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乘佛法淺釋
泰錫度仁波切
于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九日
講于高雄隆多噶察林中心(高雄智慧林)
今天應本中心要求,我爲各位講解叁乘佛法,即小乘、大乘、金剛乘佛法。
叁乘佛法皆傳自釋迦牟尼佛,雖然在曆史上或相對的來說,佛陀自證悟後僅傳法四十五年,但在究竟的層面上,佛陀的法教是無限的。遍滿時空並超越其限製。不論佛法是由佛陀弟子記錄成冊或某人直接接受佛陀的傳承,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法教,一般均將其分爲四大類。或四種不同層面的佛法。他們分別是“經”、“律”、“論”、“密續”。至于小乘、大乘、金剛乘的定義有時被人以不同的地域或法門來區分。事實上,叁乘真正界定的方式在于當一個人在接受及修持某法門時,其本身對此法教了解的深淺或著重點不同而定。以小乘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所接受及修持的法門以戒律爲主,並著重一些“論”藏及少部份的“經”藏,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小乘行者。如一個人所學及修持總含經、律、論叁藏,及少部份的密續,則是大乘行者。而一位行者對經、律、論、密續做了全部的修持,將是一位金剛乘行者。故我們可以看出叁乘佛法界定的方式在于其對此四種法教所修持的多寡及理解能力而定。但一般人事實上卻經常以地域的不同來區分。譬如當我們看到來自尼泊爾、西藏、喜馬拉雅或蒙古來的行者,就說他是修持金剛乘佛法的。來自中國、日本或韓國的行者,就說他是修持大乘佛法的。而來自南亞國家、斯裏蘭卡、泰國、越南及高棉等地的則說他是修持小乘佛法的。
這些看法確實存在于一般人心中,但實乃謬見。我之所以稱其爲謬見有其理由。因爲也許某行者雖來自盛行小乘佛法的地區,且外在亦像小乘行者,但他心中了知真正的佛法並或許修持的爲金剛乘法教。又或者一位行者來自大家所公認金剛乘佛法的西藏、蒙古或喜馬拉雅地區,而其本人也屬于金剛乘某傳承的弟子,但他對佛法的了解與修持可能僅止于小乘。但由于大家對佛法表象的認知而將地域當作叁乘的代表,長久來也習以爲常了。另外一種常以表象區分叁乘佛法的就是飲食。譬如我們看見一位行者所食葷素不忌,我們則說其爲小乘。而素食行者且不忌時辰的,我們稱爲大乘行者。葷素不忌但不食水産及狗肉的行者,我們說他是金剛乘行者。以此法區分是非常表象的。他們飲食不同是因爲其生活習慣。我在此提出是因爲常常看到人們以此表象區分叁乘佛法。
下面我以不同的修持觀點來說明區分叁乘佛法。這要比用地域、飲食、僧服的顔色或剃發的方式實際的多。其實某些地區的小乘行者不但剃發,還剃眉毛。而某些地區的大乘行者只剃頭發,但要在頂上燒戒疤。而金剛乘行者只剃發不燒戒疤。這些都只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風俗習慣或曆史背景不同而已。以此區分仍爲表象。
現在我們導入正題。首先佛陀所傳小乘佛法的“律”藏在訓練我們“身”及“語”方面。雖然其中也包含了“意”的訓練,但大部份還著重“身”及“語”。譬如教我們“身”的正確行爲及“語”的謹言慎行。而其目的在發展我們“意”的正確心態,使心更爲明晰平靜。用“戒”及“禅修”使心趨于平靜,進而克服輪回之痛苦。此即小乘佛法之精義。
在“論”藏中,佛陀談到宇宙間一切事物如心理學、原子學、分子學、物理學、精神科學及各種層次的數學等的科學。佛陀將此巨細無遺的教示後人在使其了解一切以克服無明。而無明即是對事物的認知不足。這些皆記述于佛陀最好的法教之一的“論”藏中。
在“經”藏中,佛陀開示了身、語、意方面的修持。但主要卻著重于“意”的訓練。而其中之精義即爲“菩提心”與“空性”。事實上,除此二者之外,佛陀在經藏中幾乎已說明了一切。其所教之目的在使衆生脫離輪回之境證至佛果。所包含之見、修、行各法均已載入其中。
“密續”是佛陀甚深之法教,其精義爲“轉化”。轉化之意在闡明衆生轉化成佛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這不像是一個人學成畢業,學校給你一張畢業證書並在上面簽名蓋章,證明你已畢業成佛了。不是這樣的。我們之所以由一個無明衆生終至轉化證悟成佛乃因每一衆生之本質即爲佛。在法教中稱爲“佛性”。而轉化的方法及意義是無明衆生經由“身”、“語”及最重要的“意”之訓練證悟成佛。雖在究竟層面上,衆生與佛無二無別。但相對的來說,雖然你具有佛性,但尚未證至佛果,故仍有差異。這些轉化的真義均載于佛陀密續法教中。特別是其中所述的“法身”、“報身”、“化身”之觀念。舉例來說,我們的身體、語言及心意,分別具備了化身、報身及法身的潛能。“心意”的另一個名辭即前面所說之“佛性”。因此,整個密續法教即在教導我們轉化,如何由衆生轉化成佛。
以上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如何以這四種不同概念示教。
