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醫學點滴》
編者的話
西藏傳統醫學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整全性醫學體系,在國內外現今備受注意。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自幼年隨川北著名醫僧習醫,尤其對藏醫學體系中之各種療法及藥物之療效各方面有極深之認識。
這本書結集了祈竹仁寶哲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在香港爲一群中醫及傳統中國醫學之學生就西藏醫學而作之漫談式講座的內容,經祈竹仁寶哲數次補充,再由編者翻譯整理而成,俾令有興趣之讀者對西藏醫學有概略性之認識。
由于編者對醫學並無深入之認識,在編繹上少不免會有錯失之處,青任當屬編者。此外,本書之內容及出版目的純爲介紹西藏醫學,讀者不宜視書中內容爲自學或自醫之教材及建議。
前言
世界上有多種不同的文化,在每一種文化中都發展出其獨特的醫學概念。雖然各種文化中的醫學有其共通的目的:爲了消除身與心的病患,但因著文化背景之異,各種醫學建基于不同的世界觀,發展出回異之理論基礎,乃致診斷及治療的原理及方法可以有很大的異處。現代的西方醫學,采用的是對抗性療法,把人體的病患個別地處理對治,使用的是由植物、動物或礦物中所提取抽出之個別元素來達致療病的效果。傳統的醫學,包括藏醫、中醫及印度印等古文化之醫學體系等,則把人的身與心視爲一個整體,著重的是身、心的各種元素之平衡,在醫療時並不把病症個別性去處理,而是致力于以各種方法令身心重新調整,以令其回複本來之平衡狀態,其采用的藥物往往是較天然之原始材料,例如草藥等等。
西方之現代醫學固然之有其長處,例如外科手術及X光等診斷之方法;但傳統之醫學並不遜色,往往可以在不依靠現代科技的情況下准確診斷出病因,以傳統方法醫愈很多病症而不需動用大手術,而且傳統醫學所采用之藥物絕大部份是毫無副作用的。
西藏傳統醫學是一種有悠久曆史的完整醫學體系,幾千年來利益了無數的西藏人民。近年來,西方的醫學專家有很多都開始研究藏醫學,尤其是對它的成藥療效及診斷學問感到的確有供西方醫學借鏡的地方。在某些國家,西藏醫學之成藥己經成爲西醫藥以外的一種代替品,受到很多崇尚自然健康人士所熱衷采用。在中國,藏醫學也開始被器重,其中幾種療效卓著之成鹚皆被國家肯定而獲得醫學界之多項獎項。
衲在年青時依隨川北嘉絨區的一位老法師學習佛法。家師是一個相當有名氣的藏醫,同時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衲也同時學習傳統藏醫學,常常陪同家師上山采藥、幫忙製藥及在旁觀察家師爲人診病,所以衲本身也成爲一名藏醫。在後來的曰子中,衲雖然偶有爲人診病,但絕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做佛法上之工作,所以在實踐方面並談不上有甚麼獨特的心得可以與大家分享。今天大家邀請衲作西藏醫學之演講,衲也就勉爲其難地略爲說一下,希望對大家序見識上有所增廣。
西藏醫學本身是十分淵博的學問,要把各類別之學問一一細說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所以衲會著重選講一些藏醫學比較中、西醫學之獨特之處。
在未談藏醫學的內容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西藏醫學之曆史源流及發展過程:
西藏醫學源流
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已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在當時,西藏之醫學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的只是較原始及片面的衛生及治療常識。
自公元叁世紀時期左右,印度的傳統醫學開始傳入西藏,漸漸提升了西藏醫學之水平。
在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幹布引進了佛教及相關之文化。在其領導下,西藏創立了自已的文字。松贊幹布與漢皇朝之文成公主聯婚,引入了漢地之文化,其中包括了漢醫知識。後又延請印度、漢地、波斯及希臘等國家的名醫入藏交流,各自譯著出其本土的醫學文化成爲藏語著作,又共同著成了一些醫學巨著,集各國醫學文化之精華,遂形成了西藏醫學之雛型。松贊幹布又頌布法令,大力推廣促進醫學之研究與傳授。
到了公元八世紀,當時的藏王赤松德真亦極爲重視醫學文化,更由漢地、印度、尼泊爾、喀午米爾、波斯及土耳其等地請來了多位博學之醫師,透過翻譯、互相交流及印證與傳授醫學之方式,培養出第一批西藏醫學的醫師,同時也譯出了藏傳醫學中最重要之巨著:〈四部醫續〉。
第一批被培養出來之西藏醫師約有叁千位,分爲幾個等級水平。在此同時,各種動、植及礦物之藥用價值及使用方法已被確立,醫學之理論與實踐已正式成型,西藏醫學成爲了集西藏本地、印度、漢地及中東地區之醫學精華的獨特體系。
