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须受持三种戒,即三皈戒,菩萨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弥、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须是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否则就没有修密的资格。其次,密法的基础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无从谈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须受持菩萨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萨戒没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还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条毁根戒、八粗堕戒以及胜乐、时轮等特殊禁戒。
密续经中说“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见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安神开光”是什么意思?
“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塔殿、佛像等圣物进行的一种装藏开光的加持活动。
按照密教的说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须经过装藏、安神开光等符合仪轨的加持,否则,形同摆设,不具备三密效应和加持灵气,甚至还会邪气附体,产生副作用。
“装藏”就是在立体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种类装进经过特殊处理的经卷、咒文和舍利等圣物,给画像在背面书写经文和咒文。
安神开光法包括驱邪、洗秽、观佛、迎佛、供养、诵咒、化形、安神、开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内容,仪轨有繁简多种。
“烧供”是什么意思?
烧供、火祭,音译为“护摩”,是在绘有坛城花纹的祭坛上,堆起柴火,浇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将数十种植物子实供品,伴随着诵咒,逐个投入火中,进行烧食供奉的一种祭祀方法。
根据其目的、作用,烧供分为息灾消业烧供、增生兴旺烧供、收摄归服烧供、杀伐邪恶烧供四种。对各类烧供的祭坛形状、颜色、柴火的木料和供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主持烧
供的法师的修持条件都有不同的规定。
“闭关”是什么意思?
“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
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
从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天葬场、泉边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灌顶有哪几种类型?
灌顶有授权灌顶和随许灌顶两种类型。
坛城中主本尊有授权灌顶,一般本尊和护法类只可随许灌顶。
授权灌顶分下密和上密两种灌顶。前者有水灌顶、佛冠灌顶、法器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后者有瓶灌顶、密灌顶等四类或五类。
随许灌顶也称三密灌顶,灌顶程序比较简便。
灌顶方法上有一次性灌顶和阶段性灌顶。
前者是对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顶;后者是对学修弟子结合修炼,按修炼进度分段传授灌顶。
想获得殊胜成就的弟子,必须要得到后一类灌顶。
什么叫灌顶?
灌顶是学修密法必需的第一道程序。
“灌顶”一词的梵、藏文含义是“授权”、“传道”、“培育”等意思。
灌顶分下密灌顶和上密灌顶两种。
前一种有水灌顶、佛冠灌顶、铃杵灌顶、名号灌顶等五类和十一类灌顶;后一种有瓶灌、密灌、慧灌、语灌、殊胜灌顶等等。
灌顶内容分入坛、宣戒、传法加持三个部分。
换句话说:灌顶就是传密戒、传授密法的义理和全部修炼程序,对修密弟子的身、言、意进行与本尊三密相应的特殊加持。
修密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
大乘显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显法是基础,密法是上层建筑。所谓“无显不入门,无密不成佛”就充分说明了显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密法所以被称作“快速成就法”,在于不仅密法本身具有许多殊胜方便修法,而且对修学者的智慧、品行、素质要求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藏传佛教界有一句俗话说:
“法的层次高,要靠人的层次高。”
学修密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
一、必须信仰佛法,诚心皈依三宝。若不具备这一条,是教外之人,连显教之门都未入,哪里有进入密教门的资格!
二、必须具备显教的学修基础。否则,学密如空中楼阁。显教的学修基础就是阿底峡《道灯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无学习菩提道全部内容的机会,最低限度要学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见等佛法三根本。必须在充分认识人身无常,世间充满弊病,业报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础上激发出世心和慈悲心,修舍
、戒等般若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修缘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坚实的显教基础。
三、学修密法前必须经过合格的灌顶。“灌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授权、传法。传法包括传菩萨戒和密宗戒、传授修炼程序和具体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顶上师和合格的法脉传承、合格的灌顶程序仪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顶的基础上,严守戒律,在上师的指导下,严格依法修持,才能获得世间和超世间法成就。
现在学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若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视、不具备上述条件,一味地好高骛远所造成的。法不骗人,但对人自骗和人骗人的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
大手印”是噶举派特有的心传密法吗?
“大手印”是密法中对性空正见的称谓。但对性空正见的修法,藏传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如萨迦派称“明空无执”,宁玛派称“大圆满”,达布噶举称“俱生合璧”,香巴噶举称“宝盒”,止贡噶举称“五支法”等等。但从米拉日巴传下来的噶举派,总的称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并非噶举派独有,格鲁派也有此修法,称“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禅大师以前属耳传绝密,四世班禅大师时将此法写成密籍,传授范围略有放宽。
此后有很多密宗大师,著有修此法的方法与心得的文书,在内部秘密传授。但外界至今鲜为人知。所以外界以为“大手印”是噶举派独家特有的密法。
佛教中的“手印”一词是指手势动作吗?
“印”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原则和事物的法则。
前者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被称作四法印;后者如“大手印”是指诸法性空的法性、法则。
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观想,业印指手势,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观。在无上密部,业手印指业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见。
所以“手印”一词有多种含义,有些人把“大手印”当成手势动作,那是大错特错。
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
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
“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
“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
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
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
的顺缘。
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
,不可轻信。
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
”。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
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