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資質的人才可以在聽到單單一句開示而得明整個法門的修證方法。
“我今宣說般若波羅密多大明曰”的真正內義是:“我現在教授能令心識得到自在之境的般若空性智慧的修證方法。”“他呀他”的意思是“是這樣的!”,指若大乘的修行人若欲修證“般若空性”,他們應該如以下所說這以下所說,這樣地去修。(注:漢地之簡本心經中此句譯爲“即說咒曰”)“唵”字被稱爲“咒冠”,是所有咒的開首字,它的梵文原字由“阿”、“烏”、“瑪” 叁個字母部分組成,代表了叁世一切諸佛的身、語、意。在西藏,有些印本並沒有這個字在咒中,有些則有“唵”子。
“卡谪”(梵文爲gate)的原意爲“前去!”,在這裏的意思是:“前去入于資糧道而修證資糧道上之次第!。”
第二個“卡谪”也是“前去!”的意思,在這裏,這個第二次出現旳“前去!”是說:“去入于加行道而次第完成加行道上之修持!”。
“怕那卡谪”(梵文patagate)意爲“圓滿地前去!”,指行者在修完加行道後,不應永遠止于此道上,而應再進一步入于比以上兩道醠爲“員滿”的大乘第叁道——見道而修證見道上的次第。
“怕那叁卡谪”(梵文parasamgate)意爲“圓滿而完全地前去吧!”,教示行者勿止于見道而停足不前,必須在完成了見道的次第修證沐境後再向前走入修道——大乘五道中之第四道。“員滿而完全”的意思是譬修道不單只比凡夫境之資糧道及加行道更殊勝,而且亦高于見道。在入于修道後,行者必須次第修證修道上之因境。
“仆地”(梵文bdhi)是“菩提”這個字的原來梵音,意思是“醒覺吧!”,指行者在修完修道之因境後,最終能入于無學道,亦即佛陀之覺悟境界。
“疏哈”(梵文suaha 或soha)的意思是“令堅固!”,指修行者需次第對各道作修持令其堅固紮根,乃至最終成修。
所以,全個咒句就是教授行者必須次第地修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與修道而最終步入無學道之佛境。這咒句所教授的內容與前面對下根與中根者的開示是相同的。
【舍利子 諸菩薩摩何薩 若能誦是般若波羅密多明句 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這一段經文是說:“發心要爲令衆生得樂離苦而願成佛的人,必須如我剛才所教的方法一樣,一步一步地去修證空性!”。在這一段上,有幾點要注意:—
(1)要成就佛境,必須修證空性智慧;
(2)要修證空性智慧,必須次第地去修;及
(3)修證空性,應該基于菩提心。
這幾點剛才早已開示了多次,現在只是強調一下而已。修持的人不可隨便亂修,必須對整個成佛之道有清楚的概念。何者需修?何者應先修?怎樣去修?怎樣才點是完成了這一步?這些都是必定要去學明的。不依次第去修的話,不會有甚麼大進步,若不誤入歧途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大家不要一味知道去追求高深的法門,應先修好〈菩提道次第〉。“般若空性”在〈菩提道次第〉裏面也有十分清楚的修證教授,但這部分是諸〈菩提道次第〉論中略後的章節,沒有前部分的基礎,是不可能在“空性”上有所體悟的。
釋佛陀之印許——
【爾時世尊 從叁摩地安詳而起 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汝所說 如是如是 般若波羅密多 當如是學 是即真實最上究竟 一切如 來亦皆隨喜】
這部經的開始部分已經交代過,當時本師釋迦牟尼是入于“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的定境中的。在觀自在次第對下根、中根及上根者作了詳簡不一的叁次重複開示後,佛陀就由定境中出來了。事實上,諸佛是長期處于定境中的,即使在他們說話或行動的寺候,諸佛之心仍然是處于定境中的,這是諸佛之各種功德之一。所以從究竟的層面去說,諸佛並無入定或出定,諸佛是不論行、住、坐、臥都是同時屬于定境中的;所謂“出定”,是從世俗示現的角度來說,佛陀在言時示現由定境中而出之情況。
