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
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
三、“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学佛的人多拜师、广求学问,是不是违反戒律?
佛教中没有只能皈依一师,学习一法,不能多拜师、广求法这样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觉者,佛教是教人们修养善德,多学知识,开发智慧,求得遍知,以利众生的圣教。
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师广求学问的典范。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大师阿底峡尊者拜师一百五十三位,宗喀巴大师也有三十多位上师。
试想,一个不拜有识之师,孤陋寡闻,只会念几卷经,念几条咒语的庸僧,能成为遍知一切的佛吗
诚如萨迦班智达说的:“倘若不学成遍知,因果之说其非妄?”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
的灵活方便法门。
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丧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
学佛也有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只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
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阔步,
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
孔雀不喜欢香草美味,
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
……
欲乐犹如毒草叶,
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
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
势必因贪得无厌而丧命。
这里说得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种应机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没有一种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为几种狭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条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佛教的修行原则是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调服心性三条。净化心灵,彻底清除贪、嗔、痴、慢、邪见等心灵污染,达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俗家弟子和还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吗?
穿三衣、剃须发、起法号是受戒僧人的标志。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净的僧人才有资格穿,没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过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弥、
比丘都没有资格穿佛陀圣洁的三衣。
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许穿红黄二色袈裟。
汉地在家居士,穿红黄袈裟是违律行为,因为红黄袈裟是戒体清净、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
现在有些人乱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装一样,是一种亵渎神圣的行为。有些骗子穿僧衣,就是为了冒充僧人,进行诈骗行为,是严重的违律行为。
推荐转玛尼经轮有什么作用
佛说,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特别是在《宝荚经》中说:“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千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在《玛尼藏经》中说:“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数。”在《莲花宝蔻续》中说,口念,心思,身带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
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刹、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
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建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经筒中安放多少经咒,凡经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此说出自多种佛经。
念佛必须要吃素吗?
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
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说,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为了生存需要食物中得有足够的热量。
二、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
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三、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
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要杀的嫌疑。
四、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将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
由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对经典理论的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
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学有传承,修有规范,“
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
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又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
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难掌握了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
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胡言乱语。
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学、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
禅家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错误,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
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才是正道。
显宗菩提道视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学、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佛教徒可以经商吗?
佛教徒可以经商。而且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就有许多经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佛门做人的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要遵纪守法,要讲公平合理,不
能坑害群众、危害社会。
凡经商都是为了谋生和赢利,没有赢利不会经商。但佛教徒在赢利方面要把握一个道义上法律上允许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则就会变成恶业,招来恶报。
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佛法要求的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着想,为众生的利益做无私的奉献。无论从事任
何职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做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
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家学佛的人,如何对待家庭问题?
…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