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代代相传的传承系统。有志了解掌握此学的人,必须放弃浅薄的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透的钻研,不能相信毫无根据的乱说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瞎子射箭似的解说。
佛学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对佛法的解释除非自己比亲证亲验的佛菩萨显得更高明,否则不能随意地乱作解释。我自小入寺院,拜名师数十人,专学五部经论,苦读经书几十年,但仍感自己才疏学浅,学到的东西很少,不敢随便乱说。在这篇文章中对《般若心经》的解释,都是遵照宗喀巴等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解释的,谈不到任何创见,解释错了的由本人负责,不能怪罪于前贤。但愿般若之光,普照人间。
1992年1月写于兰州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
一、概述
《佛法三根本要义》是宗喀巴大师为大弟子杂谷王阿旺智华所作的一篇诗体教言。这篇教言诗,文句非常精练,正文只有14偈,56行,但内容涉及面很广,整个概括了佛法的深广义理。读此教言,不同层次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这篇教言是宗喀巴大师教授弟子的重要心法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人人都能背诵此教言。
...........
近来海内外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信仰显密合一的藏传佛教几乎成了一股时代潮流,有汹涌澎湃之势。在金钱物欲使人们的灵魂腐败堕落,人类社会向动物社会退转的这个时代,不甘心堕落的志士仁人,为众生、为自己选择圣洁光明的道路是人类前途有望的象征,是大好喜事。但卷入这个时代潮流中的很多人得不到真法正道,因被邪法假法所困扰而正在堕人歧途。
.........
为了有志学佛的人得到一些藏传佛教的正道真法和基础法、核心法,现将宗喀巴大师的《佛法三根本要义》教言诗译成汉文,向大家介绍。
..........
佛法三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遵照文殊师利的密传教言提出来的。文殊师利说:“法虽多,作为解脱之机缘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也。”
.........
佛法广深无边,为什么说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是核心法、根本大法呢
这是因为:
1)、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脱离苦海,斩断苦根。而三界轮回之世,本质是苦是苦根烦恼增殖蔓延之地。要想从根本上断除苦及苦因,获得息灭烦恼的寂静安宁之乐,就要跳出轮回圈。如果把三界轮回之世界看作幸福乐园,恋恋不舍,并为此耕种善恶业田,不但恶行恶业的收成是苦果 ,就连善行(有漏善行)善业的果报--世间幸福快乐,也包含着苦恼和暂时性、欺骗性、相对性,而无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彻底认清苦和苦因及业报因果必然之理,激发出世心,斩断恋世的念头,就成了皈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2)、佛门有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这种无比伟大的发心是大乘*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也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所以,佛法称"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渗透利众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3)、解脱和成佛的障碍是烦恼、知识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法宝是明见性空的无上智慧。因此称见性智慧为无二解脱法门。束缚三界六无道众生,使众生变得愚昧、自私、腐败、堕落的根源贪、嗔、痴的轻重隐显症状有八万四千种,而对治的佛法也有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法归结到一起就是三乘道法;三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门,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辅助法。因此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说:"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侍从。"佛教从根本上说是以开发智力、提高智能为主,其他的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佛陀这个名称的含义也是无上智慧和彻底觉悟的意思,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之类毫无共同之点。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师利手持一把锋利的宝剑,就是象征佛法斩断惑根的性质和功能。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把正见看作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
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脱”,这解脱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脱,彻底性的和非彻底性的解脱。佛法是根据善根和觉悟层次指引解脱之道的。
如钝根下士怕受三恶趣的重苦,寻求人天的快乐(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国的高级生命)。这是脱离三恶趣重苦的解脱,是暂时的非根本性的解脱。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恶从善,可以上升或者继续保持人天之乐。但由于人天之界无明烦恼未除,堕落下界的内外因很多,上升和继续保持人天之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这种解脱是“暂时的”。又因人天的无明苦根未除,这种所谓的“快乐”只是和苦难深重的三恶趣相对而言,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天之快乐有变化无常的不稳定性和苦乐交织在一起的混杂性、对心理感觉的欺骗性,所以说不是根本的解脱。
利根中士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便追求脱离苦根(烦恼)的清净涅槃之乐(如阿罗汉果)。但这种解脱只是从烦恼障中解脱,还有知识障的无明覆盖,所以说这种解脱也不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解脱,只是解脱途中的一个中转站。
特利根器上士认识到只求自身解脱是无大慈大悲的自私的表现,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众生、脱苦得乐,只有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善行才能获得圆满,而德行圆满才能产生无上佛的功德报身。佛经中说:“色法二身,生自福慧双修。”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要度众生,度脱者要有度脱众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备这些条件,度脱众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不能付诸实施。要具备这些条件就要证无上智慧──菩提;要证无上智慧就要破除知识障──知识障是获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碍,是一种意识深层的执实习性。因此,根除二障,证得无二涅癚才是根本的彻底的解脱。无二涅癚的“无二”是指:一无住世的无明心而彻底出世“智不住世”;二无住灭的自私性而入世度众“悲不住灭”。这第一点与凡众相区别,第二点与小乘罗汉相区别。
........
指引解脱的三乘佛法总地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方面。知的方面侧重理论知识教育,使有志解脱之众生,点燃智慧明灯,驱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恶,正确选择道路。
知识包括深义、广义两个方面。要知深义,须知龙猛之学;要知广义,须读无著、世亲、狮贤等般若师之论著。若不学深、广二义开道大师纲领性的名著,只读佛经本文,虽大善知识,也难得要领,因为佛典经文分了义、不了义和言外意趣、掩盖密义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则,很难掌握佛经的本义。真正学佛法的人决不能轻信“无辨经教”。真正的经教是通过学院式的教学研究和学位考试制度进行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辩论,对每个命题进行多方论证,精细严密的分析、推理,以获得正见,产生坚定的理信,即所谓“上智信理不信经”。
“行”是身口意的行为实践。宗喀巴大师在精通三藏四续深广二义的基础上发扬大悲大智,严格遵照文殊龙猛的深义法统和弥勒、无著的广义法统及广深合流的阿底峡修证法统的宗旨,对三乘佛法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写出了《三士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和有关的许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对没有机会和条件直接学习和研究浩如烟海的三乘佛典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弥勒二主法菩萨再次亲临此世也不可能说出比这部书更系统、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荟萃的教言来。
《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使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可做修道指南的方便读物,但缘浅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多人仍觉得内容繁多,难以掌握重点要点。宗师更发悲智,根据文殊师利的启示,结合自己广深的知识、高深的修证经验,将菩提道的重要内容概括为“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并作为佛道修持三根本提了出来,写出了《佛法三根本要义》这篇著名的教言诗。以上是《佛法三根本要义》一文的由来。
二、智慧金块(摘录)
●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49页)
●佛门有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
●“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也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
●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
●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 。
●“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使从。”
● 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51页)
● “无师连佛的名称都听不到,怎能得知佛法。”上师传道授法,培养指点,其恩惠胜过十方三世一切佛,故时时事事不能忘掉师恩,违背…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