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大家晚上好!《金刚经》非常殊胜,在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金刚经》是经中之经,是开悟成佛的经,是直接从心地上走的,只要你读时间长了,道理自然通。
我们还是像昨天一样先祈请一下,在家里把香点上,没有在的就心香九柱,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十方一切天龙八部来为我们护持道场。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萨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三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奉请定持灾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奉请金刚爱菩萨。奉请金刚语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在每次开始讲经的时候,都要祈请一下,这是比较符合法义的。这样大家能在无形之中得到一种非常微妙的法义。这种法义就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加持力量。
大家要用心去感觉感受宇宙的能量。如果用怀疑的心来听,可能就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有你是用慈悲心、渴望的心、清净心来听,就会体验到宇宙诸佛菩萨的那种巨大的能量。昨天晚上大家也都体验过了。
我讲解的也不是非常好,只是把自己修《金刚经》的过程,和自己理解的这部《金刚经》讲给你们听。解经就跟修行是一模一样的,修到哪个层面上就说哪个层面上的话,一年级就讲一年级的话,高中生就讲高中生的话,博士后就说博士后的话。我也是把自己体验到的这种觉受讲给你们听。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探讨。
经是释迦佛把看到的宇宙原本的规律讲给弟子听,弟子又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大家才能看到宇宙的状况、人生、以及咱们人世间的这些过程。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翻译成中文叫作解空尊者。应该这样来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里告诉了方法:就是把自性众生全部度化。
佛看众生和凡夫看众生是不一样的,佛看众生都是菩萨,自性众生也是菩萨,这是心态的问题。从自性来讲,我们内心中就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种类的众生。修行就是先天的大灵把自己内心中的这些众生全部度了,因为自己在长劫历史轮回了无数次,在自己的内心中都有幻化的影子,在不同的时期会展现出来。只有自己内心中的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度化了,才能成就自己,从而外化众生。
这里的诸菩萨摩诃萨,摩诃为大,是指发大心愿的修行人,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大菩萨哪?从心地上讲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菩萨的原称是菩提萨埵,摩诃为大,就是大菩萨。六祖言: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前念清净就是在此时前边所有一切思维活动,都要清净下来。不要想一会要去给孩子弄点什么喝的 ,孩子要睡觉了,儿子要写作业了……这个念头就不清净。因为我们现在在学经文,在听经文。这个时候,就要把我们以前杂乱无章的想法暂时先放下,这叫前念清净。
后念清净,就是在我们没有结束之前,专心听经文,领悟佛法妙义,没有别的杂念。只有前念清净后念还要清净,这个时候才能叫菩萨。念念清净,念念不退转。虽然我们在世间上奔波劳累,但我们的心(无位真人),就是我们原本的那颗清净的心清净下来,让我们的凡心随风去吧。只有这个时候,心才能在凡尘劳累当中,保持一个清净状态,这个时候才能为摩诃萨。
菩萨要做到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才能称为菩萨,不能化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名为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是降伏自心。真者不变,如者不异,于诸境界,心无变异,名为真如。
无位真人在没有修练成功之前就叫无位真人,一旦从体内修炼出来,上下自如的出入的时候,就叫佛性(真如本性、大我、无我)。
无我遇见种种境界的时候,心无变异,就是心不会随着境界而变动的时候,才能真正的称为真如。概括一句话就是:外不假曰真,内不虚曰如。他是真正的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是在我们的身体外,因为他已经自在自如了,称他为真。内里不是虚无的,不是说没有,而是有,虽然是空,虽然是虚,但是他是有,有而不去执著叫内不虚曰如。
