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9

  ..续本文上一页师教。

  ● 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现实的佛,敬师就是敬三宝,敬三宝就是皈依三宝,以三宝为榜样,实现自身三宝。(52页)

  ● 上师是加持力之源;本尊是悉地(事业)之源;守戒律是获得成就之源。

  ● 因为只有证全智的佛陀,才有创立佛法的资格,这是和随意改变创新,巧立名目,以获得名利为目的的所谓“现代气功”最大的不同之处。大家决不能相信没有佛经根据、没有法统的那些装神弄鬼的假“佛徒”们骗钱的假法,和气功、佛法、迷信煮于一锅的大杂烩,那类假法的创造者和信徒们若不改邪归正,以佛法衡量,除堕三恶道,不会有别的去处。(53页)

  ● 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入口”;菩提心是“点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惟一因素”,是“无量功德的源泉”,是“进入菩萨行列的资格证”;见空智慧是“解脱的不二法门”,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驱散无知黑暗的阳光”等等,见于佛经和众多大善知识的论著。(54页)

  ● 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和远见。有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人世间的各种虚伪的、表面的、梦幻式的现象所迷惑。有理智就会冷静地观察思考,分清利弊,控制感情,不至于陷入利害亲仇爱恨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远见就不至于迷恋今世眼前的短暂利益和区区小事,而不顾长远的、与生死有关的大事。(55页)

  ● 佛是以度脱众生为乐的,他看到人们醒悟,选择到利人利己(成佛)的正确道路,就会无限喜悦。

  ● 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

  ● 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深思业拆除不爽、轮回苦多,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

  ● 出世心就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

  ● 若有了坚定的出世心,并以此作为思想基础,所产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会成为产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

  ● 陷入贪爱迷恋之中,就会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这种以虚当实的贪恋执著意识就是生命自身的难以打开的枷锁。打开思想感情的枷锁,就是解脱。(58页)

  ● “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彻底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留恋,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利得失、财色享乐的观念变得淡薄,思想变得宁静超脱。任何和自己的世间利益不脱钩的善行,念经、拜佛、修炼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这一点修佛的人必须要懂得。(59页)

  ● 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个时辰地寿命在减少。流失的岁月,永远不会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缓的罪人,一天天在接近死期。意识不到这一点正是人的感觉迟钝之处。(61页)

  ● 临死时再亲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帮不了忙,只能眼望着你死去。平时最爱的妻子儿女,临死时连望一眼的机会都很少有,要在痛苦绝望中抛弃。

  ● 钱财买不通死神,赎不了性命。(62页)

  ● 有人说“佛教以死来吓唬人”。如果佛教不吓唬,能使人们不死的话,应该反对佛教的说法。不敢研究死亡,不敢面对死神,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现。

  ● 佛教使人们充分认识生死规律,清醒地、认真地对待死,做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 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认识和掌握死亡的规律,并通过入定反复体验死亡过程,到死时控制意识,把死亡融入禅定中,安详自在地死去;二是认识善恶报应,生前积德行善,不做坏事,死后不怕堕入地狱、畜牲、饿鬼道,心底坦然,无所畏惧;三是生时抑制贪欲,看破红尘,临死时没有失去财富、亲人的痛苦、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恶从善,悔罪洗刷罪业,免去凶杀暴死和受罪的恶症,得到善终。(63页)

  ● 一切为利己所行的善,就像碱土和沙漠中播的种子;一切为利人利众所行的善,就像肥沃的土地上播的种子,两者的收获是不同的。(64页)

  ● 有菩提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称做菩萨,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无菩提心,虽有禅力神通和见性智慧,至多只能达到小乘罗汉的境界,与佛菩萨无缘。

  ● 菩提心是使肉体变成佛体的“点金术”。

  ● “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66页)

  ● 禅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当作先决条件,这种"见性"永远成不了佛。佛经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众菩提发心和见性现观智慧比作飞向佛地的两只动翅膀,二者缺一不可。

  ● 抛开菩提心行,谈"见性成佛",是违经违理的邪说,智者须细审明察。(67页)

  ● 菩提发心就有了三种类型:一是“国王式”的发心,就是自己先争取觉悟,自己有了度众的智慧德能后就像国王治理民众似的施恩于大众;二是“船夫式”的发心,就是争取自己和众生同舟共济,自己掌舵,自己和众生同时渡过苦海;三是“牧人式”的发心,就是像牧人赶羊出圈似的,先让众生走出苦难牢笼,自己最后走。(69页)

