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妙”,也是我们那个心,我们的心为妙,妙有真空,所以说讲的是心。
心行无住,释迦佛开始一点点的告诉我们,如何修菩萨?菩萨有出家的菩萨,有在家的菩萨,在家的菩萨非常多,比如皈依之后受了菩萨戒的人,哪怕你没有受菩萨戒,你是在行菩萨道都叫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前面佛讲了得度要除四相,接下来佛再一次的对须菩提开示,是展开具体说了。菩萨应如何修法?也就是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态?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心中也不留存。随时随地无所住,就是离开一切相。布施就是统统放下。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要达到三轮体空。
这里大家要了解一下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或者供养僧人。
法布施。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无畏布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
三种布施中以法布施为最殊胜。平常人们的布施一般都是财布施。
财布施是培养自己的福德、福报。真正想要自己有福报,就要用清净的心去布施。很多人把钱布施出去了,第二念就开始想不应该给这个人啊,这就不清净了。因为我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我说这个要饭花子可能比我还有钱啊,因为他穿的西服革履的,还在路上要钱。给的时候是很清静的,给完之后就不清净了,这样的布施会打折扣的,自己的福报会打折扣。大家以后要记住,给了就给了就不要想了。
财物布施要平等。比如说你到寺庙里头,你要给那些受过大戒的师父们的时候,你的钱财要一律平等,给这个一百,那个也要一百;给这个十块,那个也要十块。不能说我跟这个师父熟悉,跟那个师父不熟悉,给熟悉的师父就多,给不熟悉的师父就少,这样的话你的福报也会有折扣。再比如说一个受戒的师父和一个沙弥,这个时候你可以分开,受过戒的师父可以多一些,没受过戒的沙弥可以少。
大家不懂得出家人的戒律,在这里给你们顺便说一下,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了。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平等,你平等的时候所得的福报就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是修行的师父,你种的福田要一样。再打个比喻说,这两块田地都是你的,一块田里稻谷种的满满的,另一块稻谷种的非常少,你到秋天收成的时候是不是一个多一个少啊。因为这两块田都是你的,所以种福田你要一样多。
释迦佛托钵乞食的时候,是挨家挨户不分穷富贵贱的要。他给众生种的福田是平等的,机会都是一样的。众生也要对这些修行的师父们也要一样,这样你的福田种的是圆满的。这样布施平等,你就会没有分别心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了。没有的时候,你的相貌会慢慢的转变成非常端庄秀丽。你在没有四相的时候,直接用清净心去布施的时候,你得到的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
世尊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修法的人行布施的时候,那颗心不应该有所牵挂,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都要空掉。有所牵挂就要有四相出来。有四个相的时候,三轮不空,很难入道。
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三轮体空,四相皆无,心是很清净的,是平等的,布施得的福报是无量的。如果心有四相,三轮不空,心是有所求的,是有为的,布施的福报就非常局限了。所以说佛非常慈悲,告诉我们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
翻来覆去就是告诉我们,用清净的心去布施,心中没有四相,布施才能叫真正的心无所住。有所住是因为有四相,心就不清净了。
佛家有句话:忠厚的人容易开悟,越是狡猾越自以聪明的人越很难开悟,因为憨厚的人心非常清净。如果自认为自己读过博士、博士后、读过三藏十二部,是一种卖弄炫耀的心,不清净的心,反而不好开悟。
在学佛法之前,我只对《易经》、《道德经》非常清楚。用《易经》算命算了几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大悲咒而欢喜,大悲咒听了半年后看的第一本经就是《金刚经》,当看到第十五品:“不惊、不怖、不畏”的时候,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因为《金刚经》正好对应《易经》里的很多卦、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易经》的底子,然后看《金刚经》明白了很多道理,懂得了释迦佛的话,懂得了老子的话,懂得了宇宙的真理,把佛道两家的道理贯通起来了。
我在给人家算命的时候,也是告诉来算命的人和人家合作投资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非常轻,把对方的利益看得非常重。正好和《易经》的心法以及《金刚经》对应起来了,把我看轻,这样去合作、去做买卖、去当官、去管理公司的时候才会顺利。所以说我是通过这种比较,一下子豁然开朗,心开意解了。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一说到色,很多人就想到女人,这是错误的理解,狭隘的理解。真正的色是指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由色来构成的,红黄赤白绿,所有的物质组成的东西都有色彩。
