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教。
● 上師是集叁寶于一身的現實的佛,敬師就是敬叁寶,敬叁寶就是皈依叁寶,以叁寶爲榜樣,實現自身叁寶。(52頁)
● 上師是加持力之源;本尊是悉地(事業)之源;守戒律是獲得成就之源。
● 因爲只有證全智的佛陀,才有創立佛法的資格,這是和隨意改變創新,巧立名目,以獲得名利爲目的的所謂“現代氣功”最大的不同之處。大家決不能相信沒有佛經根據、沒有法統的那些裝神弄鬼的假“佛徒”們騙錢的假法,和氣功、佛法、迷信煮于一鍋的大雜燴,那類假法的創造者和信徒們若不改邪歸正,以佛法衡量,除墮叁惡道,不會有別的去處。(53頁)
● 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入口”;菩提心是“點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惟一因素”,是“無量功德的源泉”,是“進入菩薩行列的資格證”;見空智慧是“解脫的不二法門”,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驅散無知黑暗的陽光”等等,見于佛經和衆多大善知識的論著。(54頁)
● 學習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和遠見。有清醒的頭腦,就不會被人世間的各種虛僞的、表面的、夢幻式的現象所迷惑。有理智就會冷靜地觀察思考,分清利弊,控製感情,不至于陷入利害親仇愛恨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有遠見就不至于迷戀今世眼前的短暫利益和區區小事,而不顧長遠的、與生死有關的大事。(55頁)
● 佛是以度脫衆生爲樂的,他看到人們醒悟,選擇到利人利己(成佛)的正確道路,就會無限喜悅。
● 迷戀塵世的意識是鎖鏈,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
● 常想人身良機難得而生存時間不多,就會從今生今世的糾纏中迷途知返;深思業拆除不爽、輪回苦多,對來世幸福的追求也會斷然絕望。
● 出世心就是在徹底認識輪回世界本質的基礎上産生的危機感和厭世思想。
● 若有了堅定的出世心,並以此作爲思想基礎,所産生的一切善念、善行都會成爲産生超世智慧功德的因素。
● 陷入貪愛迷戀之中,就會失去理智,在苦海中越陷越深,而這種以虛當實的貪戀執著意識就是生命自身的難以打開的枷鎖。打開思想感情的枷鎖,就是解脫。(58頁)
● “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徹底就是不能有絲毫的留戀,只有這樣才能使名利得失、財色享樂的觀念變得淡薄,思想變得甯靜超脫。任何和自己的世間利益不脫鈎的善行,念經、拜佛、修煉都入不了佛法的正道。這一點修佛的人必須要懂得。(59頁)
● 任何一種生命都從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一個時辰地壽命在減少。流失的歲月,永遠不會再有。人人都像判了死緩的罪人,一天天在接近死期。意識不到這一點正是人的感覺遲鈍之處。(61頁)
● 臨死時再親的親人、再好的朋友也幫不了忙,只能眼望著你死去。平時最愛的妻子兒女,臨死時連望一眼的機會都很少有,要在痛苦絕望中抛棄。
● 錢財買不通死神,贖不了性命。(62頁)
● 有人說“佛教以死來嚇唬人”。如果佛教不嚇唬,能使人們不死的話,應該反對佛教的說法。不敢研究死亡,不敢面對死神,才是愚昧和懦弱的表現。
● 佛教使人們充分認識生死規律,清醒地、認真地對待死,做到有備無患,有恃無恐。
● 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一是充分認識和掌握死亡的規律,並通過入定反複體驗死亡過程,到死時控製意識,把死亡融入禅定中,安詳自在地死去;二是認識善惡報應,生前積德行善,不做壞事,死後不怕墮入地獄、畜牲、餓鬼道,心底坦然,無所畏懼;叁是生時抑製貪欲,看破紅塵,臨死時沒有失去財富、親人的痛苦、失落感;四是生前改惡從善,悔罪洗刷罪業,免去凶殺暴死和受罪的惡症,得到善終。(63頁)
● 一切爲利己所行的善,就像堿土和沙漠中播的種子;一切爲利人利衆所行的善,就像肥沃的土地上播的種子,兩者的收獲是不同的。(64頁)
● 有菩提心,即使沒有其他的功德也可以稱做菩薩,可以登十地,可以成佛。若無菩提心,雖有禅力神通和見性智慧,至多只能達到小乘羅漢的境界,與佛菩薩無緣。
● 菩提心是使肉體變成佛體的“點金術”。
● “菩提發心是大乘道的主幹,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資糧的點土成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66頁)
● 禅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當作先決條件,這種"見性"永遠成不了佛。佛經中把大悲心引起的利衆菩提發心和見性現觀智慧比作飛向佛地的兩只動翅膀,二者缺一不可。
● 抛開菩提心行,談"見性成佛",是違經違理的邪說,智者須細審明察。(67頁)
● 菩提發心就有了叁種類型:一是“國王式”的發心,就是自己先爭取覺悟,自己有了度衆的智慧德能後就像國王治理民衆似的施恩于大衆;二是“船夫式”的發心,就是爭取自己和衆生同舟共濟,自己掌舵,自己和衆生同時渡過苦海;叁是“牧人式”的發心,就是像牧人趕羊出圈似的,先讓衆生走出苦難牢籠,自己最後走。(69頁)
