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前半句“幸运的人们”就是指前三句中所说那些具备学修佛法条件的人。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在无边的茫茫黑夜中摸索着走路的人,逢到一盏明灯,当然是非常幸运的。“诚心倾听”是听法者应持的正确态度。听法的正确态度总地说来是三点,一是虔诚,二是认真,三是不带偏见。
<一>
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
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蠦乐境;
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
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
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
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
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
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
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
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
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
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
第一偈讲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讲如何修出世心法,第三偈讲萌发正出世心的思想征候。下面按经文的顺序分三个问题讲解。
第一个问题是讲出世心的重要性。
什么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在彻底认识轮回世界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危机感和厌世思想。这种危机感和厌世心理,能使人们摆脱各种恩怨和使人心烦意乱的世事的纠缠,产生出世寻求世外寂静安宁乐土的强烈愿望。...........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修出世心法。这一偈共分两层意思:
一是如何从今生今世的无谓的纠缠中脱身,修来世的人天乐道──下士道;
二是彻底认清轮回世界的本质,坚定出世思想,为走向世外清净涅槃乐土迈开第一步──中士道。
第二要观想自己生活在今世的时间不多,死亡必将来临的生死无常的道理。生死无常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观想:一、必死无疑;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外别无依靠。
一、必死无疑又要从三个方面想:
1. 无任何办法改变死亡的命运。
2. 寿命有减无增。任何一种生命都从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
3. 人活着的时间太短,没有修法的时间。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五十年。
二、死无定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想:
1.我们生活在瞻部洲的人,寿命长短不定,有的能活几十岁,有的活十几岁,有的只活几个月或者几天,谁也没有把握准能活到老。
2. 死因多而生因少。人的死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从内因看,人的生命长短是前世善恶二业的结果,后天是改变不了的。
3. 人的生命脆弱,无力抵挡死的威胁。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气,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热也能变成致死的因素,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三、临死时除了佛法别无依靠。
1. 临死时再亲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帮不了忙,只能眼望着你死去。
2. 钱财买不通死神,赎不了性命。
3. 权势再大也对死神无能为力。
那么怎样才算萌发了正出世心呢?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
这一偈说的是观想出世心要达到的标准。这里说的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这里所说的出世心必须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世俗观念要起到冲淡和遏止的作用;
二是这种出世心必须是强烈的,坚定不变的,不能是一时一事的冲动。
这里所说的“解脱”指的是了生死,彻底摆脱烦恼苦厄的解脱,而不是摆脱堕入三恶趣的厄运,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脱。没有渗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进器一样,能把世人送进超世的运行轨道。
<二>
出世之心若不与正发心相结合,
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
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
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心。
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
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
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
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
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
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
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
第一偈是说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其余二偈是说明如何发菩提心。
这段经文后两偈是教导如何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为普度众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阶段分愿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愿望,后者是行为举动──指以度众成佛为目的的六度实践行为。从性质上分为事心和理心两菩提心。“事心”指见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见道以上的利众行为,“理心”指见道以上的智慧正见。
菩提心的“菩提”是“通晓”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发心,是追求彻底觉悟和发挥觉悟的作用。那么觉悟需要通晓什么呢?要通过闻思修,通晓世间和超世间的事(俗谛)和理(真谛),更具体地说就是通晓苦、集、灭、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
“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一句,说明了应该怜悯和为什么要怜悯。要知道应该怜悯,就要首先知道为什么要怜悯。要懂得为什么怜悯,就要懂得“慈母众生”的意思。“慈母众生”的意思是说,这些受苦的众生不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
那么,如何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藏传佛教有两种心传妙法。一种是妙传因果七法,一种是彼此交换法。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报恩心、仁慈心、悲悯心、责任感、菩提心。观修此法时从知母做起,如前面讲的道理,认识到众生是慈母,从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报非人也”,从知恩生起报恩之心,在此基础上对众生建立真诚无私的爱心,从爱心生出深刻的悲悯同情心,从爱和同情心生起救母重任,义不容辞,自己勇挑重担的使命感、责任感(旧称 “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责任感就会寻找救度众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决心,立志成佛。──这就是妙传因果七法发心法。彼此交换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幸福给予众生,把众生的一切痛苦不幸交换过来自己承受的慈悲发心。在观想过程中就像慈母愿意替爱子承受病疼灾难似的心情,把众生的痛苦灾难想成气体,吸气时吸进自己的体内,叫自己受苦;把自己拥有的幸运、智慧、财气、心爱之物、健康之体想成气体,呼气时发射出去让众生受益。这种彼此交换苦乐的观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产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过观想别人的痛苦,产生和增强大悲心,生起菩提心。
通过以上两种观想修持法,在产生菩提愿心的基础上,按程序仪规发心受菩萨戒,修十善、六度,把愿心变成实践行为才算正式进入菩萨道。
<三>
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
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
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
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
要认识到世间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果而丝毫不差之理,
同时,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
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妄,
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义若在观念中彼此对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见的本义。
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
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
能悟出当体即空,执著无物,
对正见的思辩才算圆满。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
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
悟出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
就不会堕入执空有二边的深渊。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
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
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第一部分说明寻求智慧正见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缘起性空正见的义理,第三部分是勉励修持之语。
第一部分正文:“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
这一偈说明寻求智慧正见时出世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绝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得不到明见真理的智慧,虽然有了出世心和菩提心也无力解脱充满苦烦的生死轮回之束缚。要想求解脱就要寻求解脱之道。
要认识到世间和超世的一切事物,出于因缘而丝毫不差之理,同时,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这一偈是说:要认识到无论是世间的或者超世的一切(佛道、智慧神通、佛菩萨等等)都是因缘规律形成的现象,而且这种因缘规律丝毫不差,无一例外。
“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妄,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二义若在观念中彼此对立,尚未悟出佛陀正见的本义”。
这一偈是说:如果把因缘现象的实存不妄和诸因缘之物独立自性的空不可得,看做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或者两种性质,见物不见空,见空不见物──这个人还没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见。
这里讲的性空的“性”是指一种不靠因缘,能独立存在,不依因缘条件而转变的、永恒不变的自性。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种非缘合的永恒不变的绝对自性。
“以现象实有消除执实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虚无偏见,悟出缘起与性空互为因果,就不会堕入执空有二边的深渊”。
这一偈所说的消除“二边”之法是号称雪域“说空第一”的宗喀巴大师独到的见解。过去所有的中观经论中都说:“以现象实有消除虚无偏见,以自性空无消除执实偏见。”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这一偈是结束语,其中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强调对前面所讲的佛道三根本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第二个问题是强调修持。
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总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超世间道的一切善法,是显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显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脱离不了世俗佛法的范畴;离开这三根本的一…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