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讲解 第一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相,只有离开一切凡相的时候,才能证得最高的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就是虚空界,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或者空性。

  当我们达到空性的时候,内心中日光和月光就会融为一体变成一个*轮,在我们月轮(天目)或天轮、或日轮、或心轮上时时在转动。它转动的时候,自己的凡身肉体会感觉到一种暖暖的说不出来的感觉,即是法喜充满,时时沉浸在这种感觉当中不愿意走出来。但修行不能执著于这种感觉,刚开始修行都会有这种感觉,等修到一半的时候,要抛下这种感觉,法执法相全抛下,人我相也要抛下。

  《药师经》包括修行的法门、供养的仪规等等。它和《金刚经》的讲法又不一样。 “药师”表的是个人,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表的是佛所现证的清净世界或者一真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现证法界的德性。“琉璃光”也是青天,是本体。

  日月运行于青天。我在讲《道德经》时讲过: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很多时候佛经里的话和老子的话都是能契合在一起的,真正通达的人会明白释迦和老子是同体异化身,都是大日如来佛的化身。他俩都修成圆满的报身走了,一个是写完书走人,一个是讲完法走人。大家真正用心从自性中去找根本,就会明白这些事情。如果光从外相上去找或听别人说,那你就永远站在门外,因为屋里的东西你没有看见,没有亲身体验过。

  “如来”,梵文是“喝啰多也”,即咒语里的“怛多揭多也”。金刚经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如义,名为如来”。

  “如来”有三种意义:一是如来,二是如解,三是如说。

  第一,如来。“如”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的叫“如”,无二无分别,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到最后功德圆满,以最高的智慧体证了究竟真理的时候,此真理就是如。证真如妙性,属于如。

  在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中的来去生灭行住坐卧等相,都是以来义摄之。所以如来者,来即非来,非来而来,没来也没去,又来了又去了。不于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也不离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真如平等不二的本性寓于一切中。

  第二,如解。佛以无上智慧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理解都能通达无碍,毫不颠倒,把如法的实相解释的明明了了,是名如解。

  第三,如说。佛陀不但能解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问题,而且解悟的都如理如法,恰到好处,你从六面去看这个问题、听这个话的时候都是非常正确的,挑不出一点毛病,因为是圆满无碍的,这个叫如说。

  如来、如解、如说,是佛所有的功德,但是我们翻译经文的时候不可能把三个意思同时翻译出来,除非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碰上了这样的因缘。

  本愿功德。是药师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而成果德庄严。修行没有大的愿力,将来也就证不到清净的果,因为没有愿力就没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愿意修行,才愿意去精进。所以说每一个在因地修行的菩萨们都要发愿力!这个愿力心一发的时候,种子就开始发芽。愿有通愿、有别愿。

  通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皈依的时候有个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愿。

  别愿,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愿力,比如观音有十二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自己的十二个愿,这都是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对我们人生有多么大的影响,大家修过之后会对药师佛生起无比的信心。

  药师佛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缺什么就给你什么!药师佛的愿力非常朴实,非常实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实在,但那是在我们往生之后,他的种种愿力才开始!在我们还没有往生以前,只想好好的活着,赚多一点的钱,娶个漂亮的太太,那你就好好听听药师法门。想长的漂亮,身体苗条,找个好男朋友,那你也要好好听听这部《药师经》。女人身想做男人,更要听听这部无上的大法,如何能满自己的意愿。

   “功德”,“功”是功力,比如说我们修行布施、持戒、忍辱、坐禅,我们都要花一番功夫,功夫就代表功。“德”就是即将得到的果,修行而得到的成绩,像干活就会得到报酬一样的,你修了这个法会得到这个法的果子,所以简称为功德。

  功德在某些程度上翻译也不一样,六祖翻译的功德和我在讲《金刚经》的功德和这部《药师经》翻译的功德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依照自己的本愿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成为本愿功德。

   “经”梵文是“修多罗”, “经”在某些时候视为线,因为古时候的书是用线穿连起来的,不管以前用树叶还是贝壳或者竹片,把字刻在上面,用线穿连起来,这个“经”也有个贯穿意,把释迦佛的话全贯穿起来。

  佛所说的话叫经或者叫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性,可以让我们永久的学习,永久的依循它去学习去修行,法也是表示恒常法则,恒常法则的意思就为经,它是贯穿意。三藏十二部里说经律论,经就是佛说的话叫经。佛的弟子或高僧大德写出来的不能叫经,叫论。有人说六祖的为什么叫经?六祖是弥陀再来,他的话也要叫经。别人的东西那怕达摩、龙树写的全都叫论,不能叫经,要不叫输、钞。

