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天入地,但永远入不了佛门,脱离不了凡尘。
● 空慧像一面显微镜,在这面镜子底下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会变得清晰;也像一个透视镜,在如花似玉的皮肤后面能看到可怕的骷髅,在荣华富贵的背后能显出灰飞烟灭的残境。空慧又象一面过滤镜,一切五彩缤纷的虚色假相,可爱可憎的身影面孔,在它的面前会变得无形无色,如澄彻万里的晴空。
●“无我”就不会产生因我生出的成般烦恼。“法无我”就是明见诸种事物包括他人都属因缘的暂联系,其性虚幻,无可爱、可憎、可取、可舍的固定品质,自己和身外诸物的关系也属因缘的暂联系,也没有固定的从属关系。悟出“诸法无我”,就不会因物生贪,因贪求物,因求物不得而生愤怒,因愤怒而又引起众多麻烦,造种种恶业。
● 走路逢刮大风,把灰尘刮进眼睛,人也不会对风生气;假若有人把灰尘打在眼中,就会生气。同样的结果,为什么对风不生气,对人就生气呢?理由很简单,把风看做“无心”的,把人却看做是“有心”的。同样,如自然灾害造成伤亡事故,谁也不会对自然界生气,追求伤害责任,进行报复;如果人造成伤亡事故,就会产生仇恨,要进行报复;原因是对自然灾害找不出事故的具体“责任者”,人为的伤害有具体的“责任者”。如果把向眼中洒灰尘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同样看成是因缘的巧合,是无心无意的,就不会斤斤计较了。这所谓的“有心”、“无心”、“有具体责任者”"和“无具体责任者”,就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上的区别,“有心”执心,“有人”执人,无心无人便无所执,无所执也就无恨可生。(81页)
● 《般若部》讲了“十八种空”和“二十种空”,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讲的,归根结底只有主观、客观二种空,也就是“人自我空”和“诸法空”。这两种空在本质上无任何不同,只是有空的对象上的区别。诸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性空之相,性空是缘起之性”,或者说“从事相看是缘起,从理性看是性空”。从缘起的实有看到缘起的性空,从缘起的性空悟出缘起本空。缘起既空,性空也因对立面消失而不复存在(性空也空),既无有相,也无空相,在定观中如虚空,无色无相,出定观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空有不二。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达到的般若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不太难,但要上升为无分别现观直觉,那就需要特殊的艰苦的修炼,彻底改变智能类型,提高智力层次。(82页)
● 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炼,都是“先天不足的婴儿”,是“沙丘上的建筑,是单翅鸟的冲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远离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视三根本,如法修持三根本,通过正确的闻思修,正确认识三根本之义理,全面领会其精神,把三根本相互融会贯通,在思想上一一贯彻。
● 隐居静处是为了修炼不受外界干扰而得“三静”。因为修禅定身心都要保持高度的安静,心识和五官之识要与外境色、声、香、味、触割断联系,向内收敛,不能散逸。"三静"即身静、口静、心静。身静就是深居简出,与外界不接触,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不使身体的肌肉紧张疲劳。口静就是少说话和不说话。言多伤神,会增加思维的活动量,引起神经紧张,对入定不利。心静就是思想保持平静,就像千年古井,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波动,没有任何杂念的冲击,不追忆过去的"云烟",不留意眼前的“飞絮”,不搜索将来的“落叶行踪”,寂寂然无任何反应,这样才能获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特殊的修慧。
● 要想出成就,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至少没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炼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终身修炼。这就需要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宗师强调“激发精进之力”。正禅的修炼需要具备五力,即虔诚之信力、精进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乱)、定力、慧力。在这五力中有虔庆之力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发精进之力;有精进之力才能使意念保持稳定不乱;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乱,产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产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断惑,证无上菩提。《入中论》中说:“一切功德依赖于精进。”在“五力”中精进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师教导要“要激发精进之力”。(84页)
● 求脱之事,“刻不容缓”!(84-85页)
佛法三根本要义
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
第一句: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经文开头先向上师敬礼,向受法的弟子显示了如下几种意思:
1、拜师学法是入道之门。
2、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现实的佛,敬师就是敬三宝,敬三宝就是皈依三宝,以三宝为榜样,实现自身三宝。
宗喀巴的菩提道法共有三个传承法统,即从佛陀、文殊、龙树传下来的深义般若法统;从佛陀、弥勒、无著传下来的广义般若法统和从佛陀、文殊、阿底峡传下来的修行加持法统。宗喀巴大师是大乘佛法法统"三江"汇合的正统法海,故称第二佛陀。
“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
