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悲的师父呀!您就要涅槃啦 !我们还有许多很重要的事情都没有明了,佛就慈祥的看着他或用手抚摸阿难的头,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阿难就说:我们有四个问题很迷惑,请佛慈悲解答啊。如果大家的眼目突然之间看到了那个过程,那一幅最真切最难忘的画面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什么样子的。
阿难就问第一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于会,将来我们要集结经典,每一部经典前面用什么话开头哪?释迦佛就告诉他,在将来集结经藏的时候,要在前面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有这四个字就和外道的经典不一样了。
外道不是说“有”就是说“空”,要不就说“无”,总是两边倒,所以你就在前面加上“如是我闻“,就证明这经典不是你阿难自编的,是听释迦佛所说来的,这样就真实不虚了。阿难叩头拜谢,是呀,世尊说的非常好,将来我就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经的开头。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以佛为师,那您老人家涅槃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呀?释迦佛想了想就说我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要“以戒为师”,梵文是“般若提母叉”。如果谁能持戒就和我住世时是一样的。以戒为师的戒,是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恶防非,止住一切恶,修一切善。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的十善业道才会清静,佛道才会圆满。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都是以戒为师。
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是以佛为住,如果佛涅槃后,我们所有的比丘以谁而住呀?佛微笑着回答他: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要以四念住为住。四念住或者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或者心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法念处),你们都要以四念处为住。
1、观身不净,观看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是不真实的,九窍当中流出的都是不净的东西,把皮一扒里面就是血肉、粪便,腥臭难闻。穿上衣服相貌堂堂,其实不然。不管你吃的有多好,喝的有多好,进了肚子都是一个味道。通过这种观,让我们不执著身体,天台宗有白骨观,就是根据四念处里面的观身不净,而开设的法门。
2、观受是苦,受有享受、领受、接受、感受。不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苦的根源。人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开心之后就是失落,没有恒久的开心快乐。哪怕你现在很快乐,到了卡拉ok唱歌的时候非常快乐,烦恼没有了,从歌厅一出来又烦恼了,因为要回家了,回家要面对老公或老婆,你的痛苦又出来了。各种情绪粘附在一起,苦不堪言。人生面对很多的无奈,生死的忧虑,时时在困扰着自己。
3、观心无常,妄念刹那生灭变化,是无常的,不真实的。
4、观法无我,所有的法都要做到无我,把小我去掉,换成大我,这叫观法无我。
第四个问题:世尊在世的时候,那些恶性比丘都是由您亲自调伏,那您走后这些恶性比丘由谁来调伏哪?世尊告诉阿难:将来你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恶性比丘,就默而摒(bìnɡ)之,就是不睬不理,他说什么都不要去给他对峙(zhì),好的也好,坏的也好,不理睬他,这样的话就把他控制在一个没人理睬的小圈子里,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就不受人欢迎了。
在世间法上也是这样的,如果你理睬一个恶人的话,这个恶人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睬他,这个人就没有市场,想做坏事都困难,想说一句话都没有人接他的话,没人捧他的场。
这就是阿难在佛临终的时候,请问的四个问题,也是我们以后要依照这四个问题修行。所以每一部经前都有这四个字“如是我闻“。阿难如实听佛这么说的,我也如实这么翻译的,如实的真理是由释迦佛说出来的,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就这样在每一部经的开头。
第一期结经的时候可能是释迦佛走后三个月,由迦叶尊者召集五百罗汉到了一个洞里结集经典,阿难那个二十年都没有修成正果。什么叫没有修成正果?他还是在初果上混呀。
迦叶尊者召集众罗汉结集经典的时候,阿难也来报名,迦叶就考他问题,说你能答出来就叫你参加。问题是阿难没有答好,众罗汉笑话他,说他在世尊身边听闻最多还没有证到,把阿难羞得满脸通红,就跑到自己的禅房闭关七天,努力的修行。七天之后,又来找饮光尊者,这个饮光尊者就是摩诃迦叶,因为在很多经里都有他。释迦佛最老的徒弟和最小的徒弟就是饮光尊者和阿难。阿难这一着急七天闭关证得了四果罗汉。
问题是没有谁相信他能七天证得四果阿罗汉果,就说你能从钥匙孔进得来就让你参加,进不来你接着回家去练去。阿难这个时候胸有成竹,幻化从钥匙孔里钻了进来。
