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P11

  ..續本文上一頁” 。前半句“幸運的人們”就是指前叁句中所說那些具備學修佛法條件的人。佛法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在無邊的茫茫黑夜中摸索著走路的人,逢到一盞明燈,當然是非常幸運的。“誠心傾聽”是聽法者應持的正確態度。聽法的正確態度總地說來是叁點,一是虔誠,二是認真,叁是不帶偏見。

  <一>

  若無正確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間幸福,

  就無法進入根除煩惱的涅蠦樂境;

  迷戀塵世的意識是鎖鏈,

  求解脫要發徹底的出世心願。

  常想人身良機難得而生存時間不多,

  就會從今生今世的糾纏中迷途知返;

  深思業報不爽、輪回苦多,

  對來世幸福的追求也會斷然絕望。

  如此深思熟慮,並念念不忘,

  就對塵世的富貴安樂不抱幻想;

  時時刻刻除解脫不生別的念頭

  這時才可以看做萌發了正出世心。

  第一偈講出世心法的重要性,第二偈講如何修出世心法,第叁偈講萌發正出世心的思想征候。下面按經文的順序分叁個問題講解。

  第一個問題是講出世心的重要性。

  什麼是出世心呢?出世心就是在徹底認識輪回世界本質的基礎上産生的危機感和厭世思想。這種危機感和厭世心理,能使人們擺脫各種恩怨和使人心煩意亂的世事的糾纏,産生出世尋求世外寂靜安甯樂土的強烈願望。...........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修出世心法。這一偈共分兩層意思:

  一是如何從今生今世的無謂的糾纏中脫身,修來世的人天樂道──下士道;

  二是徹底認清輪回世界的本質,堅定出世思想,爲走向世外清淨涅槃樂土邁開第一步──中士道。

  第二要觀想自己生活在今世的時間不多,死亡必將來臨的生死無常的道理。生死無常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觀想:一、必死無疑;二、死無定期;叁、死時除佛法外別無依靠。

  一、必死無疑又要從叁個方面想:

  1. 無任何辦法改變死亡的命運。

  2. 壽命有減無增。任何一種生命都從出生之日起,就一步步向死神走去。

  3. 人活著的時間太短,沒有修法的時間。人生百年,睡眠就占去五十年。

  二、死無定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想:

  1.我們生活在瞻部洲的人,壽命長短不定,有的能活幾十歲,有的活十幾歲,有的只活幾個月或者幾天,誰也沒有把握准能活到老。

  2. 死因多而生因少。人的死因有內因和外因兩種。從內因看,人的生命長短是前世善惡二業的結果,後天是改變不了的。

  3. 人的生命脆弱,無力抵擋死的威脅。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只是一口氣,一些小小的精神因素、疾病、寒熱也能變成致死的因素,這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

  叁、臨死時除了佛法別無依靠。

  1. 臨死時再親的親人、再好的朋友也幫不了忙,只能眼望著你死去。

  2. 錢財買不通死神,贖不了性命。

  3. 權勢再大也對死神無能爲力。

  那麼怎樣才算萌發了正出世心呢?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深思熟慮,並念念不忘,就對塵世的富貴安樂不抱幻想;時時刻刻除解脫不生別的念頭,這時才可以看做萌發了正出世心。”

  這一偈說的是觀想出世心要達到的標准。這裏說的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這裏所說的出世心必須是發自內心深處,對世俗觀念要起到沖淡和遏止的作用;

  二是這種出世心必須是強烈的,堅定不變的,不能是一時一事的沖動。

  這裏所說的“解脫”指的是了生死,徹底擺脫煩惱苦厄的解脫,而不是擺脫墮入叁惡趣的厄運,上升人天之道的局部性解脫。沒有滲透正出世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間善果,無法超脫叁界輪回的軌道。出世心就像火箭推進器一樣,能把世人送進超世的運行軌道。

  <二>

  出世之心若不與正發心相結合,

  就不會變成獲得無上菩提,

  實現圓滿幸福的有力基因,

  因此智者要發菩提寶心。

  四條滾滾激流沖擊不息,

  無法改變的業力周身捆縛,

  身陷我執的堅固鐵籠,

  漆黑的無明夜色籠罩著天空。

  在無邊的輪回流轉中一生接一生,

  連續不斷地遭受著叁苦的殘酷折磨。

  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衆生,

  要發成佛度衆的菩提寶心。

  第一偈是說菩提心的重要意義,其余二偈是說明如何發菩提心。  

  這段經文後兩偈是教導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悲心引起的爲普度衆生立志成佛之心。生起的階段分願心和行心,前者是思想願望,後者是行爲舉動──指以度衆成佛爲目的的六度實踐行爲。從性質上分爲事心和理心兩菩提心。“事心”指見道以下的菩提心行和見道以上的利衆行爲,“理心”指見道以上的智慧正見。  

