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色” 産生後,胎兒漸次發展出“六根”;因爲衆生一旦有視覺,嗅覺乃至知覺等“六根”,便會對外在之境物有接“觸”,例如眼能見物,耳能聞聲;由“六根”對六塵之接“觸”,衆生便對外境生起苦,樂或不苦不樂之感“受”;由“受”便生起執“愛”;在執“愛”之驅動下,衆生便以種種手段執取所欲境物;由前所生之執“愛”及求“取”所欲,熏發了未來受生輪回之新因,于死時被誘發,而導致未來仍“有”生,死及中陰等循環;因“有”的關系,便會出現又一次的轉世受“生”;因“生”之故,又必有“老死”之情況。
十二支流轉因緣是衆生被鎖于六道輪回中,不能自主地受生死及其它痛苦,流轉不能息止的因果關系,因愚昧“無明”而有妄“行”,因妄“行”而導致 “識”之入胎,因“識”之受生而發展“名色”身心五蘊,因有“名色”生出 “六根”,因有“六根”而對外境有所接“觸”,因接“觸”引發感“受”,由感“受”生起執“愛”,由執“愛”之驅使而有執“取”,由“愛”與“取”引致定下未來之“有”,由“有”而故又一次受“生”,因有“生”故,必有“老死”。
“天明”,“行”及“識”是過去之因,引發“各色”,“六根”,“觸” 及“受”今世之果及發展過程,今世又因“愛”,“取”而“有”等新的因,引發未來有“生”及“老死”之未來果。我們也可以由十二支之尾支倒說追溯,爲何有“老死”?因爲有“生”;爲何有“生”呢?因爲有“有”;爲何有“有” 支?因爲過去之執“取”及執“愛”;爲何有“取”及“愛”呢?它們源自于有感“受”;爲何有感“受”?因爲“六根”對外境有接“觸”;“六根”何來?因爲有五蘊“名色”在先;緣何有“名色”?因爲“識”之入胎;爲何“識”會入胎?因爲過往妄“行”故;爲何造作妄“行”?因被“無明”所驅使。在順逆兩方向去參思此十二支因緣,我們會因見其痛苦無叻而生起出離心,同時因見到此令衆生流轉不息之根源及出自“無明”,便會明白消除“無明”,生起證空智是根除輪回的方法。此外,十二支中之“生”支及“老死”支也包含了病苦及其他世間之苦在內。
十二支還滅因緣正是建基于前說之十二支流轉因緣的結構,十二支流轉因緣是我們困于六道生死循環的因果,其根源爲“無明”,即執無自性境物爲實有之錯誤見解;只要以“空性”智驅除“無明”,令“天明”盡(即無明盡),就不會有由“無明”驅發之“妄行”,所息以是“行盡”,因“行盡”故,便不會有 “識”入胎(“識盡”),故也不會有“名色”(“名色盡”),余此類推,整個流轉因緣都會息盡還滅。
十二支還滅因緣是指因煩惱無明而出之十二十水流轉因緣的還滅,例如“生盡”這一支是指流轉門中因類惱無明連鎖導致之“生”這一支的息滅,並非說息滅了“生”的行者就不會再有“生”,很多早已脫出輪回枷鎖的菩薩都自願轉生于輪回中以救度衆生,他們一樣有“生”,但他們的受生並非由類惱無明所主,而是由他們的悲心而發生的,他們雖然顯現爲六道之衆生,卻沒有六道之苦,也不會爲執見,煩惱及業力所影向。我們在說斷了無明就可以斷輪回生死的時候,是指不會再有由煩惱,執妄及業力所導致之生與死,已斷無明的聖者一樣可以有生滅之相,但卻是他們自主的生滅,他們即使由悲心故而生于輪回中,卻不會被輪回之苦所染。
十二支流轉因緣乃縛束衆生于生死輪回之因果關系,小乘獨覺行者以觀照十二支流轉因緣的方法而斷除無明我執,藉而斷盡生死輪回等苦及循環,這過程爲十二支還滅因緣。經文中之“無無明 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是開示說十二支流轉因緣與它們的息盡(即十二支還滅因緣)皆非自性有,體性仍不外乎緣起安名。經文中只說及“無明”及“老死”(即十二支流轉因緣的首與尾支),“無明盡”及“老死盡”(即十二支還滅因緣的首支與尾支),但“乃至”二字包含了其余未有逐一繁複地列出之十支流轉及十支還滅因緣在內。
我們雖然在剛才解說了十二支流轉及十二支還滅因緣,但經文中的有關段落並非爲了開示這些教法,而是說它們並無自性,在修道上的行者的“空性”定境中並不會現起它們。
【無苦集滅道】
這一句主要是說修道行者之“空性”定境中並無“菩集滅道”四谛之顯現,唯有一昧“空性”。雖然經文只是提到四谛而非教授它們,但我們還是應該了解一下它們:
“苦集滅道”是佛陀初轉*輪時所教授的四聖谛,分別爲苦谛,集谛,滅蔔口蔔月土月及道谛,這是佛陀最早期之教授,是小乘聲聞行者的主要教義,也是大乘行者必須通達的基礎教法。
苦谛是解釋輪回之本質體性的教法:六道輪回,上至天界,下至地獄,本質皆爲苦。
集谛解釋輪回之來源乃源自煩惱與業力。
滅谛教示解脫之本質體性。