  ● 再从更深的意义上下班说,生本身就意味死,意味着受苦。无生哪有衰老病死苦?哪有生活中种种使人心烦的事?生老病死四苦就像四条滚滚激流,一刻也不停地冲击着生命的沙丘,使你逐渐消耗尽生命,不留痕迹。人的一生的苦乐命运都是前世和无数前世的善恶二业形成的,这种无形业力就像镣铐和绳索,紧紧捆绑着身体手脚,一点也动不了,思想意识禁锢在坚硬的铁的牢笼中,无力冲破,深受其害。(70页)

  ●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当我们认识到众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时候,还能斤斤计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丑陋行为而疏远和憎恨他们吗?(72页)

  ● 这种彼此交换苦乐的观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产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过观想别人的痛苦,产生和增强大悲心,生起菩提心。(73页)

  ● 光靠智慧还不行,还需要十般若行、回向等众多福德资粮的增援配合,方便智慧双管齐下才能彻底破除。智慧是利剑,福德资粮是使用剑的臂力、剑术和深厚的运剑功力。如果没有高超的剑术和深厚的功力,虽掌握利剑也无法战胜劲敌。由此我们就会懂得不重视福德资粮、片面主张“见性成佛”之说的荒谬可笑。(75页)

  ● “存在即因缘”。

  ● 当认识到因缘实有的同时认识到其性本空,当认识到物性本空的同时认识到空即是因缘,并非虚无,这才是“有非实有,空非实空”的中观之道。见物不见空,见空不见物--这个人还没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见。

  ● 一切事物现象都是虚幻的假象,无任何独立自性。缘起性空就是这个意思。

  ● 缘起与性空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念。

  ● 理解到缘起就是空,空就是缘起,也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悟出缘起之相是空,性空的对立面“实有”消失,性空本身也因失去自己的对立面而随之消失,不见空与不空任何相,达到空也空,无相空,不可得空,才算进入中道。

  ● “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能悟出当体即空,执著无物,对正见的思辩才算圆满”。

  ● 要想超越抽象分别思维,进入无分别现观直觉体验状态,需要长期的如法观修,不能光靠对性空的理解。(77页)

  ●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这正是与见有而执其有,见空而执其空,误以缘起现象的实有为物本性实有,误以性空为空虚无物,名为消除二边而实际上仍落

  “二边”的各家最大不同之处。

  ●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就是承认缘起现象的假有而否定物本性实有。正因为缘起现象是假有,就不会以假当真,产生执有执实,堕入常边;“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是肯定自性空无而排除空洞无物的虚无空观。正因为性空非虚无,就不会以空否定缘起之事,产生执空,堕入断边!“有而非实有,空而非虚空”。“空”的前提是缘起之物,是世俗意义上的“有”,与龟毛兔角之类的虚无之物毫无关系。因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独立自性,才有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有”是因空而有。因为“众缘和合”本身就是物无自性的表现,空不在物外,因“有”见“空”,因此,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碍空,空不毁有。空有为一体,一有俱有,一无俱无。这就是"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的理由。

  ● 佛说:“世人与我相争,我不与世人相争,因为世人认为有的我也承认其有,世人认为无有的我也承认其无有”并且说:“因缘所生便是无生,因其无可生的自性;因缘所生便谓空,知空理者为善士。”

  ●“无非因缘的事物,因此,也无不空之事物”,“性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 “我们所谓的”空”,并不是”寺中无僧”那样的空,是”绳盘上无蛇”那样的空。”

  ● 不可思议的无量神通都是无漏佛慧的效用,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贯通这个大智慧,都因这大智慧而变得神圣,变得有力。凡人因无这大智慧而变得俗气,变得愚昧,被紧紧捆绑在轮回的齿轮上,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此大智慧,就可以获得自由,摆脱轮回“地心引力”,飞向彼岸世界。(79页)

  ● “无我”就是“无本性,无自性”。“人无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属于“法无我”范畴。这“人无我”的“人”指的是人各自观念中的“自我”观念。

  ● 人有了这自我自私意识,就产生爱恨,计较利害得失,使人们的心胸变得狭窄,目光变得短浅,品行变得恶劣。

  ● 要想成佛,首先要破“我”破私,做无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虽能呼风唤雨…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