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伽型兩種類型,瑜伽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而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者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

  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劃等號。

  

  學法獲得成就的根本條件是什麼?

   學法要想獲得成就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信爲善源功德母”,必須具備堅定正確的信念。

   二、“求師爲入道之門,尊師爲成就之本”,要尋找投靠一位品學兼優的上師,依法敬奉求學。嚴格遵守上師的教導。

   叁、“守戒守誓是獲得成就之本”,要嚴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當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來源于精進”,要有勤學苦練,奮鬥不息的毅力和決心。

  具備上述四條,學修必獲成就。

  

  學佛的人多拜師、廣求學問,是不是違反戒律?

   佛教中沒有只能皈依一師,學習一法,不能多拜師、廣求法這樣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覺者,佛教是教人們修養善德,多學知識,開發智慧,求得遍知,以利衆生的聖教。

   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師廣求學問的典範。如藏傳佛教後弘期複興大師阿底峽尊者拜師一百五十叁位,宗喀巴大師也有叁十多位上師。

   試想,一個不拜有識之師,孤陋寡聞,只會念幾卷經,念幾條咒語的庸僧,能成爲遍知一切的佛嗎

  誠如薩迦班智達說的:“倘若不學成遍知,因果之說其非妄?”

  

  不放棄五欲能不能學佛?

   對色、聲、香、味、觸的愛欲,在佛經中稱五欲。貪戀五欲是衆生墮落受苦的根源,因此,節製五欲是心性淨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種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法

  的靈活方便法門。

   對于小機人適應戒欲離欲的方法,對大機人並不適應戒欲的消極方法,而適應更積極的以欲製欲的方便法門。毒藥對不同的人的作用並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藥就會喪命,有的人吃了毒藥也不會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藥會變得更加強壯。

   學佛也有這樣叁種根器的人:第一種人無抗毒能力,只能遠離毒害;第二種人不怕毒害,沒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順其自然;第叁種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爲自身的高能營養。

  這叁種人依次是學顯宗小乘,學菩薩乘,學無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猶如食毒的孔雀。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行法》中有偈雲: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闊步,

  不顧盼周圍的香花奇草,

  孔雀不喜歡香草美味,

  他們卻因吃毒草而體壯羽美。

  ……

  欲樂猶如毒草葉,

  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壯,

  若是如烏鴉的弱者去嘗試,

  勢必因貪得無厭而喪命。

  

  這裏說得很清楚,若無孔雀似的化毒爲營養的能力,絕不能貪戀五欲之毒草。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種應機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沒有一種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爲幾種狹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條主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佛教的修行原則是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調服心性叁條。淨化心靈,徹底清除貪、嗔、癡、慢、邪見等心靈汙染,達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學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咒。若要想迅速獲得修證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堅持修習。

   無論采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上師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外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僞氣功師之流。

  

  俗家弟子和還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嗎?

   穿叁衣、剃須發、起法號是受戒僧人的標志。因此,佛陀叁衣,只有戒行清淨的僧人才有資格穿,沒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過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彌、

  比丘都沒有資格穿佛陀聖潔的叁衣。

   藏傳佛教甯瑪派、噶舉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許穿紅黃二色袈裟。

   漢地在家居士,穿紅黃袈裟是違律行爲,因爲紅黃袈裟是戒體清淨、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現在有些人亂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裝一樣,是一種亵渎神聖的行爲。有些騙子穿僧衣,就是爲了冒充僧人,進行詐騙行爲,是嚴重的違律行爲。

  

  推薦轉瑪尼經輪有什麼作用

  

   佛說,書寫、供養、念誦佛經和咒語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特別是在《寶莢經》中說:“念誦聖觀世音的名號,其功德與念誦千萬如來佛號、奉持八萬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在《瑪尼藏經》中說:“佛祖說,可以數清大地的微塵數,數不清奉誦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數。”在《蓮花寶蔻續》中說,口念,心思,身帶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諸種罪

