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5

  ..續本文上一頁

  

  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須受持叁種戒,即叁皈戒,菩薩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彌、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須是皈依叁寶的佛門弟子,否則就沒有修密的資格。其次,密法的基礎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沒有利益衆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無從談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薩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薩戒沒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還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條毀根戒、八粗墮戒以及勝樂、時輪等特殊禁戒。

   密續經中說“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見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安神開光”是什麼意思?

   “安神開光”是按照密法儀軌,對塔殿、佛像等聖物進行的一種裝藏開光的加持活動。

  按照密教的說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須經過裝藏、安神開光等符合儀軌的加持,否則,形同擺設,不具備叁密效應和加持靈氣,甚至還會邪氣附體,産生副作用。

  “裝藏”就是在立體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種類裝進經過特殊處理的經卷、咒文和舍利等聖物,給畫像在背面書寫經文和咒文。

  安神開光法包括驅邪、洗穢、觀佛、迎佛、供養、誦咒、化形、安神、開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內容,儀軌有繁簡多種。

  

  “燒供”是什麼意思?

   燒供、火祭,音譯爲“護摩”,是在繪有壇城花紋的祭壇上,堆起柴火,澆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將數十種植物子實供品,伴隨著誦咒,逐個投入火中,進行燒食供奉的一種祭祀方法。

   根據其目的、作用,燒供分爲息災消業燒供、增生興旺燒供、收攝歸服燒供、殺伐邪惡燒供四種。對各類燒供的祭壇形狀、顔色、柴火的木料和供品的種類數量,以及主持燒

  供的法師的修持條件都有不同的規定。

  

  “閉關”是什麼意思?

   “閉關”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煉的一種方式。

   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斷絕會客,清淨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觀想、誦咒,完成規定程序,獲得相應成就。

   從閉關時間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關”,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月關”,還有一至叁年的“年關”。

   從閉關環境分,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黑關”和露天陽光下修的“白關”;有室內修的“內關”和野外天葬場、泉邊等處修的“外關”等等。

  

  灌頂有哪幾種類型?

   灌頂有授權灌頂和隨許灌頂兩種類型。

   壇城中主本尊有授權灌頂,一般本尊和護法類只可隨許灌頂。

   授權灌頂分下密和上密兩種灌頂。前者有水灌頂、佛冠灌頂、法器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後者有瓶灌頂、密灌頂等四類或五類。

   隨許灌頂也稱叁密灌頂,灌頂程序比較簡便。

   灌頂方法上有一次性灌頂和階段性灌頂。

   前者是對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頂;後者是對學修弟子結合修煉,按修煉進度分段傳授灌頂。

   想獲得殊勝成就的弟子,必須要得到後一類灌頂。

  

  什麼叫灌頂?

   灌頂是學修密法必需的第一道程序。

   “灌頂”一詞的梵、藏文含義是“授權”、“傳道”、“培育”等意思。

   灌頂分下密灌頂和上密灌頂兩種。

   前一種有水灌頂、佛冠灌頂、鈴杵灌頂、名號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灌頂;後一種有瓶灌、密灌、慧灌、語灌、殊勝灌頂等等。

   灌頂內容分入壇、宣戒、傳法加持叁個部分。

   換句話說:灌頂就是傳密戒、傳授密法的義理和全部修煉程序,對修密弟子的身、言、意進行與本尊叁密相應的特殊加持。

  

  修密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先決條件?

   大乘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兩大組成部分,顯法是基礎,密法是上層建築。所謂“無顯不入門,無密不成佛”就充分說明了顯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關系。

   密法所以被稱作“快速成就法”,在于不僅密法本身具有許多殊勝方便修法,而且對修學者的智慧、品行、素質要求很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藏傳佛教界有一句俗話說:

  “法的層次高,要靠人的層次高。”

  學修密法首先必須具備叁個先決條件:

   一、必須信仰佛法,誠心皈依叁寶。若不具備這一條,是教外之人,連顯教之門都未入,哪裏有進入密教門的資格!

   二、必須具備顯教的學修基礎。否則,學密如空中樓閣。顯教的學修基礎就是阿底峽《道燈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略)論》中指示的叁士道修法。如無學習菩提道全部內容的機會,最低限度要學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見等佛法叁根本。必須在充分認識人身無常,世間充滿弊病,業報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礎上激發出世心和慈悲心,修舍

  、戒等般若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學修緣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堅實的顯教基礎。

   叁、學修密法前必須經過合格的灌頂。“灌頂”一詞所代表的含義是授權、傳法。傳法包括傳菩薩戒和密宗戒、傳授修煉程序和具體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頂上師和合格的法脈傳承、合格的灌頂程序儀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頂的基礎上,嚴守戒律,在上師的指導下,嚴格依法修持,才能獲得世間和超世間法成就。

   現在學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若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視、不具備上述條件,一味地好高骛遠所造成的。法不騙人,但對人自騙和人騙人的問題不能不認真對待。

  

  大手印”是噶舉派特有的心傳密法嗎?

   “大手印”是密法中對性空正見的稱謂。但對性空正見的修法,藏傳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稱,如薩迦派稱“明空無執”,甯瑪派稱“大圓滿”,達布噶舉稱“俱生合璧”,香巴噶舉稱“寶盒”,止貢噶舉稱“五支法”等等。但從米拉日巴傳下來的噶舉派,總的稱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並非噶舉派獨有,格魯派也有此修法,稱“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大師以前屬耳傳絕密,四世班禅大師時將此法寫成密籍,傳授範圍略有放寬。

  此後有很多密宗大師,著有修此法的方法與心得的文書,在內部秘密傳授。但外界至今鮮爲人知。所以外界以爲“大手印”是噶舉派獨家特有的密法。

  

  佛教中的“手印”一詞是指手勢動作嗎?

   “印”所指的是一種思想原則和事物的法則。

   前者如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寂靜被稱作四法印;後者如“大手印”是指諸法性空的法性、法則。

   瑜伽部的叁昧耶印指觀想,業印指手勢,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觀。在無上密部,業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見。

   所以“手印”一詞有多種含義,有些人把“大手印”當成手勢動作,那是大錯特錯。

  

  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志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

   “戒”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爲。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汙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心、傲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的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

  悲心、利衆心爲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衆善行。

   “定”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幹擾驅動,應用自如。

   “慧”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

   普通的學佛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爲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志,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

   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的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

   神通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叁藏四續包括的佛教學問。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衆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衆,廣泛的利衆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

  的順緣。

   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衆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

  ,不可輕信。

   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

  ”。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爲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于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識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

  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叁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