佛陀示現由定境中而出,然後嘉許觀自在菩薩,說道:“很好很好!善男子!正如你所教的言樣,要修證空性智慧,正應這樣地去修學才是對的!所有的如來也隨喜!”這一段表面上是佛陀卯可了觀自在的開示,但正如我們剛才已經解釋過了:觀自在與舍利子的對答實在上是由佛陀之神通力加持,在“承佛威神”之情況下而作出的,觀自在的開示其實本來就是佛陀的開示!只是源出于佛陀並不親自以金口宣說,而加持觀自在與舍利子作對答,透過觀自在菩薩的說話來作開示而已。
順帶一提:漢地很多人都以爲觀自在菩薩是位女性,其實在印度本來的傳統中,觀自在主要都是以男相化現的。當然,觀自在的體性實爲叁世一切諸佛之悲心總體化現,並不真正有男女相之分別!在〈般若心經〉中,佛陀就以“善男子這個稱呼來叫觀自在菩薩。
“一切如來亦皆隨喜”這二句有兩重的意義。第一種可以被理解爲:一切如來(“如來”爲佛陀的一種稱號)對觀自在所作之開示也都生出了歡喜的心;另一種意義則爲:若有大乘的修行者依著觀自在的開示方法去修學“般若空性”,所有如來也會爲他們這樣的修持而心生歡喜。
以上已次第說明了舍利子的問題,觀自在所作叁層次的開示及佛陀的印許,這二部分是”經的主體內容(“正宗分”)。
釋聽衆歡喜奉行部分(“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 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並諸苾刍 乃至世間天 人 阿修羅 幹 闼婆等 一切大衆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這一段雖然是經文的一部分,實際上卻並非佛陀之開示,而是後來結集佛語爲經文時加上玄作爲解釋描逑當年佛陀開示後所發生的事的描述文字。
當年佛陀在鹫峰山開示各部般若部經典時(包括〈般若心經〉開示),有以觀自在、文殊師利等爲首之大乘菩薩、以舍利子、阿難、須菩提等爲首之小乘聲聞弟子,也有世間之天道衆生、修羅道的衆生非人衆生(注:“幹闼婆,爲“非人”中的一種)及其它聽衆在場,他們在聽畢開示複都心生歡喜,發願要如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去修持。
有關〈般若心經〉的經文內容,衲已作作了簡略的釋義了,這次講解並不十分詳盡,第一是因爲時間上的限製;弟二是因爲這個章題十分深妙,要完完整整地去開示,肯定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第叁是因爲“般若空性”並非淺白易明的章題,對初修學佛法的人來說,應該先修學〈菩提道次第〉中的前行、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發菩提心等法門,待都有了基礎才有資格修學“般若空性”智慧,要一開始就修學“空性”,是不依正確次第的,所以不能冀望有甚麼成績!既然大家希望聽聞〈般若心經〉釋義,衲也就順大家所求而概略地說了一下,希望大家起碼對這部經有個概念,同時也積集一個好因緣,令未來能得“空性”之體悟。這次開示就似播下了“般若”的種子,未來當會結果,但眼前大家還應依自己的程度,先順序修學〈菩提道次第〉中的前面章題及法門,不可只懂要修學甚深的“空性”法門,若沒有前面的基礎,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空性見”的,在寺院修學的二十多年課程中,“般若”部的教學是在略後期才開示的,因爲它必須建基于前面多年的修學其它教理。
