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第二講

  第二講

  大家晚上好!《金剛經》非常殊勝,在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金剛經》是經中之經,是開悟成佛的經,是直接從心地上走的,只要你讀時間長了,道理自然通。

  我們還是像昨天一樣先祈請一下,在家裏把香點上,沒有在的就心香九柱,祈請十方諸佛菩薩加持我們!十方一切天龍八部來爲我們護持道場。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唵。修多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南無叁滿多。母馱喃(tuó nán)。唵。度噜度噜。地尾薩婆诃。

  唵。誐誐曩(ě ě nǎnɡ)。叁婆瓦。韈(wà)日喇斛( lā h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奉請青除災金剛。奉請辟毒金剛。奉請黃隨求金剛。奉請白淨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奉請定持災金剛。奉請紫賢金剛。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奉請金剛愛菩薩。奉請金剛語菩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在每次開始講經的時候,都要祈請一下,這是比較符合法義的。這樣大家能在無形之中得到一種非常微妙的法義。這種法義就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加持力量。

  大家要用心去感覺感受宇宙的能量。如果用懷疑的心來聽,可能就不會有什麼效果。只有你是用慈悲心、渴望的心、清淨心來聽,就會體驗到宇宙諸佛菩薩的那種巨大的能量。昨天晚上大家也都體驗過了。

  我講解的也不是非常好,只是把自己修《金剛經》的過程,和自己理解的這部《金剛經》講給你們聽。解經就跟修行是一模一樣的,修到哪個層面上就說哪個層面上的話,一年級就講一年級的話,高中生就講高中生的話,博士後就說博士後的話。我也是把自己體驗到的這種覺受講給你們聽。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探討。

  經是釋迦佛把看到的宇宙原本的規律講給弟子聽,弟子又記錄下來流傳到現在,大家才能看到宇宙的狀況、人生、以及咱們人世間的這些過程。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翻譯成中文叫作解空尊者。應該這樣來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裏告訴了方法:就是把自性衆生全部度化。

  佛看衆生和凡夫看衆生是不一樣的,佛看衆生都是菩薩,自性衆生也是菩薩,這是心態的問題。從自性來講,我們內心中就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些種類的衆生。修行就是先天的大靈把自己內心中的這些衆生全部度了,因爲自己在長劫曆史輪回了無數次,在自己的內心中都有幻化的影子,在不同的時期會展現出來。只有自己內心中的一切種類的衆生都度化了,才能成就自己,從而外化衆生。

  這裏的諸菩薩摩诃薩,摩诃爲大,是指發大心願的修行人,那麼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大菩薩哪?從心地上講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爲菩薩,菩薩的原稱是菩提薩埵,摩诃爲大,就是大菩薩。六祖言: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诃。

  前念清淨就是在此時前邊所有一切思維活動,都要清淨下來。不要想一會要去給孩子弄點什麼喝的 ,孩子要睡覺了,兒子要寫作業了……這個念頭就不清淨。因爲我們現在在學經文,在聽經文。這個時候,就要把我們以前雜亂無章的想法暫時先放下,這叫前念清淨。

  後念清淨,就是在我們沒有結束之前,專心聽經文,領悟佛法妙義,沒有別的雜念。只有前念清淨後念還要清淨,這個時候才能叫菩薩。念念清淨,念念不退轉。雖然我們在世間上奔波勞累,但我們的心(無位真人),就是我們原本的那顆清淨的心清淨下來,讓我們的凡心隨風去吧。只有這個時候,心才能在凡塵勞累當中,保持一個清淨狀態,這個時候才能爲摩诃薩。

  菩薩要做到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衆生,才能稱爲菩薩,不能化度衆生不能稱爲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名爲摩诃薩。恭敬一切衆生,是降伏自心。真者不變,如者不異,于諸境界,心無變異,名爲真如。

  無位真人在沒有修練成功之前就叫無位真人,一旦從體內修煉出來,上下自如的出入的時候,就叫佛性(真如本性、大我、無我)。

  無我遇見種種境界的時候,心無變異,就是心不會隨著境界而變動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稱爲真如。概括一句話就是: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他是真正的在我們的身體裏,也是在我們的身體外,因爲他已經自在自如了,稱他爲真。內裏不是虛無的,不是說沒有,而是有,雖然是空,雖然是虛,但是他是有,有而不去執著叫內不虛曰如。

  而且還有個最關鍵的就是念念無差錯,就是說我們的智慧、正念一定是念念無差錯,即是降伏其心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用這個真如去降伏我們這顆凡夫後天的心。

