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類的說法,都是違背教理的外行騙子的說法,看看《密宗道次第廣論》等經典,便知此類“新創”不可信的道理。
在家的人可以向別人灌頂嗎?
對灌頂上師的要求,在《時輪續》中說:“具足戒者爲上。”但又說:“在家灌頂師,除無僧人的標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與比丘同。”這說明灌頂上師以受具足戒的僧人爲上,但並沒有排除在家的法師。而且從密法傳承上看,印、藏的很多曆代密法傳承師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當灌頂法師必須具備灌頂的資格:
一、必須受過有關本尊的入壇灌頂,而且所受灌頂一定要有純正的口耳相傳的法脈,否則無效;
二、向別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頂,必須是自己經過閉關修煉,並完成誦咒的數量和補缺燒食供;
叁、必須是密戒戒行無瑕疵;
四、必須掌握灌頂的有關知識和儀軌,具備灌頂師的“雙十”條件。
密宗灌頂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傳授密法活動,學問、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頂,對師徒都有法施和學法的功德,如果亂來,就會師徒兩敗俱傷,絕無好結果。因此亂傳法、亂灌頂會使師徒雙方造惡業,墮金剛地獄,或受到護法神的嚴懲。
凡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略)論》中稱拜師是入道之本,作了詳細的論述。
尊師重教是文明社會的美德,對學佛的人來說,對上師的尊敬和一般意義上的尊師還有所不同,應將具德的上師視爲代佛傳道的佛的化身和叁寶合一的皈依對象。因此,對上師尊敬與否,忠誠與否,就會成爲學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師道。
在拜師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見廟”就燒香,要從品德、學問、教派傳承各方面對投拜對象進行了解,慎重決定取舍。對上師的品德、學問必須按佛教的標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會的虛假廣告,要經過可靠的途徑了解。
經過慎重選擇而決定投拜皈依的上師,就應該看做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叁心二意。
只要上師的所做所爲,合乎教義,就應服從支持。如果有些上師的行爲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奉勸改正製止。
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略)論》中指示的對待上師錯誤言行的態度。這有以下經典根據:《律》中說“所說背離教義,應製止”;《寶雲經》中說,“對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爲應當背棄”。這就是說,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開壇灌頂的上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開壇灌頂的金剛上師需要具備《上師五十頌》中所說的十叁種德相和雙十知識。
十叁種德相是:
1.嚴守戒律;
2.具大智慧;
3.具足忍德;
4.思想誠實;
5.無欺詐行爲;
6.掌握用密咒和藥物消除邪魔的法術;
7.對衆生有慈悲心;
8.精通叁藏義理;
9.掌握“雙十”知識;
10.會塑造繪畫壇城;
11.善于解說密法;
12.對佛法,特別是對宗乘信念堅定;
13.保持五根清淨而心性溫和。
“雙十”知識分內、外密知識各十種。內密知識十種是:
1.善于觀護輪破除邪魔;
2.善于製作護身咒輪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頂和密灌頂之法;
4.懂得慧灌頂和第四灌頂之法;
5.懂得仇敵與其保護神的隔離法術;
6.懂得祀食運作法;
7.掌握誦咒的七種訣竅;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種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開光之法;
10.懂得修供壇城之法。
外密知識十條是:
1.精通製作壇城、觀修壇城;
2.懂得觀修各種瑜伽;
3.懂得各種手勢印;
4.懂得各種站立腿勢;
5.懂得各種不同的坐勢;
6.掌握各種誦咒法;
7.懂得燒供法;
8.懂得各種敬供儀軌;
9.懂得作法的訣竅;
10.懂得迎送、收消諸法。
除了以上這些條件外,各續部還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講經傳法的上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講經傳法的上師必須具備彌勒《莊嚴經》中說的十個條件:
1.具戒學;
2.具定學;
3.具慧學;
4.學識高于教學對象;
5.勤于二事(自己學修和利益衆生的事業);
6.博聞經論;
7.證悟法性真理;
8.善于演說;
9.富有慈悲心;
10.誨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學是指叁學的修證實踐經驗和德性行爲,不是單指叁學的理論知識。
以上十條歸納起來可概括爲兩條,即精通佛法理論,思想品質優秀。若不具備這兩條,就沒有講授佛法的資格。
不受戒,但依戒修習,能否成佛?
