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悲的師父呀!您就要涅槃啦 !我們還有許多很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明了,佛就慈祥的看著他或用手撫摸阿難的頭,有什麼問題你就說吧。
阿難就說:我們有四個問題很迷惑,請佛慈悲解答啊。如果大家的眼目突然之間看到了那個過程,那一幅最真切最難忘的畫面的時候,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什麼樣子的。
阿難就問第一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于會,將來我們要集結經典,每一部經典前面用什麼話開頭哪?釋迦佛就告訴他,在將來集結經藏的時候,要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有這四個字就和外道的經典不一樣了。
外道不是說“有”就是說“空”,要不就說“無”,總是兩邊倒,所以你就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就證明這經典不是你阿難自編的,是聽釋迦佛所說來的,這樣就真實不虛了。阿難叩頭拜謝,是呀,世尊說的非常好,將來我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爲經的開頭。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佛爲師,那您老人家涅槃後,我們又以誰爲師呀?釋迦佛想了想就說我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戒爲師”,梵文是“般若提母叉”。如果誰能持戒就和我住世時是一樣的。以戒爲師的戒,是告訴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止惡防非,止住一切惡,修一切善。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們的十善業道才會清靜,佛道才會圓滿。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都是以戒爲師。
第叁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是以佛爲住,如果佛涅槃後,我們所有的比丘以誰而住呀?佛微笑著回答他: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四念住爲住。四念住或者叫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或者心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你們都要以四念處爲住。
1、觀身不淨,觀看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是不真實的,九竅當中流出的都是不淨的東西,把皮一扒裏面就是血肉、糞便,腥臭難聞。穿上衣服相貌堂堂,其實不然。不管你吃的有多好,喝的有多好,進了肚子都是一個味道。通過這種觀,讓我們不執著身體,天臺宗有白骨觀,就是根據四念處裏面的觀身不淨,而開設的法門。
2、觀受是苦,受有享受、領受、接受、感受。不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苦的根源。人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開心之後就是失落,沒有恒久的開心快樂。哪怕你現在很快樂,到了卡拉ok唱歌的時候非常快樂,煩惱沒有了,從歌廳一出來又煩惱了,因爲要回家了,回家要面對老公或老婆,你的痛苦又出來了。各種情緒粘附在一起,苦不堪言。人生面對很多的無奈,生死的憂慮,時時在困擾著自己。
3、觀心無常,妄念刹那生滅變化,是無常的,不真實的。
4、觀法無我,所有的法都要做到無我,把小我去掉,換成大我,這叫觀法無我。
第四個問題:世尊在世的時候,那些惡性比丘都是由您親自調伏,那您走後這些惡性比丘由誰來調伏哪?世尊告訴阿難:將來你們如果遇到這樣的惡性比丘,就默而摒(bìnɡ)之,就是不睬不理,他說什麼都不要去給他對峙(zhì),好的也好,壞的也好,不理睬他,這樣的話就把他控製在一個沒人理睬的小圈子裏,久而久之,他的行爲也就不受人歡迎了。
在世間法上也是這樣的,如果你理睬一個惡人的話,這個惡人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睬他,這個人就沒有市場,想做壞事都困難,想說一句話都沒有人接他的話,沒人捧他的場。
這就是阿難在佛臨終的時候,請問的四個問題,也是我們以後要依照這四個問題修行。所以每一部經前都有這四個字“如是我聞“。阿難如實聽佛這麼說的,我也如實這麼翻譯的,如實的真理是由釋迦佛說出來的,所以這個”如是我聞“就這樣在每一部經的開頭。
第一期結經的時候可能是釋迦佛走後叁個月,由迦葉尊者召集五百羅漢到了一個洞裏結集經典,阿難那個二十年都沒有修成正果。什麼叫沒有修成正果?他還是在初果上混呀。
迦葉尊者召集衆羅漢結集經典的時候,阿難也來報名,迦葉就考他問題,說你能答出來就叫你參加。問題是阿難沒有答好,衆羅漢笑話他,說他在世尊身邊聽聞最多還沒有證到,把阿難羞得滿臉通紅,就跑到自己的禅房閉關七天,努力的修行。七天之後,又來找飲光尊者,這個飲光尊者就是摩诃迦葉,因爲在很多經裏都有他。釋迦佛最老的徒弟和最小的徒弟就是飲光尊者和阿難。阿難這一著急七天閉關證得了四果羅漢。
問題是沒有誰相信他能七天證得四果阿羅漢果,就說你能從鑰匙孔進得來就讓你參加,進不來你接著回家去練去。阿難這個時候胸有成竹,幻化從鑰匙孔裏鑽了進來。
迦葉一看可以,說不逼你,你還不好好修,這一逼你,你還得道了啊!如果沒有迦葉這樣一逼他,我們今天連聽聞佛法的機緣都沒有啦。阿難聽聞最多,記憶力最好,其他的羅漢都沒有他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叁藏十二部,尤其看到釋迦佛最原本的經典,多虧了阿難,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的功勞。
