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P4

  ..续本文上一页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类的说法,都是违背教理的外行骗子的说法,看看《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典,便知此类“新创”不可信的道理。

  

  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顶吗?

   对灌顶上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上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但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法师必须具备灌顶的资格:

   一、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有纯正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

   二、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

   三、必须是密戒戒行无瑕疵;

   四、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就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师徒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

  

  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称拜师是入道之本,作了详细的论述。

   尊师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师道。

   在拜师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对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

   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做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

   只要上师的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

   这就是《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开坛灌顶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

  十三种德相是:

  1.严守戒律;

  2.具大智慧;

  3.具足忍德;

  4.思想诚实;

  5.无欺诈行为;

  6.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7.对众生有慈悲心;

  8.精通三藏义理;

  9.掌握“双十”知识;

  10.会塑造绘画坛城;

  11.善于解说密法;

  12.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13.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性温和。

  

  “双十”知识分内、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1.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4.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5.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6.懂得祀食运作法;

  7.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10.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外密知识十条是:

  1.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2.懂得观修各种瑜伽;

  3.懂得各种手势印;

  4.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5.懂得各种不同的坐势;

  6.掌握各种诵咒法;

  7.懂得烧供法;

  8.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9.懂得作法的诀窍;

  10.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讲经传法的上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讲经传法的上师必须具备弥勒《庄严经》中说的十个条件:

  1.具戒学;

  2.具定学;

  3.具慧学;

  4.学识高于教学对象;

  5.勤于二事(自己学修和利益众生的事业);

  6.博闻经论;

  7.证悟法性真理;

  8.善于演说;

  9.富有慈悲心;

  10.诲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学是指三学的修证实践经验和德性行为,不是单指三学的理论知识。

  以上十条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两条,即精通佛法理论,思想品质优秀。若不具备这两条,就没有讲授佛法的资格。

  

  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之义。

   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在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一无所成。

   因此,进入佛教之门必须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宗密戒都要经过受戒的程序。八类分别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则,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

   不经过受戒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

   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观两派主张完全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观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受戒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

   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

  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

   无论显密,不受戒而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

   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什么叫传承

  传承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

   传承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

   经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这里,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

   传授戒律的戒师,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人没有传戒的资格。

   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做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

   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密法”和“密宗气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类似气功的修炼法,但密法是一个规模相当庞大而内容又十分丰富的综合佛法体系,绝非气功一词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法,并不是气功之类的世间神通和健身修炼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并非单一的气脉和肉体功能的锻炼。

   第三,密法要遵守严格的传承理法,绝不允许世人自创。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为本,不重法术。

   第五,密法中把气功只当作打开脉结的一种特殊手段,并不把它当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炼时间。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这里所说的“密宗气功”指的是出自密续中的气脉明点特殊修法,不是社会上流行的那种借佛法名义胡编乱诌无根无据的伪气功。

  

  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不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临终时肉体缩小,灵体放光,甚至有的灵体化为光体而消失的一种成就。

   “幻身”是指无上密圆满次第中细分心气幻化为佛陀报身的一种成就,并非俗眼可以看得见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梦境之身,属自证境界,并非色相。

   只有同等层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别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将可见的“光身”和不可见的“幻身”混为一谈,是对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现。

  

  密法“悉地”是什么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习密法获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间和超世间两种成就。

   世间成就是修炼初级阶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灭病灾、增生福寿、收摄归服、镇降诛杀的禅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炼丹、明目、透视地下物、飞剑、飞行、隐身、长寿、除病消灾。

   超世间成就就是指解脱成佛的终极成就,如无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双合成就。超世间成就是无上密部圆满次第的修习成就,下部密无此成就。…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