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能力,但尚不能自立他的修持尚有可能會倒退。至待修至加行道的第叁境界時(即加行道四層次中的忍道),行者就如十八歲青年一般,有自立的能力了,已經處于不可能退轉的境界了,不會再由業力牽引而生于叁惡道中,成就只是遲早的問題。到修至加行道的第四境界時(即加行道上四層次中的世第一法),則能見緒佛之應化身。在加行道上(及資糧道上)我們證空主要是依賴邏輯思維,以心去觀察“ 空性”,在這階段中,“空”與觀空的智慧是兩樣分開的東西,能證的智及所證的境顯得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要完全息滅煩惱的話,這種“空性”之證悟是未足夠的,所以我們必須令心識與“空性”的直接體驗合而爲一。在精進的禅修“空性”下,最後心識與“空性”會成爲不二無別之一昧,在這時候,行者當下就是在直接體驗“空性”在這一刹那,行者就由加行道步入了大乘五道中之第叁道——見道,同時在這一刹那行者就成就爲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是叁寶中僧寶的一份子,故此也是堪受皈依的對像。我們有些對佛法概念不太清楚的人,以爲只有出家人才是僧寶,其實真正的僧寶是指已斷“我執”,直接見“空”而斷輪回的聖者,他們是真正的聖僧寶,其中包括了羅漢,辟支佛及菩薩等等不同境界的聖者。我們在皈依僧寶的時候,實際上是皈依這些聖僧衆,但我們凡夫並不知道誰是聖僧衆,也許坐在我們身旁的人已經修持入于見道了,我們凡夫無從知道,所以我們一般視四位出家人爲僧寶,他們是世俗層面上代表聖僧寶的住持僧寶,並非絕對義上的僧寶。我們當然要借著恭敬住持僧寶來積聚功德,但最好能清楚明白僧寶的定義。四位凡夫僧(出家但未登見道的人)在一起才能稱爲僧寶(住持僧寶),但一位已斷“我執”,直接見“空”的聖人則已是僧寶了,而且是聖僧寶,即使這個聖人或許不是現出家相的,他仍然是聖僧寶。有些人以爲僧寶就是出家人,這個是不對的。有些人又以爲羅漢及菩薩就是觀音及文殊師利等聖者,其實凡是登入大乘見道的行者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具有很多的功德,能化身百位救度衆生或住于淨土中向諸佛學法,又或化爲畜牲,橋梁,道路等隨衆生之因緣而化現,也能見知過去一百世的事情。我們有時會聽聞到菩薩舍身度衆生的故事,例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過去生(在仍是菩薩的修行階段境界的時候)曾經舍身喂虎等事迹,這些事業並非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們也天真地去效法的話,開始時或許可說是基于一點的悲心,但身體被傷害時,這痛苦會令我們生起很大的嗔恨,所以在我們的凡夫境界的行者,要想去做這些事業也不可能圓滿地去成就的。初地及以上的菩薩已直接見“空”,證知身無自性,在舍身時只會感到喜心而不會感到痛苦與嗔恨,他們看一切事物時,見到的是它們的真實面目——緣起而並無自性,不再有凡夫的世俗惑見。
在由初入見道至最終登入無學道的階段中,行者漸次由初地登上二地,叁地等十地,最後在斷除一切過失及見足一切功德的時候入于佛的果境,也即是無學道境。
由正宗分的開始至“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一句,觀自在菩薩是在教授大乘行者如何以菩提心作爲發心,藉聞所生慧及思所生慧體悟五蘊的“空性”來進行資糧道上的修持,再以修所生慧之“空性”體悟入于加行道,然後借著止觀雙運的方法加深對“空性”之體驗,漸次經曆及完成加行道的各層次與境界。
【舍利子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無所生 無所滅 無垢染 無清淨 無增長 無損減】
在見道上,行者繼續加深對“空性”的直接體驗,修持的方法是以現像之體性,特質,産生,毀減,垢染,清淨,增長及損減這八種作爲對像來修證加深 “空性”之直接體驗。
經文中的“此一切法”數字是指一切的現像,並非是說佛法的“法”,在梵文中“法”這個字(Dharma)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義,在這句中它是指現像,並非指佛法,大家萬勿混淆。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是說一切的現像也與五蘊同樣地並無實有的體性及特質;“如是”兩個字是承接前面“五蘊自性皆空”的經文內容,也等于是說:正如五蘊並無自性,一切的現像也一樣是無自性的體性與特質的。
我們在說五蘊的時候已經解釋過:萬事萬物雖各有體性,但其體性並非實有自存的,所說現像並無體性,這並非指它們沒有體性,是說它們的體性並無的自性可言,全乃依緣起及安名而立的。
現像各有其特質,令我們得以知道其分別,但這些特質亦無非依緣起及安名而存在而已,並非自存實有的。