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
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
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说。”
第一句“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是说这三根本法是佛陀释迦牟尼向凡圣二众弟子所宣讲的三乘大法经、论、律显法“三藏”和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密法“四续”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和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以无著无碍的无上智慧所得的一切无垢善法的归总要旨,在佛法中没有比这三法更重要、更珍贵的法。
第二句“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是说精通佛理、亲验亲证佛法妙意的众佛子菩萨对此三法高度赞扬,推崇备至,称赞出世心是“苦海的救生船”,是“彼岸世界的入口”;菩提心是“点石成金之法”,是“成佛的惟一因素”,是“无量功德的源泉”,是“进入菩萨行列的资格证”;“见空智慧”是“解脱的不二法门”,是“佛母”,是“佛法追求的最终目标”,是“驱散无知黑暗的阳光”等等,见于佛经和众多大善知识的论著。
第三句“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有缘者"是指前世有善根,今世有闻法的机会,具有分辨善恶、发现世间无敌宝藏的灵心利智,思想品质纯真无瑕,世俗偏见邪说的习染不深,人性良知未被物欲埋没而变为恶魔俘虏的精神正常的男女仁人志士。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可能茅塞顿开,心底透光,产生追求光明,寻求解脱的念头。
佛法广如大海,有适合各种层次度脱对象的无数方便智慧法门,但要想彻底脱离苦烦,进入无烦恼的永恒乐境,归根结底,离不开这三门大法。出世心、菩提心、见空智这三法门,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之法,是脱离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经口岸,舍此口岸寸步难行。
这三法是显乘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必备基础。修显法者若不修这三根本法,别说成佛,在超越凡俗方面连小小的一步都无法迈开。
因为出世心好比是腿,菩提心好比是心,正见智慧好比是眼睛,无腿、无心、无眼的人怎能前进一步?修密法者若不具备这三法的修证基础,虽练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间禅、世间神通的范围。若将这类神通作为获得名利的工具,别说即身成佛,就连投生人天的福报也很难得到。因此说这根本法是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和惟一途径。
第四句“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说”是说这三法是佛法的根本,为了有缘的众生得到一个解脱成佛的方便捷径,我愿意向大家解说开导。但佛法深广无边,我是一个凡僧,怎能掌握佛法的一切深广妙理,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程度,作力所能及的解说。宗喀巴大师集显、密二法的大乘,学修成就与龙树、无著齐名,号称“肉身文殊师利”,但他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十分谦虚,他修证的奇妙成就虽被亲身体验、亲眼见到的几位大弟子写成秘传,但严格保密,不允许外传,始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弘扬佛法。仅这一点就充分显示了大师的崇高品德和调服身心所达到的高超境界。看到这种情况,那些自称“佛菩萨”,自欺欺人的可怜虫们应感到无地自容。
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
为使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
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
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
第二偈,四句,说明了闻此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第一句“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是说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理智和远见。有清醒的头脑,就不会被人世间各种虚伪的、表面的、梦幻式的现象所迷惑。有理智就会冷静地观察思考,分清利弊,控制感情,不至于陷入利害亲仇爱恨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有远见就不至于迷恋今生今世眼前的短暂利益和区区小事,而不顾长远的、与生死有关的大事。
第二句“为使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是说学习佛法的人,要有不失时机地追求崇高人生价值的理想志趣。
所谓人身难得是因为转生人类在前世需要具备获得人身的足够的善德善行和对投生人类的强烈愿望。..............
大乘佛法与此不同,对自己要求品德和智慧的高度完善──成佛;对众生视为慈母,无私无我,牺牲自己,以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精神为众生服务,为众生的幸福作贡献。这是一种无比伟大的价值观念。在这种金光灿烂的太阳一样的价值观面前,其它一切价值观都变得渺小,暗淡无光。而那些为金钱、权利不要人心人皮的魔鬼价值观念,丑陋渺小得更不值一提。..........
第三句“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是说学法的人必须是一个一心一意向往得到众佛为之欢欣鼓舞的正确归宿的人。这归宿指的就是三乘佛法指引的超脱轮回的涅癚和全知全能的终极果位。佛是以度脱众生为乐的,他看到人们醒悟,选择到利人利己成佛的正确道路,就会无限喜悦。
第四句“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