而且还有个最关键的就是念念无差错,就是说我们的智慧、正念一定是念念无差错,即是降伏其心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用这个真如去降伏我们这颗凡夫后天的心。
大家这会听懂了吧,用什么来降伏我们的心呢?就是用我们的真如无位真人,善护念就是指无位真人来善护念,而不是后天的思维,这要有一个修练的过程才能达到。
从外在来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大家也要了解:
卵生者,迷性也。大家都知道,鸡、鸟、鸭子、鳄鱼、乌龟等都是卵生,卵生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本来的真如本性,所以卵生者迷失了自性。
胎生者,习性。哺乳动物人、牛、马都是胎生。往世的业力跟随着形成一种惯性,就是习性。现在的习性都是在以前种下来的,不管是好的习性,还是坏的习性,都是前世早就种好的。
湿生者,邪性。蛆、苍蝇都是湿生,是从水里生出来的。湿生是随邪性而来的,这个邪还不是邪门歪道。因为它要通过一个卵然后到幼虫,到蚕蛹,然后蜕变,然后变成苍蝇、蝴蝶、蜻蜓,它们是有几步才能完成,所以是邪性。
邪性的人,心多疑,多疑的人才能称为邪性,所以他们死后基本上都变成这样的动物。
化生者,见趣性也。湿生和化生,它俩是一种,但是分了两个步骤。由湿生到化生,就是它蜕变成最后那一步,叫化生。蜻蜓、蝴蝶是化生,化生的前面叫湿生。它们是见趣,因为它们喜欢漂亮的外表,蜻蜓、蝴蝶都是非常美非常艳的,所以叫见趣性。
见趣性就是喜欢这种好看的外装,所以它死后要变成这样的动物,因为它迷失了本性,造了很多的恶业,所以说在六道当中轮回不停。
湿生是随着那颗邪心,心不定而多疑,见趣而堕落,一次比一次糟糕,投生的层次一次比一次低。从天人到阿修罗到人再到动物,再到这个小的动物,再到更加低层次的动物,然后是水中的蛆、细菌啊,一次比一次低。《地藏经》里讲受的罪是永不间歇的。它是每到一级的时候,它的生命都有它一定的限度,比如有很多细菌是早上生,晚上就没了,或者分分生分分死,所以说叫不间歇。自己造了业将来就要受那样的苦,不造业就没有这么多痛苦。
有色。一切有形的都为有色,人身,山川河流,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是为有色
无色。是和有色相对而言的,是指无形的看不见的物体。比如隐态生灵。
有想。是有为法假想。口说如何如何做,但心不做,名为有想。迷人坐禅,臆想除妄,是不可能清净的。嘴说心不行是为假般若,是为有想。
无想。口说心行是为无想,口和心一致一合相了。一合相的时候才能称做真正的无想,叫无所得。无想的时候才不会执著我和法。我执和法执真正的都破了,才能真正的叫无想。
非有想。不执著二法想才能叫非有想。
非无想。求真理的那颗心还在叫非无想,就是还差一点点,就是还是有执著。
不同的人,其烦恼执著差别也非常大,有烦恼这样的,有烦恼那样的,种种烦恼都是从心里来的。烦恼是病,佛法为药,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所以说释迦佛和诸佛如来才大开慈悲法门,来普化没有开悟的众生,令我们得法义入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是自心中的所有烦恼习气妄想都没了,无余涅槃另外一个词汇就是真空妙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才有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也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现前的时候才能叫无余涅槃,那就是真正的如来佛。
有余涅槃就是自己还有烦恼,还有牵挂,已经证到了无余涅槃,但是没有走,就像释迦佛、老子都证到了这种果位,但是他们为了给后世子孙传下真理就没有走。有余涅槃是因为他还有身体,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吾有一个大患,是因为我还有一个身体在。他有身体就叫有余涅槃,没有身体之后叫无余涅槃。
释迦佛告诉须菩提,我都可以让这些种种类的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因为佛教给了我们方法,所以说跟着佛走、跟着佛修行可以得到无余涅槃。但是他紧接着又把话锋转了回来。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叫度?是度我们自己这颗生死之心从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是非之岸。在凡夫道上,有是非、有长短、有黑白,因为有分别心啊。度到彼岸不在此岸了,不再关心是是非非、长长短短。只有能度过生死大海达到彼岸的时候,才能称为度。
什么是灭度呢?是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全都度走,就是把我们的七情六欲、所有不清净的有妄想…
《金刚经讲解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