“無所生”並非說現像並無一個生出之過程,而是說這個過程並無自性,不論是外在或內在的現像,其産生的過程也只是緣起而已;例如我們的身體,今天的身源自昨天之身,昨天之身源自前天之身,最終可追溯至由雙親之身所賦予産生的。又如心識,下一刻的心念源自當下的心,當下的心源自過去上一刻的心念,追溯至無始以往。由此可見一切現像的産生過程並非自性存在的,只是因緣之衆合而已,既是緣起而生的,也就不是自性有的了。一切外在的世界與其中的生命之健生都爲緣起,同時內在的體驗與苦樂也因緣起而誕生,這個誕生的過程並非實有,只是因與果的關系而已,若因緣不具,就無誕生的過程了。
“無所滅”的意思也與上相同。任何産生了之現像必定會有滅壞的過程,人最終會死亡,花最終會凋謝,但這個壞滅的過程同樣也是依因緣所生,並非獨存的現像。
“無垢染”是說各現像雖有“垢梁”,但這些“垢梁”並非實有自存的。 “垢染”的意思是過失,如煩惱等過失。這些過失明顯地是存在的,你我身心上就有很多的過失了,但幸好它們是沒有自性的。如果過失是自存實有而不依因緣而生減的話,就等于是指它們並不能以任何方法改變了,但我們知道煩惱,嗔恨及傲慢等過失是可以對治的,只要以適當的方法就可以漸漸令宅們消退,故此可知它們是可以依因緣而改變的,也就是說它們並非自性實有了。如果過失是自性有的話,我們就無從消除過失了。過失主要可粗分爲煩惱障及所知障兩種,無明,嗔恨等煩惱屬前者,阻礙我們解脫輪回,後者則阻礙我們成就佛陀之遍知境,正因它們並非自性有,我們是可以漸次消除這些垢染的。
經文中之“無清淨”是開示息除過失的方法本身也非自性有的,必須依賴過失之對治法門,才能消減過失,因爲消滅過失的過程乃依賴生起對治之因緣,所以它也是無自性的。
經文中之“無增長”及“無損減”是說事物雖然顯現出有增減的情況,但這增與減本身是依賴緣起的,並非獨立自存自生的現像。
由“舍利子 此一切法如是空相”至“無增長 無損減”這段經文透過開示現像之體性與屬性本來並無自性,來開示現像本身之無自性。在見道上的修持,我們主要是以證悟現像之體性,特質,生滅,垢染與淨化及增減屬性之無自性來加深對所有現像之“空性”之證悟。
在初入見道的時候,,才初次直接見“空”的行者之“空性”定境未能息除俱生的煩惱執著,在經曆見道的修持而修至成就了能破俱生煩惱之定時,行者就完成了見道而踏入了大乘五道中之第四道——修道。
在修道上,行者繼續以無分別相之心禅修“空性”,漸次除去細微的俱生煩惱。
【舍利子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此階段的行者在修持“空性”定時,心識與“空性”並非二者,並無能證之智與所證之境的分別,所以于定中只有“空性”,不起五蘊之現相,這是此段經文的大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統稱爲六根,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知覺等六種內在的工具;“色聲香味觸法”統稱爲六壟,乃外在的六種對像即形相,聲音,氣味,味道,質感及現像,這裏的“色”字只指形相,並非與色蘊的定義一樣。這段經文是說明行者的“空性”定境中,除“空性”外別無所有,所以也沒有六根與六塵的現相。
【無眼界 無眼識界 乃至無意界 無意識界】
剛才已解釋到六根與六塵是甚麼了,在六根與六塵遇合時,便會生出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譬如當眼根(視覺,六根之一)遇上一個茶杯(屬于物質之形相,即六塵中之色塵,就會産生一到一個茶杯映射的意識,這種就叫作眼識,在耳根遇顱聲音的時候,就會生起耳識。六根是六種攝受外境的工具,六塵是六種外境,六識是六根與六塵遇上時産生之意識,此叁者(六塵,六根與六識合稱爲十八界)是互依互存的,如果有眼根而無茶杯,便不會生起見到茶杯之眼識,如果有茶杯而無眼根(例如盲人),也不會生起見到茶杯之眼識。經文中現在所說的一段是開示六塵,六根及六識怕非自性有,而在行者之直接見“空”的定境中,它們是不醒現起的,因爲在此定中只有“空性”,除“空性”外別無念執。經文中之“乃至”兩字統括了沒有明說出的十八界其余內容,若詳盡列明,即是說無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及意界等六根界,色界,聲界中,香界,味界,觸界及法界等六塵界與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及意識界等六識界共十八界。
【無無明 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這一段經文與十二支流轉及十二支還滅有關,所以我們要先說解明白十二支流轉與十二支還滅:
十二流轉是有情衆生在六道輪回中流轉不息之因果連鎖關系。衆生由愚昧而錯認無自性之萬事萬物爲實有,生起我執,這種惑見稱作“無明”,乃煩惱之根源,因“無明”惑見,我執驅使田中人人人生作種之業因妄“行”;既作了妄 “行”,便生起了入胎之業因種子,留于“識”中;隨著“識”之入胎,遂有 “名色”之産生,“各是指受,想,行,識四蘊,“名色即指五蘊身心;“…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