大家今後上香讀經也要給阿難念叨念叨,沒有阿難我們今天不能坐在一起來討論經典,更不可能講解經典,所以阿難出力是最大的。
他在結集經典初登釋迦佛法座的時候有個故事:他往法座上一坐,霎那之間種種的瑞相一起顯前了,當時把在場的五百羅漢驚得目瞪口呆,因爲當時在場的那些羅漢都已經證得了四果,一看這瑞相顯前了,心中就惶恐起來了,疑心就出來了。疑心有叁種,也就是五百羅漢中形成了叁種心態。
第一種心態,大家以爲阿難不是阿難了,是不是我們的大導師又回來了,回來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這種種的奇妙的現象出現,這是第一種。因爲那時候阿難的相貌不一樣了,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起顯前,所以大家感覺不是阿難,可能是世尊回來了。如果按我的話來說,釋迦佛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那麼大的本事,這是羅漢的第一種懷疑。
第二種懷疑,是否是他方國土的佛來了,阿難剛證得羅漢的果位就有瑞相顯前,不可能呀,連飲光尊者這麼苦修的人,這麼大的本領的人,能拈花一笑的人,能明白釋迦佛心法的人,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大家懷疑是否是其他國家的佛來了,到我們娑婆世界來講法了。
第叁種懷疑,大家以爲阿難被一說一急,是真的修成了清淨的佛果了。
從這裏我們就懂得了,連四果羅漢的人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胡思亂猜,在拍拍我們的胸脯,我們個個都是凡夫,連初果之前的暖位都沒有到,是不更是狐疑哪?那更要說外道話了。
不管羅漢有什麼想法,阿難這時候端正的坐在法座上張口就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出口,大家的懷疑心頓時消融了,是阿難!不是佛,也不是他方的佛。
大家都記得“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釋迦佛交待下來的,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釋迦佛所說的,大家的懷疑心一下子就沒有了。
今天大家能坐在這裏學習佛法聽《藥師法》,這不是在一佛二佛叁四五佛那裏種的善根啊。由這裏來看我們學習佛法真是不容易呀!簡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們要時時想起阿難,想起飲光尊者。沒有飲光尊者,阿難也不會開悟。他不開悟就不會結集出這麼多經,那麼今天我們就不會有緣分坐在一個網裏頭聊天聽經文。
修到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變迷途。疑心起,智慧滅,方向迷離。不管是佛也好,還是得了正果也好,你都要虔誠自信,發最真誠的願走自己最真誠的路。外道就因爲疑心太重,凡夫的疑心太重,所以對佛法對真理生不起信心。
很多人一聽佛字,頭就痛,是因爲他在無始劫都沒有種下善根,所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哪怕廟就在他家傍邊,他也從來沒有進去過,這樣的人非常多。這種人按佛經裏講是善根不夠。他有一種傲慢心、自慢心,就不會聽聞到佛法,哪怕佛法就在他身邊,他都不會相信。很多人又生在邊地下賤的地方,更是聽聞不了了。
《楞嚴經》是讓我們開悟的,《法華經》是讓我們成佛的,《藥師經》是讓我們走好人道,把世間的事情做好。
“如是”是如實的真理,是指導修行的,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叫 “如是”。如是之法是可以修的。我不是四大和合的小我,字面表的是阿難聽來的。如果按心性上講,是無我的狀態下聽來的,是大我聽來的,大我本來就是如實如是的。
這個:“如是我聞”有六種成就,也就是六種意義:
第一種是:信成就,相信這個法是真實不虛的,是可以依據法義來修行的。
第二種是:聞成就,是我這麼聽來的,釋迦佛講的是真實不虛的法。
第叁種是:處成就,講法的地方。
第四種是:時成就,是講法的時間。
第五種是:主成就,是講法的人。
第六種是:衆成就,還有人來聽。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佛經裏表時間的時候都是“一時”,因爲聽法的不僅僅是人,還有隱態的不同空間的生靈,所以用“一時”。
爲了教化衆生,薄伽梵世尊帶領弟子,旅行各個國家,這個薄伽梵主要是指釋迦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叫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很重要的一個名稱。薄伽梵是“如是我聞”六種成就中的主成就。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這是處成就。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這個是衆成就。有人說法,還得有人聽,就在當時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有一個信成就,相信釋迦佛所說的法,于是來聽聞了,這是信成就。
廣嚴城是一個相當大的國家,釋迦佛到了廣嚴城樂音樹下,這個是處成就。
時成就、聞成就、信成就、主成就,在第一段裏就已經講圓滿了。大比丘都是跟釋迦佛最少十年往上的受過大戒的,比如八十歲出家都不能稱爲大比丘,二十歲受具足戒,今年才四十歲就可稱爲大比丘。這不論你的年齡,是論…
《藥師經講解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