變化出圓滿報身。但報身是住于圓滿莊嚴淨土中的,只有大菩薩方能見得而能向其依止學法,故由法身與報身又再爲利益家生,而化現出應化身。法身,報身與應化身合稱佛之叁身。法身是遍布一切,但除諸佛外是不能見得的。報身只有在淨土中之大菩薩才能見得。應化身則可以被見福緣之衆生見得的,假如大家有福報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印度,也就可能見得本師釋迦牟尼佛,甚至成爲他的學法弟子了,二千多年前在人間教化的釋迦牟尼就是應化身的一個例子,但應化身也可以爲著利益衆生而示現爲凡夫,甚至畜牲及死物等之形相的。
現在已說寶了大乘五道等大乘行者如何依次修證“空性”,經曆五道而成佛的開示了。由“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至“……所有叁世諸佛 依此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整段乃爲觀自在菩薩應舍利子之問題而作的答複,內容媲括是開示大乘行者應如何去依次修證大乘之前四道而最終入至佛境——第五道。經文再跌下去是觀自在再以簡略及更爲精略的語句開示同樣節教法,所以這叁段廣簡不一之開示被區分爲“對下根者之開示”,“對中根者之開示”及“對上根者之開示”,它們所說的教法是一樣的內容,但“對下根者之開示”是相對性地最爲詳細的,所以才被稱爲“對下根者之開示”。事實上,大家聽到這裏應該也已明白到這 “空性”並非顯淺的教義,要明白並不容易,要去依次修證更加不容易,而且即使要去修證,也要具備很多的基礎條件,包括了已成就禅定及出離心與菩提心等等先決條件,所以這裏所說的“下根”只是比對能依以下兩段開示而攝受教法的根器而言,並非說只能依“對下根者的開示”部分攝受教法的行者是“下根”。我們這些凡夫連這裏所說的“下根”也稱不上,連“下根”的程度與根器我們都仍未有!有些弟子很喜歡自以爲是“上根”,佛陀曾經說過:“自知爲愚者的愚者並非最愚蠢的,自以爲是智者的愚者才是最大的愚者!”,大家要緊記這些佛陀的教示,不要洋洋自得,以爲自已十分了不起!
釋對中根者之開示
【是故應知 般若波羅密多 是廣大明 是無上明 是無等等明 而能自除一切苦惱 是即真完美無虛妄法 諸修學者 當如是學】
這一段開示是觀自在對中等資質根器者而說的,也等于是前面對下根者所作開示之撮要。對下根者而言,觀自在菩薩必須略爲詳細地逐一講解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因緣等之“空性”及修習之次第階段。對中根者而語,觀自在只是以幾句開示就把整個法門教授了出來。中等根器者,聽到這短短幾句就能明白修學 “空性”之次弟方法,所以不需要說太多的話。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明白所說之“下根”、“中根”與“上根”是相對性而言的,觀自在菩薩在此經中開示了叁次同樣的內容,弟一次較詳盡,第二次略簡,第叁次(即對上根者之開示部分)只以一句咒就包含了所有教授在內,所以我們比較性地說:叁次的開示是對上、中、下叁種根器的人而作的。大家不要以爲這裏所說的“下根者”是真正的下等根器。“空性”是深妙的法!,並不容易體悟,連明白它的一個大概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在研學對下根者的開示部分時都不易消化,更不要說能如中根者,在以上幾句中就明白同樣的教法,甚至上根者可以聽到一句咒就明白整個法門的修持方法。所說的“下根”,是指在比對叁種根器時,叁種資質中的下者,並非說他們本身是下等的根器。能夠明白觀自在在經中對下根者之開示的行者,其實已經是很不凡的根器了!
“是廣大明”這一句是教授欲修學“般若空性”法門者必須入于資糧道而作此道上之修時專案。“明”這一個字(藏文是ngag,梵文爲mantra)的原來意思是“令心能自在者”。在這經裏,“明”言個字不單是指經文心之咒句,而是指能破除煩惱執見之深妙般若空性正見智慧,這種令心能成就自在的法門!“般若”法門是“廣大”的法門,因爲它直指“空性”。
“是無上明”這一句教授行者需由資糧道進而入于加行道而經曆加行道中的果境。“般若”法門被稱爲“無上”,因爲並無其它法門可以比究竟的“空性” 智慧更爲殊勝。
“是無等等明”這一句教授行者再需由加行道步入見道而作見道中之修持,這一句稱此法門爲“無等等”,原因是其它的法門無一能與此究竟法門相提並論。
“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指透過體證到“空性”,一切苦惱皆會完全被消除而得脫出苦海,得到自在。言同時是說修。
“是即宜實無虛妄法”是說般若空性之智慧確實能令修者脫苦,同時也譬行者經過以上四道,最終必須入于無學道,亦即佛境。
“諸修學者 當如是學”這一部分呼應以上所說:修孚般若空性的人,應該 “如是”地次第修經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的修持而入于無學道之佛境。
釋對上根者之開示
【我今宣說般若波羅密多大明曰】
【他呀他(唵) 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叁卡谪 仆地 疏哈】
以上部分是觀自在在言部經中第叁次作的同樣開示,這一次是最精簡的心髓開示,最上根器…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