〈四部醫續〉是藏傳醫學的精華,分爲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爲生理學、病理、診斷等之知識;第二部份爲解剖學、胚胎學及醫德方面之學問;第叁部份爲臨床學;第四部份主要爲製藥及療法方面之學問。
到了公元十七世紀,西藏成立了「藥王山醫學院」,位于布達拉宮斜對面。這所學院以〈四部醫續〉爲主要教材,配合其它藏醫學著作及與實踐結合,曆年來培養出很多良醫。
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西藏又成立了「醫曆學院」,培養藏醫人材及提供門診服務,同時也負責製藥工作。
在近幾十年的政治變化中,拉薩之「藥王山醫學院」被完全破壞,但「醫曆學院」至今仍然繼續運作(注:已更名爲「藏醫院」)。一九八叁年後,西藏陸續成立了藏醫學校及設于大學內之藏醫學系等等,在其它藏民地區亦成立了較小型之藏醫院,藏醫培訓學院與製藥廠。在國外,「藥王山醫學院」重新在印度大吉嶺建立,同時接受西藏與外國人入學;「醫曆學院」亦在嘉瑪拉雅山外圍之印度領土上建立,致力製藥及培訓工作,更在印度各地設立門診分部。
以上爲西藏醫學之曆史背景。
西藏醫學之傳授
傳統藏醫學之授受,主要分爲師徒式教育及學院式教育兩種。兩種方式之中,以師徒式教育的曆史較爲悠久。衲雖然取得了「醫曆學院」頒發之醫師資格,但卻從未正式受過太多學院式之藏醫教育。衲所懂的主要是以師徒傳承方式,由家師處學得的。
師徒式教育 --
大致上說,一位願收學徒的藏醫會有一至數位弟子。有些藏醫是在家人,所收的徒弟自然包括了自己的家人,也會攝受一些誠實可靠的年青人爲徒。醫僧則會選年青僧人中較適合習醫而又有興趣者爲徒。
在師徒式之教學關系中,師父與徒弟之關系尤如父子般之密切。通常師徒會在一起生活多年。在起初的階段,徒弟主要是背誦醫學上之著作,協助師長製藥、采藥及治療,從旁觀察學習多年。在這階段上,爲徒的同時也從依師學習的過程中熏染了醫德的習氣。
由于傳統的藏醫多會自己上山采藥及自行製藥,徒弟便成了必然之助手,一年會有一次或以上的采藥行程,從中也學習各種藥物的特性、生長地點及藥用價值,這種學習比起學院式之教育更爲有效。同時,徒弟也要擔當師長在生活上之侍從,即使師長十分苛刻也一樣要忍受著。所以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是醫學學問之傳授,同時也訓練學徒之性格及涵養。
在學習約十年後,學徒便會開始實習,早期由師長在旁監督。在這種教育方式中,實踐占了很重要的席位,十分利于把理論及實踐印合。
衲本身的藏醫學問便是出自家師之教導、隨師采藥及多年的侍奉在傍,從旁觀察家師診病及施醫而累積來的。可惜的是,衲一直並無太多機會在實踐方面得到更多的進步,所以在水平上遠遠比不上家師當年的水平!我們藏醫中有一句話:久病的人所懂的比新學成之醫生還多!在醫學上,實踐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所以藏醫會把行醫的一生視爲持續之學習,並不認爲自己已經學成畢業。
在西藏,有很大部份的藏醫都是經由師徒教育中學習而成爲醫師的。
學院式教育 --
西藏醫學中的學院式教育主要分爲大寺院中之醫學培訓及一般的專業醫學院教育兩種。
在如青海塔爾寺及甘肅之拉蔔楞寺等一型寺院中,一般設有醫學院教育,培訓寺中僧人成爲藏醫學醫師。學僧必須首先背誦寺院之常用經文儀軌及有關醫學之著作,然後分級及學年依次學習醫知識、診斷方法、治療方法及藥物學等,在每一級別上都要接受考核,由師長對學生依成績作出表揚、建議或處罰。
在每年的適當季節,全體學僧必須隨師長登山采藥一段時期,回寺後再加以分類、辨認及製煉。
專業醫學院在五零年代前主要只有前面提過的「藥王山醫學院」及「醫曆學院」兩間,學員主要是在家衆。在專業醫學院中,學員主要是學習〈四部醫續〉及相關之醫典,配合師長之講解口授,定期接受師長之口試考核及辨認藥物之考試,同時也會定期集體上山采藥及集體製藥,從而學習藥物學,更要每周臨床觀藥師長診病及實踐。整個學習過程也不會少于十年。在現今的國內外藏醫學院課程中,又加入了西醫之人體解剖學、病理、藥物學生理學等新立科目。
《四部醫典》與藏醫挂畫 --
在藏醫之培訓中,〈四部醫續〉是必修的著作,學員必須加以背誦及通曉。尤其在學院式的教學中,〈四部醫續〉及其有關著作更是最主要之教學素材。
在藏醫學文化中,有一種稱爲「醫畫」的挂圖,在藏語又稱爲Men-Thang;Men是「醫藥」的意思,Thang 是藏文Thang Ka的縮寫,意爲「挂圖」。這種「醫畫」有極悠久的曆史,包括了所有與藏醫學有關的知識在內,故此成爲藏醫培訓重要教學工具。
「醫畫」的材料爲亞麻布或同類畫布,繪製顔料全部是天然的顔料,例如金、銀、珊瑚、松石等礦物與植物所製造之色料,所以能曆千年而不變色。每一幅挂畫在繪畫完成以後,會裱以織錦及和種繡花綢緞布料,色彩鮮豔。
整套的「醫畫」約近百幅,內容涵蓋了所有關于藏醫學的知識在內,有一些是描述藏醫學源流的、有些是曆代藏醫學傳承師長圖像、有些是養生保健的學問、有胚胎形成之逐周生長發展形態描圖、有人體解剖圖、骨骼結構…
《西藏醫學點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