佛境是並無一步登天這一回事的!若要真正去修證“般若”智慧,必須依前面曾經開示過之正確次第去進行修學。首先要尋找並依止一位有資量的明師,在師父之引導下依次第修參人身難得、生死無常、皈依法門、叁惡道苦、六道苦況、十二因緣、四聖谪等等,要一步一步去修證,一步一步生起“聞所生慧”、 “思所生慧”乃至“修所生慧”,至真正生起出離心後,再依修心七重因果法或自他交換法門修生菩提心,然後方有足夠的根基可以依〈般若心經〉開示而次第以聞、思、修之方式修證“般若”智能而經曆大乘五道之果境,這是必要的先後次序,及修持“般若”法門的正確方法,並無快捷方式可以走。
雖然大家暫時不一定有足夠的基礎去修學“般若”智慧,大家若能每天早上或其它時間念誦這部經文也是很好的。〈般若心經〉特別能驅除我們各種的障礙,在西藏各派中,有各種不同的修誦儀軌,以念誦經文及參思其內義配合一些觀想的方法,可以很有效地除障息災。在寺院中,一般在每座佛法開示前,大衆必須先誦一遍〈般若心經〉,然後念誦除障偈,去息除說法與聞法與聞法的障礙,令大衆聽法學法的過程可以順利地生起有利的作用。在色拉寺、哲蚌寺及甘丹寺這叁大佛教學府中,在唱誦〈般若心經〉的時候,所有僧人會以十分沈慢的辣度念誦,同時參思娙 文的內義,這時大家都會特別肅靜,以防打擾了座中能入于“空性”定境的僧衆。叁大寺及所有西藏寺院中都會有一些司任“鐵棒師”職位的僧人,他們身穿厚袍,身執鐵杖,樣子十分威武,負責慢步巡視,若見有僧人不專心節或者是打瞌睡的,他們會加以處罰,但在衲求學的色拉寺昧院有一個傳統,在大衆唱誦〈般若心經〉時,即使“鐵棒師”見到有僧人呼呼入睡了,也不會實時叫醒或責罰,這其中有一個典故:在幾百年前,曾經有一個僧人名叫德巴堅贊,他有一次在大衆念誦〈般若心經〉時,樣子好像是睡著了,便責罰了他,這一下責罰 卻把他的近乎得悟的參思打斷了,要知道打擾一個聖者的修持是一個很大的惡業!所以自此以後,色拉寺昧院便製定了一個傳統,在念誦〈般若心經〉時,“鐵棒師”都不會對或已睡著了之僧衆作處罰。在衲的寺院(注:川北大藏寺)中,我們有自己寺院的唱誦〈般若心經〉的梵呗誦法,與叁大寺的有所不同。
大家若果要發心念誦〈般若心經〉的話,可以在早上念誦九遍,若誦少一些或多幾遍也是可以的,但作爲除障的話,我們一般都是誦九遍的,在念誦複後,可以再另外加誦明咒(即經中之“他呀他(唵)卡谪 卡谪 怕那卡谪 怕那叁卡谪 菩提 疏哈”一咒)若幹遍,然後念誦除障偈:
以神聖之叁寶言教真谛之力故
願令遮止 願令化無 願令平息
願一切魔障礙違緣惡類中斷 山丁古路伊疏哈
息滅八萬病魔障難類 遠離所有相違災害緣
成辦順緣一切悉圓滿 願此吉祥當下成樂善
在念至“願令遮止”、“願令化無”、“願令平息”這叁句的道音節時(注:即叁次的“願”字),應大力拍掌除障。
“障礙”分爲內在的與外在的障礙兩大類。外在的障礙是指如火災、臺風等天災及中毒、被盜賊侵害或猛獸攻擊等等的禍患;內在的障礙是指由自身或心識中生起的問題,例如:身體生病及貪、嗔、癡等煩惱心病。此外,還有阻延我們修持的“四魔”,這些都可以依〈般若心經〉而息除障患。
“四魔”中的煩惱魔、五蘊魔及死應並非有生命的衆生。“煩惱魔”是指貪、嗔、癡、慢、疑及邪見等主要的六種煩惱與由它們衍伸出來之其它“心病”; “五蘊魔”是指處于輪回苦況中的衆生之凡俗五蘊,它們是我們感受痛苦的基礎; “死魔”應是指不可自主的死亡,除非我們能肯定下一生不墮于叁惡道,否則的話,死亡是中斷或阻延我們修持的障礙;“欲魔”是第四魔,它們與以上叁種稱作“魔”的障礙並不一樣,因爲它們是衆生的一份子,有些欲魔是有很大功德與神通力的天界衆生,它們不願意見到有人得證解脫或成佛,故此會以它們(有限的)神通力加害修持的人,例如本師釋迦如來快將成佛之時,便有欲魔遣魔女及驅使魔軍意欲幹擾佛陀成就無上正覺,卻被佛陀以慈心及定力降服了;這四種魔類是障礙我們修持的因素。