  大家這會聽懂了吧,用什麼來降伏我們的心呢?就是用我們的真如無位真人,善護念就是指無位真人來善護念,而不是後天的思維,這要有一個修練的過程才能達到。

  從外在來講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大家也要了解:

  卵生者,迷性也。大家都知道,雞、鳥、鴨子、鳄魚、烏龜等都是卵生,卵生是因爲迷失了自己本來的真如本性,所以卵生者迷失了自性。

  胎生者,習性。哺乳動物人、牛、馬都是胎生。往世的業力跟隨著形成一種慣性,就是習性。現在的習性都是在以前種下來的,不管是好的習性,還是壞的習性,都是前世早就種好的。

  濕生者,邪性。蛆、蒼蠅都是濕生,是從水裏生出來的。濕生是隨邪性而來的,這個邪還不是邪門歪道。因爲它要通過一個卵然後到幼蟲,到蠶蛹,然後蛻變,然後變成蒼蠅、蝴蝶、蜻蜓,它們是有幾步才能完成,所以是邪性。

  邪性的人,心多疑,多疑的人才能稱爲邪性,所以他們死後基本上都變成這樣的動物。

  化生者,見趣性也。濕生和化生,它倆是一種,但是分了兩個步驟。由濕生到化生,就是它蛻變成最後那一步,叫化生。蜻蜓、蝴蝶是化生,化生的前面叫濕生。它們是見趣,因爲它們喜歡漂亮的外表,蜻蜓、蝴蝶都是非常美非常豔的,所以叫見趣性。

  見趣性就是喜歡這種好看的外裝,所以它死後要變成這樣的動物,因爲它迷失了本性,造了很多的惡業,所以說在六道當中輪回不停。

  濕生是隨著那顆邪心,心不定而多疑,見趣而墮落,一次比一次糟糕,投生的層次一次比一次低。從天人到阿修羅到人再到動物,再到這個小的動物,再到更加低層次的動物,然後是水中的蛆、細菌啊,一次比一次低。《地藏經》裏講受的罪是永不間歇的。它是每到一級的時候,它的生命都有它一定的限度,比如有很多細菌是早上生,晚上就沒了,或者分分生分分死,所以說叫不間歇。自己造了業將來就要受那樣的苦,不造業就沒有這麼多痛苦。

  有色。一切有形的都爲有色,人身,山川河流,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是爲有色

  無色。是和有色相對而言的,是指無形的看不見的物體。比如隱態生靈。

  有想。是有爲法假想。口說如何如何做,但心不做,名爲有想。迷人坐禅,臆想除妄,是不可能清淨的。嘴說心不行是爲假般若,是爲有想。

  無想。口說心行是爲無想,口和心一致一合相了。一合相的時候才能稱做真正的無想,叫無所得。無想的時候才不會執著我和法。我執和法執真正的都破了,才能真正的叫無想。

  非有想。不執著二法想才能叫非有想。

  非無想。求真理的那顆心還在叫非無想,就是還差一點點,就是還是有執著。

  不同的人,其煩惱執著差別也非常大,有煩惱這樣的,有煩惱那樣的,種種煩惱都是從心裏來的。煩惱是病,佛法爲藥,佛法就是對治煩惱的。所以說釋迦佛和諸佛如來才大開慈悲法門,來普化沒有開悟的衆生,令我們得法義入無余涅槃。

  無余涅槃是自心中的所有煩惱習氣妄想都沒了,無余涅槃另外一個詞彙就是真空妙有。進入無余涅槃的才有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也爲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現前的時候才能叫無余涅槃,那就是真正的如來佛。

  有余涅槃就是自己還有煩惱,還有牽挂,已經證到了無余涅槃,但是沒有走,就像釋迦佛、老子都證到了這種果位,但是他們爲了給後世子孫傳下真理就沒有走。有余涅槃是因爲他還有身體,老子在《道德經》裏也講:吾有一個大患,是因爲我還有一個身體在。他有身體就叫有余涅槃,沒有身體之後叫無余涅槃。

  釋迦佛告訴須菩提,我都可以讓這些種種類的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因爲佛教給了我們方法,所以說跟著佛走、跟著佛修行可以得到無余涅槃。但是他緊接著又把話鋒轉了回來。

  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什麼叫度?是度我們自己這顆生死之心從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是非之岸。在凡夫道上,有是非、有長短、有黑白,因爲有分別心啊。度到彼岸不在此岸了,不再關心是是非非、長長短短。只有能度過生死大海達到彼岸的時候,才能稱爲度。

  什麼是滅度呢?是把我們的煩惱習氣全都度走,就是把我們的七情六欲、所有不清淨的有妄想…

《金剛經講解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