  菩提心的“菩提”是“通曉”的意思,菩提心或菩提發心,是追求徹底覺悟和發揮覺悟的作用。那麼覺悟需要通曉什麼呢?要通過聞思修,通曉世間和超世間的事(俗谛)和理(真谛),更具體地說就是通曉苦、集、滅、道所包括的一切事相和真理。

  “憐憫淪落此境的慈母衆生”一句,說明了應該憐憫和爲什麼要憐憫。要知道應該憐憫,就要首先知道爲什麼要憐憫。要懂得爲什麼憐憫,就要懂得“慈母衆生”的意思。“慈母衆生”的意思是說,這些受苦的衆生不是和自己毫無關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

  那麼,如何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藏傳佛教有兩種心傳妙法。一種是妙傳因果七法,一種是彼此交換法。因果七法是:知母、知恩、報恩心、仁慈心、悲憫心、責任感、菩提心。觀修此法時從知母做起,如前面講的道理,認識到衆生是慈母,從慈母想到慈母的恩情,“知恩不報非人也”,從知恩生起報恩之心,在此基礎上對衆生建立真誠無私的愛心,從愛心生出深刻的悲憫同情心,從愛和同情心生起救母重任,義不容辭,自己勇挑重擔的使命感、責任感(舊稱 “增上心”),有大悲心和責任感就會尋找救度衆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就下定決心,立志成佛。──這就是妙傳因果七法發心法。彼此交換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幸福給予衆生,把衆生的一切痛苦不幸交換過來自己承受的慈悲發心。在觀想過程中就像慈母願意替愛子承受病疼災難似的心情,把衆生的痛苦災難想成氣體,吸氣時吸進自己的體內,叫自己受苦;把自己擁有的幸運、智慧、財氣、心愛之物、健康之體想成氣體,呼氣時發射出去讓衆生受益。這種彼此交換苦樂的觀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産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過觀想別人的痛苦,産生和增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

  通過以上兩種觀想修持法,在産生菩提願心的基礎上,按程序儀規發心受菩薩戒,修十善、六度,把願心變成實踐行爲才算正式進入菩薩道。

  <叁>

  若無明見真理的智慧,

  雖具備出世心與菩提心,

  也斬不斷生死輪回的禍根,

  因此要千方百計悟出緣起正見。

  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果而絲毫不差之理,

  同時,觀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

  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

  衆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妄,

  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

  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

  尚未悟出佛陀正見的本義。

  什麼時候有此無彼的對立消失

  當看到緣合之物實有的同時

  能悟出當體即空,執著無物,

  對正見的思辯才算圓滿。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

  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

  悟出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

  就不會墮入執空有二邊的深淵。

  對佛道叁根本重要義理

  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

  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

  爲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

  第一部分說明尋求智慧正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闡述緣起性空正見的義理,第叁部分是勉勵修持之語。

  第一部分正文:“若無明見真理的智慧,雖具備出世心與菩提心,也斬不斷生死輪回的禍根,因此要千方百計悟出緣起正見。”

  這一偈說明尋求智慧正見時出世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絕不可缺少,但是如果得不到明見真理的智慧,雖然有了出世心和菩提心也無力解脫充滿苦煩的生死輪回之束縛。要想求解脫就要尋求解脫之道。

  要認識到世間和超世的一切事物,出于因緣而絲毫不差之理,同時,觀念中的執著之物一個個消失,便步入了諸佛欣慰的軌道。

  這一偈是說:要認識到無論是世間的或者超世的一切(佛道、智慧神通、佛菩薩等等)都是因緣規律形成的現象,而且這種因緣規律絲毫不差,無一例外。

  “衆緣結合的現象實存不妄,非緣合的獨立自性空不可得──二義若在觀念中彼此對立,尚未悟出佛陀正見的本義”。

  這一偈是說:如果把因緣現象的實存不妄和諸因緣之物獨立自性的空不可得,看做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或者兩種性質,見物不見空,見空不見物──這個人還沒有悟出佛陀的性空正見。

  這裏講的性空的“性”是指一種不靠因緣,能獨立存在,不依因緣條件而轉變的、永恒不變的自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非緣合的永恒不變的絕對自性。

  “以現象實有消除執實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虛無偏見,悟出緣起與性空互爲因果,就不會墮入執空有二邊的深淵”。

  這一偈所說的消除“二邊”之法是號稱雪域“說空第一”的宗喀巴大師獨到的見解。過去所有的中觀經論中都說:“以現象實有消除虛無偏見,以自性空無消除執實偏見。”

  “對佛道叁根本重要義理,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並隱居靜處,激發精進之力,爲實現終極目的進行修持刻不容緩”。

  這一偈是結束語,其中講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強調對前面所講的佛道叁根本要正確認識、全面領會。第二個問題是強調修持。

  佛道叁根本是叁乘佛法的總旨,是叁士菩提道修法的重點和核心。雖然只有叁法,卻包括了世間和超世間道的一切善法,是顯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礎。離開這叁根本的一切顯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脫離不了世俗佛法的範疇;離開這叁根本的一…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