  佛与菩萨的级别不一样,观音也是佛叫正法明如来,但她是过去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她只能以菩萨身份示现给我们,她不能以佛的身份示现给我们。文殊也是佛,是大日佛王,可在娑婆世界只能配合释迦佛来宣扬佛法,所以她们的都叫论。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易经》《诗经》叫经?因为《易经》是指导如何修行与如何做人的,是贯穿天地的,所以说这个经也叫日月之经。可能有了人类就有了这个经,也是贯穿于人类的,所以说《易经》也为经。

  《诗经》也是贯穿于天和地,包括佛菩萨、天人和人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佛经更是贯穿于天地。佛经、诗经、易经都称为经,都能贯穿于天地人心。

  很多人看不明白就不懂了,所以要多听多闻。阿难是多闻,但他没有去消化,佛涅磐后把他逼得没有办法了,把他听来的东西消化掉了,成为罗汉,由他主法起经。

  经有五种意:第一种:涌泉义。意味无穷,就像泉水从地下不断的冒出来,持久不断的清凉感觉,心悦快乐。你感觉到看了一遍又觉得以前理解的东西不对,不是不对,是理解的面窄呀。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的思维就打开了,这个叫着意味无穷,举一反三。

  第二种:出生义。能生妙善,妙善就是我们的自性能建立万法,妙用无穷。

  第三种:绳墨义。就是判定邪正,通过看佛经之后,你理解了宇宙的道理,明白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叫外道什么叫内道,或者说什么叫中道。

  第四种:显示义。能阐释正确的理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正知正见。

  第五种:结鬘义。贯穿诸法。

  所有经都具备这五种意义,外道的经就没有。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是本经的别名,是所深表的理行佛法。 “如来”是一切佛的通称,“药师琉璃光”是本经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别名中药师佛表示的是大慈悲,琉璃光显的是佛的大智慧。经题有因果悲智。

  以上就是这部经字幕的解释。

  下面就开始讲正文,大家以后要想求得世间法上的顺利,药师佛的名号、咒语、经文,要多看、多读,这样的话就会得到大的利益。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是我闻:』“如是“是指执此法者如是说,是我阿难如实听释迦佛这么说的,这个我是大我,是无我的我,不是小我的我,听闻就是阿难听释迦佛这么说的,释迦佛的话是可信的。

  这个因缘是因为阿难,佛当初要涅槃的时候,阿难从另一个地方赶了回来,看见佛在那儿躺着,他就没有了思维,头脑一片空白,只有悲伤。释迦佛说,你真的修到那种地步的时候是不应该哭的,阿难因为才到初地,很多东西还没有断完,所以他就忍不住哭,别人跟他说什么话呀,他也不知道,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天人还有他的很多师兄弟这个时候就告诉他:你不能在哭了呀,很多问题还没有明了,你得去请问,世尊还没有教给我们。

  阿难就说世尊都要走了,根本就不知道问什么,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弟还有天人天龙把要问的问题告诉他了。阿难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是啊!我怎么在这里哭呀!应该趁师父没走的时候,把该问的问题问好,这样才能对得起众生,也能对得起世尊。于是他就向佛请问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将来佛不在世的时候,我们以后集结经典的时候,每一部经之前应该用什么语言开头哪?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那佛走了,我们以什么为师哪 ?

  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能以佛而住,那佛走了之后,我们应该以谁而住哪?

  第四个问题,那些恶性比丘,佛在世的时候都由佛亲自调伏他们,如果佛走了之后,这些恶性比丘由谁来调伏哪?

  于是阿难就蹒跚(pán shān)跪爬到世尊的面前,扑在世尊的脚上,虽然世尊躺在那里,但他的脚还是露出来的,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阿难匍匐(pú fú)着跪着爬到世尊面前,双手抱着佛足,大哭,佛呀……您不能离开我们,我们还需要您的带领。但佛这个时候告诉他:阿难,不能哭啊,因为你也不是凡夫了。释迦佛的话非常慈悲非常轻缓,这样开导阿难,阿难擦干了眼泪。

  咱们怀念阿难请法的这个过程,也重新去找一找,看看在座的哪位是当初的罗汉或者是比丘尼,在释迦佛临终的时候你们在位了。如果谁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生气慈悲的心,生起一种震撼的心,那你就跟我说的这个过程就能契合上,跟释迦佛的经文契合上。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内心当中非常不好受。

  阿难长跪合掌,向佛请问:世尊哪!我们最…

《药师经讲解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