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色” 产生后,胎儿渐次发展出“六根”;因为众生一旦有视觉,嗅觉乃至知觉等“六根”,便会对外在之境物有接“触”,例如眼能见物,耳能闻声;由“六根”对六尘之接“触”,众生便对外境生起苦,乐或不苦不乐之感“受”;由“受”便生起执“爱”;在执“爱”之驱动下,众生便以种种手段执取所欲境物;由前所生之执“爱”及求“取”所欲,熏发了未来受生轮回之新因,于死时被诱发,而导致未来仍“有”生,死及中阴等循环;因“有”的关系,便会出现又一次的转世受“生”;因“生”之故,又必有“老死”之情况。
十二支流转因缘是众生被锁于六道轮回中,不能自主地受生死及其它痛苦,流转不能息止的因果关系,因愚昧“无明”而有妄“行”,因妄“行”而导致 “识”之入胎,因“识”之受生而发展“名色”身心五蕴,因有“名色”生出 “六根”,因有“六根”而对外境有所接“触”,因接“触”引发感“受”,由感“受”生起执“爱”,由执“爱”之驱使而有执“取”,由“爱”与“取”引致定下未来之“有”,由“有”而故又一次受“生”,因有“生”故,必有“老死”。
“天明”,“行”及“识”是过去之因,引发“各色”,“六根”,“触” 及“受”今世之果及发展过程,今世又因“爱”,“取”而“有”等新的因,引发未来有“生”及“老死”之未来果。我们也可以由十二支之尾支倒说追溯,为何有“老死”?因为有“生”;为何有“生”呢?因为有“有”;为何有“有” 支?因为过去之执“取”及执“爱”;为何有“取”及“爱”呢?它们源自于有感“受”;为何有感“受”?因为“六根”对外境有接“触”;“六根”何来?因为有五蕴“名色”在先;缘何有“名色”?因为“识”之入胎;为何“识”会入胎?因为过往妄“行”故;为何造作妄“行”?因被“无明”所驱使。在顺逆两方向去参思此十二支因缘,我们会因见其痛苦无叻而生起出离心,同时因见到此令众生流转不息之根源及出自“无明”,便会明白消除“无明”,生起证空智是根除轮回的方法。此外,十二支中之“生”支及“老死”支也包含了病苦及其他世间之苦在内。
十二支还灭因缘正是建基于前说之十二支流转因缘的结构,十二支流转因缘是我们困于六道生死循环的因果,其根源为“无明”,即执无自性境物为实有之错误见解;只要以“空性”智驱除“无明”,令“天明”尽(即无明尽),就不会有由“无明”驱发之“妄行”,所息以是“行尽”,因“行尽”故,便不会有 “识”入胎(“识尽”),故也不会有“名色”(“名色尽”),余此类推,整个流转因缘都会息尽还灭。
十二支还灭因缘是指因烦恼无明而出之十二十水流转因缘的还灭,例如“生尽”这一支是指流转门中因类恼无明连锁导致之“生”这一支的息灭,并非说息灭了“生”的行者就不会再有“生”,很多早已脱出轮回枷锁的菩萨都自愿转生于轮回中以救度众生,他们一样有“生”,但他们的受生并非由类恼无明所主,而是由他们的悲心而发生的,他们虽然显现为六道之众生,却没有六道之苦,也不会为执见,烦恼及业力所影向。我们在说断了无明就可以断轮回生死的时候,是指不会再有由烦恼,执妄及业力所导致之生与死,已断无明的圣者一样可以有生灭之相,但却是他们自主的生灭,他们即使由悲心故而生于轮回中,却不会被轮回之苦所染。
十二支流转因缘乃缚束众生于生死轮回之因果关系,小乘独觉行者以观照十二支流转因缘的方法而断除无明我执,藉而断尽生死轮回等苦及循环,这过程为十二支还灭因缘。经文中之“无无明 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是开示说十二支流转因缘与它们的息尽(即十二支还灭因缘)皆非自性有,体性仍不外乎缘起安名。经文中只说及“无明”及“老死”(即十二支流转因缘的首与尾支),“无明尽”及“老死尽”(即十二支还灭因缘的首支与尾支),但“乃至”二字包含了其余未有逐一繁复地列出之十支流转及十支还灭因缘在内。
我们虽然在刚才解说了十二支流转及十二支还灭因缘,但经文中的有关段落并非为了开示这些教法,而是说它们并无自性,在修道上的行者的“空性”定境中并不会现起它们。
【无苦集灭道】
这一句主要是说修道行者之“空性”定境中并无“菩集灭道”四谛之显现,唯有一昧“空性”。虽然经文只是提到四谛而非教授它们,但我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下它们:
“苦集灭道”是佛陀初转*轮时所教授的四圣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卜口卜月土月及道谛,这是佛陀最早期之教授,是小乘声闻行者的主要教义,也是大乘行者必须通达的基础教法。
苦谛是解释轮回之本质体性的教法:六道轮回,上至天界,下至地狱,本质皆为苦。
集谛解释轮回之来源乃源自烦恼与业力。
灭谛教示解脱之本质体性。
