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能力,但尚不能自立他的修持尚有可能会倒退。至待修至加行道的第三境界时(即加行道四层次中的忍道),行者就如十八岁青年一般,有自立的能力了,已经处于不可能退转的境界了,不会再由业力牵引而生于三恶道中,成就只是迟早的问题。到修至加行道的第四境界时(即加行道上四层次中的世第一法),则能见绪佛之应化身。在加行道上(及资粮道上)我们证空主要是依赖逻辑思维,以心去观察“ 空性”,在这阶段中,“空”与观空的智慧是两样分开的东西,能证的智及所证的境显得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要完全息灭烦恼的话,这种“空性”之证悟是未足够的,所以我们必须令心识与“空性”的直接体验合而为一。在精进的禅修“空性”下,最后心识与“空性”会成为不二无别之一昧,在这时候,行者当下就是在直接体验“空性”在这一刹那,行者就由加行道步入了大乘五道中之第三道——见道,同时在这一刹那行者就成就为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是三宝中僧宝的一份子,故此也是堪受皈依的对像。我们有些对佛法概念不太清楚的人,以为只有出家人才是僧宝,其实真正的僧宝是指已断“我执”,直接见“空”而断轮回的圣者,他们是真正的圣僧宝,其中包括了罗汉,辟支佛及菩萨等等不同境界的圣者。我们在皈依僧宝的时候,实际上是皈依这些圣僧众,但我们凡夫并不知道谁是圣僧众,也许坐在我们身旁的人已经修持入于见道了,我们凡夫无从知道,所以我们一般视四位出家人为僧宝,他们是世俗层面上代表圣僧宝的住持僧宝,并非绝对义上的僧宝。我们当然要借着恭敬住持僧宝来积聚功德,但最好能清楚明白僧宝的定义。四位凡夫僧(出家但未登见道的人)在一起才能称为僧宝(住持僧宝),但一位已断“我执”,直接见“空”的圣人则已是僧宝了,而且是圣僧宝,即使这个圣人或许不是现出家相的,他仍然是圣僧宝。有些人以为僧宝就是出家人,这个是不对的。有些人又以为罗汉及菩萨就是观音及文殊师利等圣者,其实凡是登入大乘见道的行者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具有很多的功德,能化身百位救度众生或住于净土中向诸佛学法,又或化为畜牲,桥梁,道路等随众生之因缘而化现,也能见知过去一百世的事情。我们有时会听闻到菩萨舍身度众生的故事,例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过去生(在仍是菩萨的修行阶段境界的时候)曾经舍身喂虎等事迹,这些事业并非我们凡夫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们也天真地去效法的话,开始时或许可说是基于一点的悲心,但身体被伤害时,这痛苦会令我们生起很大的嗔恨,所以在我们的凡夫境界的行者,要想去做这些事业也不可能圆满地去成就的。初地及以上的菩萨已直接见“空”,证知身无自性,在舍身时只会感到喜心而不会感到痛苦与嗔恨,他们看一切事物时,见到的是它们的真实面目——缘起而并无自性,不再有凡夫的世俗惑见。
在由初入见道至最终登入无学道的阶段中,行者渐次由初地登上二地,三地等十地,最后在断除一切过失及见足一切功德的时候入于佛的果境,也即是无学道境。
由正宗分的开始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句,观自在菩萨是在教授大乘行者如何以菩提心作为发心,藉闻所生慧及思所生慧体悟五蕴的“空性”来进行资粮道上的修持,再以修所生慧之“空性”体悟入于加行道,然后借着止观双运的方法加深对“空性”之体验,渐次经历及完成加行道的各层次与境界。
【舍利子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无所生 无所灭 无垢染 无清净 无增长 无损减】
在见道上,行者继续加深对“空性”的直接体验,修持的方法是以现像之体性,特质,产生,毁减,垢染,清净,增长及损减这八种作为对像来修证加深 “空性”之直接体验。
经文中的“此一切法”数字是指一切的现像,并非是说佛法的“法”,在梵文中“法”这个字(Dharma)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在这句中它是指现像,并非指佛法,大家万勿混淆。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是说一切的现像也与五蕴同样地并无实有的体性及特质;“如是”两个字是承接前面“五蕴自性皆空”的经文内容,也等于是说:正如五蕴并无自性,一切的现像也一样是无自性的体性与特质的。
我们在说五蕴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万事万物虽各有体性,但其体性并非实有自存的,所说现像并无体性,这并非指它们没有体性,是说它们的体性并无的自性可言,全乃依缘起及安名而立的。
现像各有其特质,令我们得以知道其分别,但这些特质亦无非依缘起及安名而存在而已,并非自存实有的。
