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10

  ..續本文上一頁、上天入地,但永遠入不了佛門,脫離不了凡塵。

  ● 空慧像一面顯微鏡,在這面鏡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會變得清晰;也像一個透視鏡,在如花似玉的皮膚後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髅,在榮華富貴的背後能顯出灰飛煙滅的殘境。空慧又象一面過濾鏡,一切五彩缤紛的虛色假相,可愛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會變得無形無色,如澄徹萬裏的晴空。

  ●“無我”就不會産生因我生出的成般煩惱。“法無我”就是明見諸種事物包括他人都屬因緣的暫聯系,其性虛幻,無可愛、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質,自己和身外諸物的關系也屬因緣的暫聯系,也沒有固定的從屬關系。悟出“諸法無我”,就不會因物生貪,因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憤怒,因憤怒而又引起衆多麻煩,造種種惡業。

  ● 走路逢刮大風,把灰塵刮進眼睛,人也不會對風生氣;假若有人把灰塵打在眼中,就會生氣。同樣的結果,爲什麼對風不生氣,對人就生氣呢?理由很簡單,把風看做“無心”的,把人卻看做是“有心”的。同樣,如自然災害造成傷亡事故,誰也不會對自然界生氣,追求傷害責任,進行報複;如果人造成傷亡事故,就會産生仇恨,要進行報複;原因是對自然災害找不出事故的具體“責任者”,人爲的傷害有具體的“責任者”。如果把向眼中灑灰塵和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同樣看成是因緣的巧合,是無心無意的,就不會斤斤計較了。這所謂的“有心”、“無心”、“有具體責任者”"和“無具體責任者”,就是人對事物所産生的看法上的區別,“有心”執心,“有人”執人,無心無人便無所執,無所執也就無恨可生。(81頁)

  ● 《般若部》講了“十八種空”和“二十種空”,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講的,歸根結底只有主觀、客觀二種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諸法空”。這兩種空在本質上無任何不同,只是有空的對象上的區別。諸空歸結到一句話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緣起之性”,或者說“從事相看是緣起,從理性看是性空”。從緣起的實有看到緣起的性空,從緣起的性空悟出緣起本空。緣起既空,性空也因對立面消失而不複存在(性空也空),既無有相,也無空相,在定觀中如虛空,無色無相,出定觀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見空如幻,空有不二。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達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從抽象概念上理解並不太難,但要上升爲無分別現觀直覺,那就需要特殊的艱苦的修煉,徹底改變智能類型,提高智力層次。(82頁)

  ● 離開這叁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煉,都是“先天不足的嬰兒”,是“沙丘上的建築,是單翅鳥的沖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遠離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視叁根本,如法修持叁根本,通過正確的聞思修,正確認識叁根本之義理,全面領會其精神,把叁根本相互融會貫通,在思想上一一貫徹。

  ● 隱居靜處是爲了修煉不受外界幹擾而得“叁靜”。因爲修禅定身心都要保持高度的安靜,心識和五官之識要與外境色、聲、香、味、觸割斷聯系,向內收斂,不能散逸。"叁靜"即身靜、口靜、心靜。身靜就是深居簡出,與外界不接觸,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不使身體的肌肉緊張疲勞。口靜就是少說話和不說話。言多傷神,會增加思維的活動量,引起神經緊張,對入定不利。心靜就是思想保持平靜,就像千年古井,清澈見底,沒有一絲波動,沒有任何雜念的沖擊,不追憶過去的"雲煙",不留意眼前的“飛絮”,不搜索將來的“落葉行蹤”,寂寂然無任何反應,這樣才能獲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靜的狀態下才能産生特殊的修慧。

  ● 要想出成就,就需要長期的艱苦的修煉。至少沒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煉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終身修煉。這就需要一種堅強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決心,所以宗師強調“激發精進之力”。正禅的修煉需要具備五力,即虔誠之信力、精進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亂)、定力、慧力。在這五力中有虔慶之力即堅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發精進之力;有精進之力才能使意念保持穩定不亂;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亂,産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産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斷惑,證無上菩提。《入中論》中說:“一切功德依賴于精進。”在“五力”中精進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師教導要“要激發精進之力”。(84頁)

  ● 求脫之事,“刻不容緩”!(84-85頁)

  佛法叁根本要義

  向神聖的諸上師致敬

  第一句:向神聖的諸上師致敬。經文開頭先向上師敬禮,向受法的弟子顯示了如下幾種意思:

  1、拜師學法是入道之門。

  2、上師是集叁寶于一身的現實的佛,敬師就是敬叁寶,敬叁寶就是皈依叁寶,以叁寶爲榜樣,實現自身叁寶。

  宗喀巴的菩提道法共有叁個傳承法統,即從佛陀、文殊、龍樹傳下來的深義般若法統;從佛陀、彌勒、無著傳下來的廣義般若法統和從佛陀、文殊、阿底峽傳下來的修行加持法統。宗喀巴大師是大乘佛法法統"叁江"彙合的正統法海,故稱第二佛陀。