道谛教授解脱之方法。 此四谛包含了佛陀一切的教法在内,前二谛开示轮回之本质及来源,后二谛开示解脱轮回之本质及方法;苦谛与集谛是果与因的关系,灭谛与道谛也是果与因的关系,集是迷及轮回之因,苦是迷及轮回之果,道是悟与解脱之因,灭是悟及解脱之果。配合十二因缘来说的话,苦谛统摄六果:名色,六根,触,受,生及老死支,集谛则包摄六因:无明,行,识爱,取及有支。
“无苦集灭道”这句经文是指四圣谛亦如其它现像一样,并无自性。在修道上的行者之定境中并不会显现四谛,唯独有“空性”。
衲要在此警告大家:经文中说的“无自性”,“非自性有”及“自性空”并不是“没有”或“不存在”的意思,这一点你们千万不可弄错!有些人没有菩提道次第之基础,也不明“空”的妙义,却弘扬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以为因果也不存在,四谛也不存在,十二因缘也不存在,善恶也不存在,这是一种极为严重可怕的邪见!大乘“空”义绝对不是否定因果等教法,“空”也并非说“无”!这些人自诩为高深,甚至有讥笑修持佛法者为执着,自已却妄言“空”理,大作颠倒佛法之事业!大家要切记:“空性”并不易证悟,也非指万事万物,因果业力等并不存在,若未能摄受“突性”妙义,宁可执有边,修持因果,四谛,菩提心等等佛法,万勿堕入以为一切皆无的邪见!未能见“空”,若能依因果业力等教法修持,尚能待未来因缘具足之时得证“空性”,至少也不会堕入三恶道!若错以为果果,三宝及业力等为不存在的话,这种邪见及基于此邪见所作之事业的果报是极之严重的!中观应成派历代祖师皆一再强调不应偏执真俗二谛,但对未有基础生起中观正见的初修行者来说,执一切为实有错误的见解起码仍能从善积德,若错以为一切皆无,则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未证“空性”的出家人若自言已证,为大妄言,当下即失去出家戒!
【无智 无所得 亦无无得】
“智”是指证空之智;“所得”是指修持的一切善成就;“无得”乃指应戒除息灭的过失。
观自在的意思是说:在修道的“空性”定境中,行者直接见“空”,心中除 “空”以外别无他境,定境中不存在成就及过失等现相,甚至连正在观“空”的智慧也显得不存在似的,定境中的心所见所体验竹日心人戈就只是“空性”,甚至连这个见“空”的心也不现起,一切就只有“空性”体验,只是“空性”证悟。
在由“舍利子 是故空中无色……”至“无智 无所得 亦无无得”这整段经文中,所教授的是修道行者应如何修持而完成此道上之果境:行者应继续以直接见“空”之智定境修证,以加深“空性”之证悟,破除仍有的类恼与执着。经文的这段内容主要是描述修道上的行者在定境引之体验,说及在这层次的“空性”定境中,只有“空性”之体验,并无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及成就与过失等现相及概念,甚至连正在观“空”的心也不显现,所证之 “空”与证正在“空”之智已成一昧,不起分别。在修道的过程中,行者渐次破所余之执及除却所余之俱生烦恼,在登入八地菩萨果的时候,虽然行者仍未完成修道的果境,但已完全弃除了所有烦恼执着,已由轮回中解脱出来。如果从除破烦恼执着的境界及成就的角度来说,八地菩萨相当似小乘的罗汉,但这只是由塝朔界的定义来对照比说,并非说八地菩萨就等于罗汉的意思。
八地菩萨仍未成佛,虽然他们已断除一切烦恼之障碍,但仍有过往烦恼所熏染之习气未除,所以未能有佛陀之遍知成就。八地菩萨在定中的时候,体验为一昧之“空性”境界,但不在定中的时候则没有同时遍照遍知一切实相之能力,所以未达佛境。他们仍需继继修“空”,渐次去除仍余未除之障碍,渐次登入九地及十地。十地的菩萨仍处于修道上,但他们的功德,力量与智慧与诸佛已十分接近了,只余最细微之障碍未破,这阶境的菩萨入于一种殊胜的金刚定境,以此殊胜金刚定境之力破除最后之障碍而得以成就大乘五道中之最后一道——无学道。在成就天学道的时候,也就是成就了无上候境。无学道虽然被称为“道”,它其实是前四道之最终目的点;入于无学道就完成了所有修持果境,成就了正觉的境界了。
【舍利子 由是无得故 菩萨摩诃萨 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 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 以无着无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
“得”字的意思是菩萨所修行而证得之成就,在广义上指整广的五道上之成就;在狭义上是指这里刚刚开始讲到的“无学道”的成就(即佛境之成就)。 “由是无得故”中之“无得”二字是日卜口金口山这些所有的成就乃至无上佛境皆无自性,全依因缘方能成办。如果说佛境及其它次等之成等为有自性的话,我们与生俱来一就是已证佛境及其它成就,要不就是没可能证佛境其它成就的了,因为既然它们是有自性的,就应该是…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