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乘佛法浅释

  三乘佛法浅释

  泰锡度仁波切

  于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

  讲于高雄隆多噶察林中心(高雄智慧林)

  今天应本中心要求,我为各位讲解三乘佛法,即小乘、大乘、金刚乘佛法。

  三乘佛法皆传自释迦牟尼佛,虽然在历史上或相对的来说,佛陀自证悟后仅传法四十五年,但在究竟的层面上,佛陀的法教是无限的。遍满时空并超越其限制。不论佛法是由佛陀弟子记录成册或某人直接接受佛陀的传承,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法教,一般均将其分为四大类。或四种不同层面的佛法。他们分别是“经”、“律”、“论”、“密续”。至于小乘、大乘、金刚乘的定义有时被人以不同的地域或法门来区分。事实上,三乘真正界定的方式在于当一个人在接受及修持某法门时,其本身对此法教了解的深浅或着重点不同而定。以小乘举例来说,当一个人所接受及修持的法门以戒律为主,并着重一些“论”藏及少部份的“经”藏,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小乘行者。如一个人所学及修持总含经、律、论三藏,及少部份的密续,则是大乘行者。而一位行者对经、律、论、密续做了全部的修持,将是一位金刚乘行者。故我们可以看出三乘佛法界定的方式在于其对此四种法教所修持的多寡及理解能力而定。但一般人事实上却经常以地域的不同来区分。譬如当我们看到来自尼泊尔、西藏、喜马拉雅或蒙古来的行者,就说他是修持金刚乘佛法的。来自中国、日本或韩国的行者,就说他是修持大乘佛法的。而来自南亚国家、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及高棉等地的则说他是修持小乘佛法的。

  这些看法确实存在于一般人心中,但实乃谬见。我之所以称其为谬见有其理由。因为也许某行者虽来自盛行小乘佛法的地区,且外在亦像小乘行者,但他心中了知真正的佛法并或许修持的为金刚乘法教。又或者一位行者来自大家所公认金刚乘佛法的西藏、蒙古或喜马拉雅地区,而其本人也属于金刚乘某传承的弟子,但他对佛法的了解与修持可能仅止于小乘。但由于大家对佛法表象的认知而将地域当作三乘的代表,长久来也习以为常了。另外一种常以表象区分三乘佛法的就是饮食。譬如我们看见一位行者所食荤素不忌,我们则说其为小乘。而素食行者且不忌时辰的,我们称为大乘行者。荤素不忌但不食水产及狗肉的行者,我们说他是金刚乘行者。以此法区分是非常表象的。他们饮食不同是因为其生活习惯。我在此提出是因为常常看到人们以此表象区分三乘佛法。

  下面我以不同的修持观点来说明区分三乘佛法。这要比用地域、饮食、僧服的颜色或剃发的方式实际的多。其实某些地区的小乘行者不但剃发,还剃眉毛。而某些地区的大乘行者只剃头发,但要在顶上烧戒疤。而金刚乘行者只剃发不烧戒疤。这些都只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风俗习惯或历史背景不同而已。以此区分仍为表象。

  现在我们导入正题。首先佛陀所传小乘佛法的“律”藏在训练我们“身”及“语”方面。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意”的训练,但大部份还着重“身”及“语”。譬如教我们“身”的正确行为及“语”的谨言慎行。而其目的在发展我们“意”的正确心态,使心更为明晰平静。用“戒”及“禅修”使心趋于平静,进而克服轮回之痛苦。此即小乘佛法之精义。

  在“论”藏中,佛陀谈到宇宙间一切事物如心理学、原子学、分子学、物理学、精神科学及各种层次的数学等的科学。佛陀将此巨细无遗的教示后人在使其了解一切以克服无明。而无明即是对事物的认知不足。这些皆记述于佛陀最好的法教之一的“论”藏中。

  在“经”藏中,佛陀开示了身、语、意方面的修持。但主要却着重于“意”的训练。而其中之精义即为“菩提心”与“空性”。事实上,除此二者之外,佛陀在经藏中几乎已说明了一切。其所教之目的在使众生脱离轮回之境证至佛果。所包含之见、修、行各法均已载入其中。

  “密续”是佛陀甚深之法教,其精义为“转化”。转化之意在阐明众生转化成佛之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这不像是一个人学成毕业,学校给你一张毕业证书并在上面签名盖章,证明你已毕业成佛了。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由一个无明众生终至转化证悟成佛乃因每一众生之本质即为佛。在法教中称为“佛性”。而转化的方法及意义是无明众生经由“身”、“语”及最重要的“意”之训练证悟成佛。虽在究竟层面上,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但相对的来说,虽然你具有佛性,但尚未证至佛果,故仍有差异。这些转化的真义均载于佛陀密续法教中。特别是其中所述的“法身”、“报身”、“化身”之观念。举例来说,我们的身体、语言及心意,分别具备了化身、报身及法身的潜能。“心意”的另一个名辞即前面所说之“佛性”。因此,整个密续法教即在教导我们转化,如何由众生转化成佛。