“佛法”的“法”,也含“法規”和“法則”之義。
要想修佛道,必須按經典法規辦事,一般情況下沒有變通之法。經中說:“善戒如大地。”萬物生長離不開大地,在世與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無戒地一無所成。
因此,進入佛教之門必須皈依受戒。無論大小乘共有的分別解脫戒,還是大乘菩薩戒、密宗密戒都要經過受戒的程序。八類分別解脫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彌戒、男女居士戒、正學女戒、一日戒等必須按律儀法規,在具戒德、合乎傳戒條件的戒師面前受戒,否則,無戒脈傳承,不生戒體。
不經過受戒的自動持戒行爲在律中稱作非善非惡的“中性法”,不具備善戒的功德。
對于菩薩戒,唯識和中觀兩派主張完全不同。唯識派主張,受菩薩戒者必須先受分別解脫戒,不具備受分別解脫戒資格的衆生,理所當然地無資格受菩薩戒。中觀派傳承,沒有先受分別解脫戒的先決條件,受戒的對象也沒有任何限製,只要願意發心者均可受菩薩戒。
在不具傳戒師的特殊情況下,可在佛像前按儀軌自己發心受戒。
密戒必須經過灌頂,在上師與佛壇前受戒,恢複壞戒也必須在佛壇前進行自入灌頂。
無論顯密,不受戒而持戒,別說成佛,就連入道也沒門兒。
這些都是經續中的規定,除了佛陀,誰也無資格隨意修改法規,也不能隨意解釋,搞變通。
什麼叫傳承
傳承有哪幾種?
傳承是真法口耳相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
傳承主要有戒脈傳承、經學傳承、灌頂隨許傳承等。
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如《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有叁個經學傳承:一是世尊、文殊、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二是世尊、彌勒、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叁是持金剛、文殊、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這叁個純真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傳到了宗喀巴大師這裏,大師將以上叁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曠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略)論》。
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不能用文書相傳,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
傳授戒律的戒師,必須是戒行清淨,具備戒體的僧人。有破戒行爲的人沒有傳戒的資格。
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做金剛上師的“雙十”條件。
經典閱讀、講解,也有嚴格的師傳,不能望文生義,任意理解,隨意發揮。否則,就成世俗見解,不成其爲深奧的佛法。
“密法”和“密宗氣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類似氣功的修煉法,但密法是一個規模相當龐大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綜合佛法體系,絕非氣功一詞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大法,並不是氣功之類的世間神通和健身修煉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並非單一的氣脈和肉體功能的鍛煉。
第叁,密法要遵守嚴格的傳承理法,絕不允許世人自創。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爲本,不重法術。
第五,密法中把氣功只當作打開脈結的一種特殊手段,並不把它當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煉時間。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這裏所說的“密宗氣功”指的是出自密續中的氣脈明點特殊修法,不是社會上流行的那種借佛法名義胡編亂謅無根無據的僞氣功。
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不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臨終時肉體縮小,靈體放光,甚至有的靈體化爲光體而消失的一種成就。
“幻身”是指無上密圓滿次第中細分心氣幻化爲佛陀報身的一種成就,並非俗眼可以看得見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夢境之身,屬自證境界,並非色相。
只有同等層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別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將可見的“光身”和不可見的“幻身”混爲一談,是對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現。
密法“悉地”是什麼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習密法獲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間和超世間兩種成就。
世間成就是修煉初級階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滅病災、增生福壽、收攝歸服、鎮降誅殺的禅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煉丹、明目、透視地下物、飛劍、飛行、隱身、長壽、除病消災。
超世間成就就是指解脫成佛的終極成就,如無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雙合成就。超世間成就是無上密部圓滿次第的修習成就,下部密無此成就。…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