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第二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的习气,全都度到彼岸去。首先是度我们自身自心中的这些烦恼众生,把它们度干净了才叫无余。度别人度走了不叫无余啊。大家要明白这一点,只有把自己心里的那些烦恼习气妄想全都度干净,达到先天本性的时候,才叫真正的涅槃妙心、真空妙有了,否则就不叫涅槃。

  此岸就是凡夫的岸,彼岸就是佛岸——没有分别的清净之地。从此岸到彼岸,是说用我们的智慧把身心度到彼岸,回到佛国这个层面,也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的心转化成清净心。

  所以说这个《金刚经》很难懂,有些词汇如果弄不清楚,想不透彻,这部经只是看个热闹,知道这个经是在讲空,讲的是玄。只有你真正理解了这部经字的背后那个真正的真理的时候,你才能明白释迦佛所说的话。

  《金刚经》前半部是讲“我执”如何破,后半部是讲“法执”如何破。大家能把“我执”和“法执”全都破掉了,就不在两边了,就是中道行了。中道行的时候只是入道了,真正的在道里行了。还要六度万行,去种你自己的福田,你还要布施,你还要接受别人的布施。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修成六度万行,所以菩萨道不好修。

  罗汉好当,菩萨不好做。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策,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维,爱著法相,口说佛行。

  佛行就是心行,用我们的清净心去行,行里包括功法和还有你在世间法上所做的一切行为。

  修佛要福慧具足,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这都不成的。释迦佛是福慧俱足,所以说我们大家修行也要福慧俱足,缺少哪一样都是不行的。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就是说这个罗汉,智慧非常好,但不去种福田,福报就不够,要不着饭吃,就要饿着。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珞。印度把象称为非常好非常吉祥的动物,过节的时候要给它披红挂彩的,头上还戴着鲜花,大象有福报,但是它没有智慧。

  福慧俱足才会受天和人的供养,天包括天人和阿修罗,人就指我们的这个现实的人。将来回天国的时候,你才有自己的眷属。

  从这里释迦佛就告诉我们,你真正相信宇宙真理的时候,就要发起你的那颗真心来修行。修自己的本来心的同时,把妄想是非全统统的抛到脑后,抛到九霄云外的时候,你可以契无上之理、无相之理,可以入道。

  悟道之后,佛都可以让我们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禅宗里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佛,就是从这里直接提炼出来的。

  大家能修到平心静气的时候,已经了不得了,对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了,这已经就入阿罗汉初果了。所以说大家不要认为阿罗汉初果很好证得,能把七情六欲修清净的,才能证得初果。因为我们往世的业力、习气,一直随着我们的灵魂轮回转世,尤其杀业重的人。

  如果自己真能达到平心静气的境界,自己的佛心也就成为自己的主人。佛心就是清净的心、涅槃的心、本性真如的心。真正的平心静气,外在看一切众生也就平等了,是一颗平等慈悲博爱的心。这个时候以前所发的愿力会随着自己现在的开悟,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普度众生了,和众生一起度生死大海,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果位。那个时候就和《心经》里讲的三世诸佛证得的果是一样的了。

  首先把自己心中的是是非非度干净,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用自己开悟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度掉他心中的烦恼是非。大家一起都清净下来了,娑婆肮脏世界就变成了净土,也就变成了阿弥陀佛国或是东方药师琉璃国。

  可是有些人,虽然在看书、在持咒、在读经、在拜忏,但是他是用有所得的心去修行,因为他是为了法而去求法,为了我而去求法,这样的话他就落了一个相,用有所得心,怎么修都不会达到无余涅槃。

  只有你把心中的这些我、法统统的去掉,把法我、无我的概念全都灭掉之后才能称为灭度。灭度就是把自己心中的这些想法全都摒弃掉,不再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叫无所得了。释迦佛说,了无所得,心得法。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就是指前边释迦佛给讲的那个道理,就是把你心中所有种类的众生全都度掉,才能自度,按理说这是小乘法门,但是它也是大乘法的一个过程。

  大家对大乘法门和小乘法门可能很模糊,我来顺便给大家讲一下,就是说你自己还没有完全达到觉悟的时候,但是你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的时候,让别人也和你一样法喜充满,这个过程就叫大乘。然后有大乘经典来帮助你,完成自己的修行过程。

  小乘法门,就是只管自己修自己的,自己得到正果比如说阿罗汉果位。之后才开始出来度人。

  “灭度”就是解脱了。解脱有大和小。大解脱就是没有烦恼和习气了,真正达到了八地菩萨往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第四果阿罗汉的果位,已经没有烦恼和习气了,已经得到无漏果了,但他还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和佛还有一些距离。小解脱的人,是指八地菩萨往下的,还有烦恼和习气,时不时的会发一些脾气啊。