現在所教的這個配合修誦〈般若心經〉的除障法是後殊勝而且對降伏內、外障礙與“四魔”等是很有效的。藏傳佛教中還有其它的各種儀軌也是以修誦此經配合除障的,其中有拍叁次掌的、有拍四次的、有觀想一尊稱爲“般若波羅密多佛母”的本尊的、有觀想驅逐“四魔”的種種不同方法,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以上所教的拍掌誦偈是其中一種而已。在念誦〈般若心經〉時,有能力的人應盡力去參想“空性”的意義,在擊掌叁次的時候,也要去參思“空性”,在這裏順便簡略說一說擊掌的意義:我們透過禅思聲音與“空性”的關系,從而去體悟事物的實谛,這聲音是有自性地存在嗎?如果它是存在的,它到底在哪裏呢?是在左手?在右手?在兩掌之間?我們透過抽絲剝繭地去分析,會發現聲音的自性其實是我不到的,但卻不能說聲音是不存在的,藉此去接近緣起性空的體悟。“空性”的體悟是最有效、最徹底的忏罪、息災及除障的究竟方法,在除去了我執以後,便不可能有粗實的痛苦與障礙了,這就是修誦〈般若心經〉來除障及忏罪節原理。 對一般人來說,想要去真正去體悟“空性”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但單單藉著念誦此經來作除障也仍是有很大的效果的,大家可以有恒心地持久念誦。我們雖不是甚麼大行者之輩,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賞性是有其神效的,即使是凡夫,只要有這心而恒常地去持誦同一經文或真言,自然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在古印度,曾經有一個人向他的師父求法,他的師父厲聲喊:“瑪裏利渣!”,這句印度話的意思翻譯出來就是“滾開!”;但這個印度人卻以爲那是上師傳他的一句神聖咒語,所以很有信心地去念誦,後來竟然可以用這個“咒”來醫好了很多人的疾病!所以我們要明白:信心與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若果等到遇上障礙時才念幾遍經文來除障的話,是不易有力量的,這個不是佛法的過失,只是個人的過失!
今天說到這裏就好了。衲所教授的並非自己的學問,全部都源出于衲之恩師之慈悲教授。大家應好好地去修學〈菩提道次第〉的次第法門,到有資根時就修證“般若空性”智慧法門。修持布施、忍辱等法門令我們積聚功德,所以就是在積集成就佛陀之色身(報身與應化身)的因緣;修證“空性”,是在積集智慧,也就是在積集成就佛陀之法身的資糧。積集功德與智慧是成就佛陀二身(注:色身與法身,因色身亦分爲報身與應化身故,佛之“二身”亦稱爲“叁身”)之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但積集了之功德若未能如法地去回向,會被嗔心燒毀,智慧卻不會被嗔心燒毀的。
曆代〈般若心經〉漢文譯本一覽
〈摩诃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姚秦鸠摩羅什法師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玄奘法師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法月法師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般若法師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智慧輪法師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唐法成法師譯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宋施護法師譯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民國貢噶法獅子法師譯
以上者,鸠摩羅什法師及玄奘法師譯本爲“簡本”一,只有正宗分,其余七種譯本皆爲“廣本”,序、正宗分與流通分叁分具足。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