迦叶一看可以,说不逼你,你还不好好修,这一逼你,你还得道了啊!如果没有迦叶这样一逼他,我们今天连听闻佛法的机缘都没有啦。阿难听闻最多,记忆力最好,其他的罗汉都没有他这么好的记忆力,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三藏十二部,尤其看到释迦佛最原本的经典,多亏了阿难,所以“如是我闻”是阿难的功劳。
大家今后上香读经也要给阿难念叨念叨,没有阿难我们今天不能坐在一起来讨论经典,更不可能讲解经典,所以阿难出力是最大的。
他在结集经典初登释迦佛法座的时候有个故事:他往法座上一坐,霎那之间种种的瑞相一起显前了,当时把在场的五百罗汉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当时在场的那些罗汉都已经证得了四果,一看这瑞相显前了,心中就惶恐起来了,疑心就出来了。疑心有三种,也就是五百罗汉中形成了三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大家以为阿难不是阿难了,是不是我们的大导师又回来了,回来附阿难的体了,所以阿难才有这种种的奇妙的现象出现,这是第一种。因为那时候阿难的相貌不一样了,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起显前,所以大家感觉不是阿难,可能是世尊回来了。如果按我的话来说,释迦佛附阿难的体了,所以阿难才有那么大的本事,这是罗汉的第一种怀疑。
第二种怀疑,是否是他方国土的佛来了,阿难刚证得罗汉的果位就有瑞相显前,不可能呀,连饮光尊者这么苦修的人,这么大的本领的人,能拈花一笑的人,能明白释迦佛心法的人,也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大家怀疑是否是其他国家的佛来了,到我们娑婆世界来讲法了。
第三种怀疑,大家以为阿难被一说一急,是真的修成了清净的佛果了。
从这里我们就懂得了,连四果罗汉的人看到这种现象都会胡思乱猜,在拍拍我们的胸脯,我们个个都是凡夫,连初果之前的暖位都没有到,是不更是狐疑哪?那更要说外道话了。
不管罗汉有什么想法,阿难这时候端正的坐在法座上张口就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一出口,大家的怀疑心顿时消融了,是阿难!不是佛,也不是他方的佛。
大家都记得“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释迦佛交待下来的,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释迦佛所说的,大家的怀疑心一下子就没有了。
今天大家能坐在这里学习佛法听《药师法》,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的善根啊。由这里来看我们学习佛法真是不容易呀!简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时时想起阿难,想起饮光尊者。没有饮光尊者,阿难也不会开悟。他不开悟就不会结集出这么多经,那么今天我们就不会有缘分坐在一个网里头聊天听经文。
修到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变迷途。疑心起,智慧灭,方向迷离。不管是佛也好,还是得了正果也好,你都要虔诚自信,发最真诚的愿走自己最真诚的路。外道就因为疑心太重,凡夫的疑心太重,所以对佛法对真理生不起信心。
很多人一听佛字,头就痛,是因为他在无始劫都没有种下善根,所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哪怕庙就在他家傍边,他也从来没有进去过,这样的人非常多。这种人按佛经里讲是善根不够。他有一种傲慢心、自慢心,就不会听闻到佛法,哪怕佛法就在他身边,他都不会相信。很多人又生在边地下贱的地方,更是听闻不了了。
《楞严经》是让我们开悟的,《法华经》是让我们成佛的,《药师经》是让我们走好人道,把世间的事情做好。
“如是”是如实的真理,是指导修行的,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叫 “如是”。如是之法是可以修的。我不是四大和合的小我,字面表的是阿难听来的。如果按心性上讲,是无我的状态下听来的,是大我听来的,大我本来就是如实如是的。
这个:“如是我闻”有六种成就,也就是六种意义:
第一种是:信成就,相信这个法是真实不虚的,是可以依据法义来修行的。
第二种是:闻成就,是我这么听来的,释迦佛讲的是真实不虚的法。
第三种是:处成就,讲法的地方。
第四种是:时成就,是讲法的时间。
第五种是:主成就,是讲法的人。
第六种是:众成就,还有人来听。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佛经里表时间的时候都是“一时”,因为听法的不仅仅是人,还有隐态的不同空间的生灵,所以用“一时”。
为了教化众生,薄伽梵世尊带领弟子,旅行各个国家,这个薄伽梵主要是指释迦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叫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很重要的一个名称。薄伽梵是“如是我闻”六种成就中的主成就。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处成就。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是众成就。有人说法,还得有人听,就在当时因缘和合的时候,还有一个信成就,相信释迦佛所说的法,于是来听闻了,这是信成就。
广严城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释迦佛到了广严城乐音树下,这个是处成就。
时成就、闻成就、信成就、主成就,在第一段里就已经讲圆满了。大比丘都是跟释迦佛最少十年往上的受过大戒的,比如八十岁出家都不能称为大比丘,二十岁受具足戒,今年才四十岁就可称为大比丘。这不论你的年龄,是论…
《药师经讲解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