  连起来就是:你用我释迦佛教给的方法,把你自己的烦恼结和无始劫的习气全都消灭度掉,这才是度化自己啊,从而才能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说得非常妙,要去度那么多众生,但还没有众生让度。这个大家用自己真正的智慧来思考一下就懂了。释迦佛是告诉我们,用我的方法先把你自己心中的烦恼众生全都度干净,达到了自心清净,都是一体了,哪里还有众生哪。达到了这个境界,看外在的一切众生都是佛,哪里还有众生需要自己度呀。

  释迦佛很有智慧啊,但我们的智慧有时候真的不够。其实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不管是度自己心中的众生也好,还是身外的众生也好,都不能执著,一旦住相就度化不了了。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须菩提。假如自性众生有四相,就不能得度到彼岸,成不了真正的菩萨呀。

  由于人随着业力流转,看待事物也必然呈现出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四相也就有人我是非,大小长短、黑白颠倒等等,有四相心就会波动,能量就弥散。如果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心,四相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

  大家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在华山顶上封位的时候,周伯通就把自己忘掉了。这时候他无我了,也就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的时候,他就是菩萨。金庸对佛法非常了解,所以他写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都有佛法的影子,而且翻译的非常巧妙。

  大家学《金刚经》,首先要破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把四相破了,才能称为菩萨。如何来破,后面会讲到的。

  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大家都迷失了本来,所以说佛或是老子教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方法。在释迦和老子之前,中国和印度都有方法在告诉如何寻找自己的本来。中国的就是《易经》,它是万经之首,也是三藏十二部之首。大家可能会迷惑,会说这是诽谤佛法。不是诽谤!因为《易经》包含着天和地,天为乾卦,地为坤卦。天,包括十方诸佛菩萨。地,包括我们三界内的众生。

  老子的很多理论是从《易经》里挖掘出来的,《道德经》里包含了一套出世功法,也是从《易经》里出来的。凡夫看《道德经》,只是一本治理国家排兵布阵的话语而已,真正里面含的是修行的上上、无上大法,和佛说的一模一样。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法,老子写完《道德经》就跑了,没有往下讲。这一套出世功法和印度最原始的瑜珈功是道貌暗合的,原本天地就是一个法,只是两个国家用两种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了。

  印度最原始的最古老的瑜珈功法,翻译成中文就叫相应,释迦佛明白了是相应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在释迦佛的经典里,你要真正用心去看的话,里面时时都有瑜珈功法的影子。

  释迦佛告诉我们,自性众生没有四相就能得度,就为菩萨,就为佛。有四相就会迷失本性,就无法得度,就为凡夫。一旦了悟心性,四相是空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也就从凡夫地到佛地了。

  《金刚经》的上半部讲的就是如何把四相破掉。禅宗祖师大德经常说凡圣同体,凡夫是人做,佛也是人做。主要是在心田方寸之中用功。所以说一念悟永远悟,一念觉即成佛。直心是道场就在这儿。学禅的人,《金刚经》必看,《楞伽经》必看。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四品,释迦佛开始为众生剖析烦恼的心。释迦佛为了让我们有智慧,让我们开悟,他真的是苦口婆心啊。

  释迦佛苦苦的给众生讲了四十九年,到最后涅槃的时候,他还说没有讲一个字,也没有说过一个法啊。讲没讲呀?讲了,讲了四十九年的法;讲没讲字呀?三藏十二部那些字都是他说的!是由阿难等大阿罗汉们记录下来,法就是宇宙的道理,然而这些道理都是开启自己的工具,并不是真理的本身。

  释迦佛不让执著这些经文,不要执著他的话,是要大家在经文当中体悟宇宙的真理以及宇宙的原貌。当你不执著他讲的法,你又明白他的经文的时候,你就是觉悟者。能不能成佛,最终能不能做佛位,这是要靠每个人的精进、禅定。

  第四品的题目是“妙行无住”,从前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谈这个“妙“谈了三旬(一旬是15天)都没有谈完。”妙“字的古体字是左边是一个“玄”,右边是个“少”。这个“玄”字的涵义幽深渊博,是用语言不好说的,所以叫“妙”。能明白“妙”字的人,基本上对宇宙法、佛法、道法已经懂了百分之七八十。因为“玄”字就是在讲…

《金刚经讲解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