  以上我们可以了解佛陀如何以这四种不同概念示教。

  我来台多次,但发现人们似乎对此四种法教的定义并不很清楚。或许是对其不了解。譬如我常听到有人在读一本佛典,而人们就说他在念经。事实上他读的可能是“论”藏、“律”藏或“密续”。你应确知他读的是哪一“藏”而下定论。而不能说只要看到佛书都称为“经”。这就像你不能看到一个人戴着帽子却硬说他戴着鞋子一样的张冠李戴。“经”、“律”、“论”、“密续”是佛法中不同种类的法教。它们各自的主题都定义的非常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混淆。因此,我们每一位都应对此四种法教内所包含之内容详加了解,才不会在进入小乘、大乘、金刚乘佛法中有观念上的误差。

  由于我个人是修持金刚乘法教,各位有些已在金刚乘佛法上有所修持并且想听一些有关于此的观点。以下我将就此加以详述。

  前面我们提到一位金刚乘行者应同时修持佛陀经、律、论、密续四种法教。举例来说,他应如同小乘行者一样接受身、语方面的训练,再加上一些“意”的修持。亦应如大乘行者般接受菩提心,六波罗蜜多及空性的训练。由此进而认知,了解何谓“佛性”,并激发转化自己的身、语、意。再由“意”的潜能将我执的轮回转化成法身。为达此境,他们接受传承灌顶,禅修的观想以及祈请文的法教。经过这些训练,才是一位真正的金刚乘行者。假如我们对经、律、论没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而自认自己什么都行是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金刚乘的行者。我们常听说金刚乘佛法是最高深的活教。此话没错。但它为什么是最高深的呢?譬如这里有一栋三层楼房。那第三层一定是最高的。可是这第三层是建基在第一、二层楼之上。没有一、二层,即无第三层。假使你身在第三层楼的高度,而下面没有一、二层,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你一旦摔下来可是有两层的高度,会摔的很重的。因此,当我们所说的“高”,那是因为有了很深的基础才将你垫高的。假如没有这些基础,你比小乘还“低”。故我们可知金刚乘佛法的确是佛陀法教中最高的。但先决条件是先经过小乘、大乘的训练才使其“高”。否则它将是“高”的相对。

  一位金刚乘行者首先应接受身、口、意方面的训练。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心不可能平静。一个不平静的心,亦不可能明晰。心不明晰,不但无法了解菩提心及空性,更可能对其造成误解。所发之菩提心将不纯净。而经由身、语、意渐进的训练才能使心平静明晰。由此而上,才能对密续中的“佛性”有所了悟。也才能“观到”、感到自己佛性的潜能。在此之前,你只是相信或期盼有这回事,但并不真正认知它。因为你从末体验过“佛性”,而且对它也没有概念。所以“转化”对你也没什么意义。你甚至不知到底要转化什么。因此,基本身、语、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对治降服自心使其明晰。明晰的心来自于平静的心。我们总不能说丢喝一百杯咖啡来平静自心吧!那会使人发疯的。平静自心是来自身、语、意的训练。但这也要有此认知才行,否则这种训练对你来说只是一种惩罚,如同处处受限制的监狱囚犯。事实上,修行不是如此的。它的意义在运用方法来克服使自己混乱、不明晰的“心”,使其平静、明晰。修行是一种快乐,一种荣耀,而非惩罚。如能对这些甚深的定义能了解,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看清修行的价值。

  当心不明晰时,每一件事看起来都非常困难且不可能真正明了事物。举例来说,在佛陀法教中曾提到,在相对上,每一件事皆缘由其因。此即因果或“业”。而佛陀又说,究竟上,众生的本质即是佛。因此整个宇宙皆为佛土。这是佛陀在金刚乘佛法中一项非常简单、明确的一个法教。但如果你的心不够清明的话,这么简单而且有正面意义的法教将被误解。并由此一连串误解到其他的法教。例如人们常常会想,既然一切事物皆由于因果业力,则对每一件事都抱悲观困惑之心。也有人前来述说抱怨他的家务事,事实上这种事在每一个家庭都会发生。就好像有生就有死,有色身就有病痛一样,是很自然且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为奇。但一个人只注意到自己的事那问题就大了。如果把眼界放开看看周遭的话,就会发现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此就不会小题大作而能轻易处理事物。整个问题也立即改观。因为事情不会一直在那。每一件事不论好坏皆为无常。人们之所以对此认识不清是由于没有一颗明晰的心。

  另外常常有人前来对我说他发生了某某事,问这是否为“业”?我回答说:“佛陀曾讲,每一件事物皆由于因果”。然后他不再谈论此事。但紧接着又间:“我在股市损失了不少钱,这是否为我的业?”我刚刚才告诉他一切事物皆为业力的显现,而股市当然不例外。过了一会他又问:“医生要我开刀动手术,这是否为业?”这样不断的反覆其辞问的原因在于没有一颗明晰的心。因为如此,他连别人所说的都听不清楚又怎会明确的了解别人的意思呢?就好像手指虽小,如放在眼前,它可遮天,让你什么也看不见。将手指移开,原来它只有那么小。同理也可对照许多其他的…

《三乘佛法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灵的治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