前面告诉大家,布施著相,根本就没有功德!不著相,无相布施,功德是无量的。这里指出了六尘不住的问题了。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在布施的时候,对六尘的相都要空了。要是著色布施也是有所执著,著声香味触法布施也是有所执著。有所执著,这个功德就是有限度的。要无所执著的布施,三轮体空,心无挂碍,离开六尘的相,离开四相,这个功德是无限度的,没有限量的。
这句话和《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一个道理。真正用清净心去布施就不会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了。因为有六尘就会有分辨是非、好和坏、长和短、美与丑。你心中不住六根六尘六识的时候,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才会得到无穷的福德。
不住相布施是无为法,也就是说心无所住的去布施,是用那种清净心去布施,是无所求的。有所住布施是有为法,是有求心去布施。比如说给这个大师父一百块钱,我可以得非常非常多的福德,这种心态就是功利性的有求心啊。
无住相布施,就是说你不要有布施的心、施舍的心,要用一颗清净的心、真诚的心去帮助他。比如说你看到一个要饭的,你是用真正的真诚的心去帮助这个要饭的,他冻得要死啊,大冬天还在地上跪着。你用那种怜悯的心、同情的心、博爱的心给他十块钱的时候,你说我也帮不了你太多的忙,你用这十块钱买碗热面吃吧。这种心其实是一种很真诚的心,但是也着了相了。我只能告诉你们用这种最善良、最真诚的心去布施的时候,你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心无挂碍的去布施,心才最自在啊。如果是有所回报的心去布施,就会不自在啊。
无相布施,福德是无量的。有相布施,福德就有限量了。比如说我布施这个大和尚多一点,我将来会得到非常多的福报,他能为我念经祛灾啊。这个小和尚没有本领我就给少一点,因为他没有本领。你有这种分别心的时候,你得的福德就很少了。
无为布施、无相布施的时候,你得的福德才是真正的无量无边的。因为你心中没有四相没有是非的时候,它等于虚空啊,无相等于虚空。整个宇宙无边无际,《易经》里:大到无外、小到无底。其实释迦佛也讲了,无相就是心了无痕迹,也就没有边际了。有边就有限度,哪怕十亿光年,也叫有边,有边就有尽头,有尽头就有大和小、远和近。
无相就是告诉你无为,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才是最好的心态。大家用智慧去看《道德经》《易经》,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佛经,你会受用无穷。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紧接着他下面就告诉须菩提,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无相无为的去布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如果心无所求,不住四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去布施,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只有把六根六尘六识全都关闭的时候,我们的真心才会现前,无位真人才会出来。
须菩提啊 ,你用那颗真正的清净心、涅槃心、佛心、没有四相的心、没有是非的心、六根都清净了的心去布施,得到的福德不可思量,是不可言表的。因为这个福德是跟宇宙一样大的,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心有所住,住在四相上、是非上、长短上、美与丑上、善与恶上,你布施的东西就叫有量布施,有心布施了。有心布施就叫有量布施,有量布施就是有限度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紧接着就问,须菩提啊,知道为什么我前面讲的用清净的心用无相的心去布施,会得到那么大的福德吗?须菩提还是不太明白。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接着释迦佛又问,东方虚空可以用后天思维来衡量否?须菩提说,不能呀,世尊啊。佛又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不可以用我们的后天思维来衡量哪?须菩提说,不能啊,世尊,用我们的后天思维去衡量它,那是不可能的。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这回你懂了吧,菩萨用清净心去布施,福德就像虚空一样,那是不可思量的,不可说的,不可说的。有心住在相上去布施,那是有寿命的,有生死的,那是暂短的。须菩提这时懂了。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唯一用无住相的清净心去布施,去教给别人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菩萨。
大家修行看经文,首先要觉悟,觉悟才能看见我们本来的自性真如。如果你迷失了也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性真如也就显现不出来了。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离开四相,远离四相,关闭六根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自己本来(真如本性),也就是看到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智慧在法身上,不在色身上,智慧般若也可以说成是佛性、清净心、无相心、菩提心、大光明心。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一起回向:
愿以…
《金刚经讲解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