  業,不墮惡道和無佛法之惡劣世道,不遭受羅刹、猛獸、鬼神及地、水、火、風的災害和各種毒害、戰亂之禍。能消除疾病,增益財富、壽命和諸種運氣。得生子女,消除霜凍、

  冰雹、蝗蟲之災和旱情。得到風調雨順,五谷豐收,保住一方平安。

   建瑪尼經輪的功德與奉誦明咒和佛經的功德相等。經筒中安放多少經咒,凡經輪每轉一圈,等于如數奉誦經咒一遍。此說出自多種佛經。

  

  念佛必須要吃素嗎?

   佛教是以慈悲爲本,禁止殺生的宗教,從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說,不應該吃衆生的肉,應該吃素。不但修顯宗的人應該吃素,修下叁部密,特別是修觀音、度母法的,按續部

  禁戒藏傳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許會說,藏傳佛教爲什麼不禁止吃肉?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氣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爲了生存需要食物中得有足夠的熱量。

   二、藏族在曆史上是一個以“乳酪爲飲,畜肉爲糧”的從事畜牧業的民族,長期以來以畜肉和乳酪爲主要食品。這種特殊環境和畜牧業生産決定了藏族的飲食結構。人首先需

  要生存,然後才能談到信仰。所以在藏傳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難辦到的。

   叁、佛律中並沒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許吃“叁淨肉”,“叁淨”就是眼淨、耳淨、心淨。“眼淨”是沒有親眼看到殺牲的情景;“耳淨”是沒有聽到宰殺的情況;“心淨”

  是心中沒有殺牲吃肉的念頭,也沒有爲專供自己食用而要殺的嫌疑。

   四、無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將五肉化爲甘露的加持法,並不禁止吃肉。

   由此種種原因,藏傳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從佛教教義上講,應該吃素,不應該吃肉。

  

  靠書本能不能學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經典書本的形式留傳保存了下來,所以學佛不能離開對經典理論的學習。一切輕視經典理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忽視了聞、思、修叁種智慧

  之間的因果必然關系。聞、思、修叁智的因果關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無其前因便無後果。“聞”就是求學經典理論。但佛教研究學有傳承,修有規範,“

  傳承”指師傳,只靠書本自學,無法得到理論和修證經驗融爲一體的法脈傳承。

   佛教經典種類繁多,文詞歧義甚多,且經文又分了義、不了義、顯義、密義等,不能直接從字面了解經義,這又是靠書本自學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有些顯宗經典,憑借曆代

  大善知識的疏解之文,還可以閱讀,但密宗續經,若不掌握打開密義的特殊“鑰匙”,只憑經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難掌握了義。更何況,修密法必須要有師傳法脈和符

  合續部規定的灌頂受戒,絕不能輕信教外之人的所謂“密法不需要灌頂,可以自修”這類胡言亂語。

   古今中外,許多世俗學問尚講師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佛教經學、密學怎能不講傳承呢

  禅家輕視所謂“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錯誤,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視爲

  真般若,以爲靠閱讀經文就可以證道,這是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錯誤。排除上述兩個極端,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才是正道。

   顯宗菩提道視尋師求學爲入道之門,密宗視重師道爲成就之源,具慧眼者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對經學、密學傳承的重要性得到認識。

  

  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佛教徒可以經商。而且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

  能坑害群衆、危害社會。

   凡經商都是爲了謀生和贏利,沒有贏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贏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學佛的人如何對待社會職業?

   學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佛法要求的處世爲人原則,即佛門道德原則。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則是一切爲利樂衆生著想,爲衆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無論從事任

  何職業,都不能違背利衆的原則,要有爲社會和一切衆生無私做奉獻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所從事的職業,處處以美德飾身,事事以智慧抉擇,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

  己,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則。

  

  家學佛的人,如何對待家庭問題?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