“无所生”并非说现像并无一个生出之过程,而是说这个过程并无自性,不论是外在或内在的现像,其产生的过程也只是缘起而已;例如我们的身体,今天的身源自昨天之身,昨天之身源自前天之身,最终可追溯至由双亲之身所赋予产生的。又如心识,下一刻的心念源自当下的心,当下的心源自过去上一刻的心念,追溯至无始以往。由此可见一切现像的产生过程并非自性存在的,只是因缘之众合而已,既是缘起而生的,也就不是自性有的了。一切外在的世界与其中的生命之健生都为缘起,同时内在的体验与苦乐也因缘起而诞生,这个诞生的过程并非实有,只是因与果的关系而已,若因缘不具,就无诞生的过程了。
“无所灭”的意思也与上相同。任何产生了之现像必定会有灭坏的过程,人最终会死亡,花最终会凋谢,但这个坏灭的过程同样也是依因缘所生,并非独存的现像。
“无垢染”是说各现像虽有“垢梁”,但这些“垢梁”并非实有自存的。 “垢染”的意思是过失,如烦恼等过失。这些过失明显地是存在的,你我身心上就有很多的过失了,但幸好它们是没有自性的。如果过失是自存实有而不依因缘而生减的话,就等于是指它们并不能以任何方法改变了,但我们知道烦恼,嗔恨及傲慢等过失是可以对治的,只要以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渐渐令宅们消退,故此可知它们是可以依因缘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它们并非自性实有了。如果过失是自性有的话,我们就无从消除过失了。过失主要可粗分为烦恼障及所知障两种,无明,嗔恨等烦恼属前者,阻碍我们解脱轮回,后者则阻碍我们成就佛陀之遍知境,正因它们并非自性有,我们是可以渐次消除这些垢染的。
经文中之“无清净”是开示息除过失的方法本身也非自性有的,必须依赖过失之对治法门,才能消减过失,因为消灭过失的过程乃依赖生起对治之因缘,所以它也是无自性的。
经文中之“无增长”及“无损减”是说事物虽然显现出有增减的情况,但这增与减本身是依赖缘起的,并非独立自存自生的现像。
由“舍利子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至“无增长 无损减”这段经文透过开示现像之体性与属性本来并无自性,来开示现像本身之无自性。在见道上的修持,我们主要是以证悟现像之体性,特质,生灭,垢染与净化及增减属性之无自性来加深对所有现像之“空性”之证悟。
在初入见道的时候,,才初次直接见“空”的行者之“空性”定境未能息除俱生的烦恼执着,在经历见道的修持而修至成就了能破俱生烦恼之定时,行者就完成了见道而踏入了大乘五道中之第四道——修道。
在修道上,行者继续以无分别相之心禅修“空性”,渐次除去细微的俱生烦恼。
【舍利子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此阶段的行者在修持“空性”定时,心识与“空性”并非二者,并无能证之智与所证之境的分别,所以于定中只有“空性”,不起五蕴之现相,这是此段经文的大意。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六根,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知觉等六种内在的工具;“色声香味触法”统称为六垄,乃外在的六种对像即形相,声音,气味,味道,质感及现像,这里的“色”字只指形相,并非与色蕴的定义一样。这段经文是说明行者的“空性”定境中,除“空性”外别无所有,所以也没有六根与六尘的现相。
【无眼界 无眼识界 乃至无意界 无意识界】
刚才已解释到六根与六尘是甚么了,在六根与六尘遇合时,便会生出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譬如当眼根(视觉,六根之一)遇上一个茶杯(属于物质之形相,即六尘中之色尘,就会产生一到一个茶杯映射的意识,这种就叫作眼识,在耳根遇颅声音的时候,就会生起耳识。六根是六种摄受外境的工具,六尘是六种外境,六识是六根与六尘遇上时产生之意识,此三者(六尘,六根与六识合称为十八界)是互依互存的,如果有眼根而无茶杯,便不会生起见到茶杯之眼识,如果有茶杯而无眼根(例如盲人),也不会生起见到茶杯之眼识。经文中现在所说的一段是开示六尘,六根及六识怕非自性有,而在行者之直接见“空”的定境中,它们是不醒现起的,因为在此定中只有“空性”,除“空性”外别无念执。经文中之“乃至”两字统括了没有明说出的十八界其余内容,若详尽列明,即是说无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及意界等六根界,色界,声界中,香界,味界,触界及法界等六尘界与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及意识界等六识界共十八界。
【无无明 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这一段经文与十二支流转及十二支还灭有关,所以我们要先说解明白十二支流转与十二支还灭:
十二流转是有情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流转不息之因果连锁关系。众生由愚昧而错认无自性之万事万物为实有,生起我执,这种惑见称作“无明”,乃烦恼之根源,因“无明”惑见,我执驱使田中人人人生作种之业因妄“行”;既作了妄 “行”,便生起了入胎之业因种子,留于“识”中;随着“识”之入胎,遂有 “名色”之产生,“各是指受,想,行,识四蕴,“名色即指五蕴身心;“…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