我來臺多次,但發現人們似乎對此四種法教的定義並不很清楚。或許是對其不了解。譬如我常聽到有人在讀一本佛典,而人們就說他在念經。事實上他讀的可能是“論”藏、“律”藏或“密續”。你應確知他讀的是哪一“藏”而下定論。而不能說只要看到佛書都稱爲“經”。這就像你不能看到一個人戴著帽子卻硬說他戴著鞋子一樣的張冠李戴。“經”、“律”、“論”、“密續”是佛法中不同種類的法教。它們各自的主題都定義的非常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混淆。因此,我們每一位都應對此四種法教內所包含之內容詳加了解,才不會在進入小乘、大乘、金剛乘佛法中有觀念上的誤差。
由于我個人是修持金剛乘法教,各位有些已在金剛乘佛法上有所修持並且想聽一些有關于此的觀點。以下我將就此加以詳述。
前面我們提到一位金剛乘行者應同時修持佛陀經、律、論、密續四種法教。舉例來說,他應如同小乘行者一樣接受身、語方面的訓練,再加上一些“意”的修持。亦應如大乘行者般接受菩提心,六波羅蜜多及空性的訓練。由此進而認知,了解何謂“佛性”,並激發轉化自己的身、語、意。再由“意”的潛能將我執的輪回轉化成法身。爲達此境,他們接受傳承灌頂,禅修的觀想以及祈請文的法教。經過這些訓練,才是一位真正的金剛乘行者。假如我們對經、律、論沒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而自認自己什麼都行是不能真正的成爲一個金剛乘的行者。我們常聽說金剛乘佛法是最高深的活教。此話沒錯。但它爲什麼是最高深的呢?譬如這裏有一棟叁層樓房。那第叁層一定是最高的。可是這第叁層是建基在第一、二層樓之上。沒有一、二層,即無第叁層。假使你身在第叁層樓的高度,而下面沒有一、二層,那是很危險的。因爲你一旦摔下來可是有兩層的高度,會摔的很重的。因此,當我們所說的“高”,那是因爲有了很深的基礎才將你墊高的。假如沒有這些基礎,你比小乘還“低”。故我們可知金剛乘佛法的確是佛陀法教中最高的。但先決條件是先經過小乘、大乘的訓練才使其“高”。否則它將是“高”的相對。
一位金剛乘行者首先應接受身、口、意方面的訓練。沒有經過這些訓練,心不可能平靜。一個不平靜的心,亦不可能明晰。心不明晰,不但無法了解菩提心及空性,更可能對其造成誤解。所發之菩提心將不純淨。而經由身、語、意漸進的訓練才能使心平靜明晰。由此而上,才能對密續中的“佛性”有所了悟。也才能“觀到”、感到自己佛性的潛能。在此之前,你只是相信或期盼有這回事,但並不真正認知它。因爲你從末體驗過“佛性”,而且對它也沒有概念。所以“轉化”對你也沒什麼意義。你甚至不知到底要轉化什麼。因此,基本身、語、意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對治降服自心使其明晰。明晰的心來自于平靜的心。我們總不能說丟喝一百杯咖啡來平靜自心吧!那會使人發瘋的。平靜自心是來自身、語、意的訓練。但這也要有此認知才行,否則這種訓練對你來說只是一種懲罰,如同處處受限製的監獄囚犯。事實上,修行不是如此的。它的意義在運用方法來克服使自己混亂、不明晰的“心”,使其平靜、明晰。修行是一種快樂,一種榮耀,而非懲罰。如能對這些甚深的定義能了解,將有助于我們真正看清修行的價值。
當心不明晰時,每一件事看起來都非常困難且不可能真正明了事物。舉例來說,在佛陀法教中曾提到,在相對上,每一件事皆緣由其因。此即因果或“業”。而佛陀又說,究竟上,衆生的本質即是佛。因此整個宇宙皆爲佛土。這是佛陀在金剛乘佛法中一項非常簡單、明確的一個法教。但如果你的心不夠清明的話,這麼簡單而且有正面意義的法教將被誤解。並由此一連串誤解到其他的法教。例如人們常常會想,既然一切事物皆由于因果業力,則對每一件事都抱悲觀困惑之心。也有人前來述說抱怨他的家務事,事實上這種事在每一個家庭都會發生。就好像有生就有死,有色身就有病痛一樣,是很自然且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不足爲奇。但一個人只注意到自己的事那問題就大了。如果把眼界放開看看周遭的話,就會發現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此就不會小題大作而能輕易處理事物。整個問題也立即改觀。因爲事情不會一直在那。每一件事不論好壞皆爲無常。人們之所以對此認識不清是由于沒有一顆明晰的心。
另外常常有人前來對我說他發生了某某事,問這是否爲“業”?我回答說:“佛陀曾講,每一件事物皆由于因果”。然後他不再談論此事。但緊接著又間:“我在股市損失了不少錢,這是否爲我的業?”我剛剛才告訴他一切事物皆爲業力的顯現,而股市當然不例外。過了一會他又問:“醫生要我開刀動手術,這是否爲業?”這樣不斷的反覆其辭問的原因在于沒有一顆明晰的心。因爲如此,他連別人所說的都聽不清楚又怎會明確的了解別人的意思呢?就好像手指雖小,如放在眼前,它可遮天,讓你什麼也看不見。將手指移開,原來它只有那麼小。同理也可對照許多其他的…
《叁乘佛法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