● 再從更深的意義上下班說,生本身就意味死,意味著受苦。無生哪有衰老病死苦?哪有生活中種種使人心煩的事?生老病死四苦就像四條滾滾激流,一刻也不停地沖擊著生命的沙丘,使你逐漸消耗盡生命,不留痕迹。人的一生的苦樂命運都是前世和無數前世的善惡二業形成的,這種無形業力就像鐐铐和繩索,緊緊捆綁著身體手腳,一點也動不了,思想意識禁锢在堅硬的鐵的牢籠中,無力沖破,深受其害。(70頁)
● 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當我們認識到衆生是自己的慈母的時候,還能斤斤計較世人的愚蠢、自私等醜陋行爲而疏遠和憎恨他們嗎?(72頁)
● 這種彼此交換苦樂的觀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産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過觀想別人的痛苦,産生和增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73頁)
● 光靠智慧還不行,還需要十般若行、回向等衆多福德資糧的增援配合,方便智慧雙管齊下才能徹底破除。智慧是利劍,福德資糧是使用劍的臂力、劍術和深厚的運劍功力。如果沒有高超的劍術和深厚的功力,雖掌握利劍也無法戰勝勁敵。由此我們就會懂得不重視福德資糧、片面主張“見性成佛”之說的荒謬可笑。(75頁)
● “存在即因緣”。
● 當認識到因緣實有的同時認識到其性本空,當認識到物性本空的同時認識到空即是因緣,並非虛無,這才是“有非實有,空非實空”的中觀之道。見物不見空,見空不見物--這個人還沒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見。
● 一切事物現象都是虛幻的假象,無任何獨立自性。緣起性空就是這個意思。
● 緣起與性空是對同一個事物的兩種觀念。
● 理解到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緣起,也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悟出緣起之相是空,性空的對立面“實有”消失,性空本身也因失去自己的對立面而隨之消失,不見空與不空任何相,達到空也空,無相空,不可得空,才算進入中道。
● “什麼時候有此無彼的對立消失,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能悟出當體即空,執著無物,對正見的思辯才算圓滿”。
● 要想超越抽象分別思維,進入無分別現觀直覺體驗狀態,需要長期的如法觀修,不能光靠對性空的理解。(77頁)
●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這正是與見有而執其有,見空而執其空,誤以緣起現象的實有爲物本性實有,誤以性空爲空虛無物,名爲消除二邊而實際上仍落
“二邊”的各家最大不同之處。
●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就是承認緣起現象的假有而否定物本性實有。正因爲緣起現象是假有,就不會以假當真,産生執有執實,墮入常邊;“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是肯定自性空無而排除空洞無物的虛無空觀。正因爲性空非虛無,就不會以空否定緣起之事,産生執空,墮入斷邊!“有而非實有,空而非虛空”。“空”的前提是緣起之物,是世俗意義上的“有”,與龜毛兔角之類的虛無之物毫無關系。因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獨立自性,才有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的可能性。因此,這“有”是因空而有。因爲“衆緣和合”本身就是物無自性的表現,空不在物外,因“有”見“空”,因此,這“空”也是因有而空。有不礙空,空不毀有。空有爲一體,一有俱有,一無俱無。這就是"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的理由。
● 佛說:“世人與我相爭,我不與世人相爭,因爲世人認爲有的我也承認其有,世人認爲無有的我也承認其無有”並且說:“因緣所生便是無生,因其無可生的自性;因緣所生便謂空,知空理者爲善士。”
●“無非因緣的事物,因此,也無不空之事物”,“性空緣起,中道爲一義”。
● “我們所謂的”空”,並不是”寺中無僧”那樣的空,是”繩盤上無蛇”那樣的空。”
● 不可思議的無量神通都是無漏佛慧的效用,普度衆生的大慈大悲心、菩提心行都貫通這個大智慧,都因這大智慧而變得神聖,變得有力。凡人因無這大智慧而變得俗氣,變得愚昧,被緊緊捆綁在輪回的齒輪上,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此大智慧,就可以獲得自由,擺脫輪回“地心引力”,飛向彼岸世界。(79頁)
● “無我”就是“無本性,無自性”。“人無我”主要是指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一切事物都屬于“法無我”範疇。這“人無我”的“人”指的是人各自觀念中的“自我”觀念。
● 人有了這自我自私意識,就産生愛恨,計較利害得失,使人們的心胸變得狹窄,目光變得短淺,品行變得惡劣。
● 要想成佛,首先要破“我”破私,做無我之人。破不了自私自利的人,神通雖能呼風喚雨…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