道谛教授解脫之方法。 此四谛包含了佛陀一切的教法在內,前二谛開示輪回之本質及來源,後二谛開示解脫輪回之本質及方法;苦谛與集谛是果與因的關系,滅谛與道谛也是果與因的關系,集是迷及輪回之因,苦是迷及輪回之果,道是悟與解脫之因,滅是悟及解脫之果。配合十二因緣來說的話,苦谛統攝六果:名色,六根,觸,受,生及老死支,集谛則包攝六因:無明,行,識愛,取及有支。
“無苦集滅道”這句經文是指四聖谛亦如其它現像一樣,並無自性。在修道上的行者之定境中並不會顯現四谛,唯獨有“空性”。
衲要在此警告大家:經文中說的“無自性”,“非自性有”及“自性空”並不是“沒有”或“不存在”的意思,這一點你們千萬不可弄錯!有些人沒有菩提道次第之基礎,也不明“空”的妙義,卻弘揚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以爲因果也不存在,四谛也不存在,十二因緣也不存在,善惡也不存在,這是一種極爲嚴重可怕的邪見!大乘“空”義絕對不是否定因果等教法,“空”也並非說“無”!這些人自诩爲高深,甚至有譏笑修持佛法者爲執著,自已卻妄言“空”理,大作顛倒佛法之事業!大家要切記:“空性”並不易證悟,也非指萬事萬物,因果業力等並不存在,若未能攝受“突性”妙義,甯可執有邊,修持因果,四谛,菩提心等等佛法,萬勿墮入以爲一切皆無的邪見!未能見“空”,若能依因果業力等教法修持,尚能待未來因緣具足之時得證“空性”,至少也不會墮入叁惡道!若錯以爲果果,叁寶及業力等爲不存在的話,這種邪見及基于此邪見所作之事業的果報是極之嚴重的!中觀應成派曆代祖師皆一再強調不應偏執真俗二谛,但對未有基礎生起中觀正見的初修行者來說,執一切爲實有錯誤的見解起碼仍能從善積德,若錯以爲一切皆無,則後果不堪設想!此外,未證“空性”的出家人若自言已證,爲大妄言,當下即失去出家戒!
【無智 無所得 亦無無得】
“智”是指證空之智;“所得”是指修持的一切善成就;“無得”乃指應戒除息滅的過失。
觀自在的意思是說:在修道的“空性”定境中,行者直接見“空”,心中除 “空”以外別無他境,定境中不存在成就及過失等現相,甚至連正在觀“空”的智慧也顯得不存在似的,定境中的心所見所體驗竹日心人戈就只是“空性”,甚至連這個見“空”的心也不現起,一切就只有“空性”體驗,只是“空性”證悟。
在由“舍利子 是故空中無色……”至“無智 無所得 亦無無得”這整段經文中,所教授的是修道行者應如何修持而完成此道上之果境:行者應繼續以直接見“空”之智定境修證,以加深“空性”之證悟,破除仍有的類惱與執著。經文的這段內容主要是描述修道上的行者在定境引之體驗,說及在這層次的“空性”定境中,只有“空性”之體驗,並無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及成就與過失等現相及概念,甚至連正在觀“空”的心也不顯現,所證之 “空”與證正在“空”之智已成一昧,不起分別。在修道的過程中,行者漸次破所余之執及除卻所余之俱生煩惱,在登入八地菩薩果的時候,雖然行者仍未完成修道的果境,但已完全棄除了所有煩惱執著,已由輪回中解脫出來。如果從除破煩惱執著的境界及成就的角度來說,八地菩薩相當似小乘的羅漢,但這只是由塝朔界的定義來對照比說,並非說八地菩薩就等于羅漢的意思。
八地菩薩仍未成佛,雖然他們已斷除一切煩惱之障礙,但仍有過往煩惱所熏染之習氣未除,所以未能有佛陀之遍知成就。八地菩薩在定中的時候,體驗爲一昧之“空性”境界,但不在定中的時候則沒有同時遍照遍知一切實相之能力,所以未達佛境。他們仍需繼繼修“空”,漸次去除仍余未除之障礙,漸次登入九地及十地。十地的菩薩仍處于修道上,但他們的功德,力量與智慧與諸佛已十分接近了,只余最細微之障礙未破,這階境的菩薩入于一種殊勝的金剛定境,以此殊勝金剛定境之力破除最後之障礙而得以成就大乘五道中之最後一道——無學道。在成就天學道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無上候境。無學道雖然被稱爲“道”,它其實是前四道之最終目的點;入于無學道就完成了所有修持果境,成就了正覺的境界了。
【舍利子 由是無得故 菩薩摩诃薩 依般若波羅密多相應行故 心無所著 亦無挂礙 以無著無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一切顛倒妄想 究竟圓寂】
“得”字的意思是菩薩所修行而證得之成就,在廣義上指整廣的五道上之成就;在狹義上是指這裏剛剛開始講到的“無學道”的成就(即佛境之成就)。 “由是無得故”中之“無得”二字是日蔔口金口山這些所有的成就乃至無上佛境皆無自性,全依因緣方能成辦。如果說佛境及其它次等之成等爲有自性的話,我們與生俱來一就是已證佛境及其它成就,要不就是沒可能證佛境其它成就的了,因爲既然它們是有自性的,就應該是…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