  “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

  衆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

  有緣者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

  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說。”

  第一句“佛陀全部經典的精華要旨”是說這叁根本法是佛陀釋迦牟尼向凡聖二衆弟子所宣講的叁乘大法經、論、律顯法“叁藏”和事、行、瑜伽、無上瑜伽等密法“四續”經典中的思想精華,和十方叁世一切如來以無著無礙的無上智慧所得的一切無垢善法的歸總要旨,在佛法中沒有比這叁法更重要、更珍貴的法。

  第二句“衆菩薩推崇備至的無上法”是說精通佛理、親驗親證佛法妙意的衆佛子菩薩對此叁法高度贊揚,推崇備至,稱贊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入口”;菩提心是“點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惟一因素”,是“無量功德的源泉”,是“進入菩薩行列的資格證”;“見空智慧”是“解脫的不二法門”,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終目標”,是“驅散無知黑暗的陽光”等等,見于佛經和衆多大善知識的論著。

  第叁句“有緣者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有緣者"是指前世有善根,今世有聞法的機會,具有分辨善惡、發現世間無敵寶藏的靈心利智,思想品質純真無瑕,世俗偏見邪說的習染不深,人性良知未被物欲埋沒而變爲惡魔俘虜的精神正常的男女仁人志士。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人才有可能茅塞頓開,心底透光,産生追求光明,尋求解脫的念頭。

  佛法廣如大海,有適合各種層次度脫對象的無數方便智慧法門,但要想徹底脫離苦煩,進入無煩惱的永恒樂境,歸根結底,離不開這叁門大法。出世心、菩提心、見空智這叁法門,包括了十方叁世一切如來之法,是脫離此岸到達彼岸的必經口岸,舍此口岸寸步難行。

  這叁法是顯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必備基礎。修顯法者若不修這叁根本法,別說成佛,在超越凡俗方面連小小的一步都無法邁開。

  因爲出世心好比是腿,菩提心好比是心,正見智慧好比是眼睛,無腿、無心、無眼的人怎能前進一步?修密法者若不具備這叁法的修證基礎,雖練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間禅、世間神通的範圍。若將這類神通作爲獲得名利的工具,別說即身成佛,就連投生人天的福報也很難得到。因此說這根本法是尋求解脫的必經口岸和惟一途徑。

  第四句“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說”是說這叁法是佛法的根本,爲了有緣的衆生得到一個解脫成佛的方便捷徑,我願意向大家解說開導。但佛法深廣無邊,我是一個凡僧,怎能掌握佛法的一切深廣妙理,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程度,作力所能及的解說。宗喀巴大師集顯、密二法的大乘,學修成就與龍樹、無著齊名,號稱“肉身文殊師利”,但他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得十分謙虛,他修證的奇妙成就雖被親身體驗、親眼見到的幾位大弟子寫成秘傳,但嚴格保密,不允許外傳,始終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弘揚佛法。僅這一點就充分顯示了大師的崇高品德和調服身心所達到的高超境界。看到這種情況,那些自稱“佛菩薩”,自欺欺人的可憐蟲們應感到無地自容。

  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

  爲使具足良緣的人生有價值,

  一心向往衆佛喜悅歸宿的

  幸運的人們誠心傾聽:

  第二偈,四句,說明了聞此法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應持的正確態度。

  第一句“那些不迷戀世間區區幸福”是說學習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和遠見。有清醒的頭腦,就不會被人世間各種虛僞的、表面的、夢幻式的現象所迷惑。有理智就會冷靜地觀察思考,分清利弊,控製感情,不至于陷入利害親仇愛恨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有遠見就不至于迷戀今生今世眼前的短暫利益和區區小事,而不顧長遠的、與生死有關的大事。

  第二句“爲使具足良緣的人生有價值”是說學習佛法的人,要有不失時機地追求崇高人生價值的理想志趣。

  所謂人身難得是因爲轉生人類在前世需要具備獲得人身的足夠的善德善行和對投生人類的強烈願望。..............

  大乘佛法與此不同,對自己要求品德和智慧的高度完善──成佛;對衆生視爲慈母,無私無我,犧牲自己,以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精神爲衆生服務,爲衆生的幸福作貢獻。這是一種無比偉大的價值觀念。在這種金光燦爛的太陽一樣的價值觀面前,其它一切價值觀都變得渺小,暗淡無光。而那些爲金錢、權利不要人心人皮的魔鬼價值觀念,醜陋渺小得更不值一提。..........

  第叁句“一心向往衆佛喜悅歸宿的”是說學法的人必須是一個一心一意向往得到衆佛爲之歡欣鼓舞的正確歸宿的人。這歸宿指的就是叁乘佛法指引的超脫輪回的涅癚和全知全能的終極果位。佛是以度脫衆生爲樂的,他看到人們醒悟,選擇到利人利己成佛的正確道路,就會無限喜悅。

  第四句“幸運的人們誠心傾聽…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