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P7

  ..续本文上一页

   佛教处世为人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快乐让给别人,别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视别人的乐为自己的乐

  ,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发菩萨心,为别人创造快乐,以慈悲心对待别人,以平等心尊重别人,以忍让心忍让别人、宽容别人等等。佛门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为根源

  的爱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虚荣心等感情,发挥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上若出现矛盾,学佛的人首先应该从自身找根源。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心法》中有这样一

  颂,应常记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乐的冲动,

  给予他人更多的欢乐,

  即使众叛亲离,

  也要责备自私,承担责任。

  

  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须出家吗?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等五类;在家的分终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两类。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还有

  未受分别解脱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换姓名和仪容服饰,改变贪嗔痴妒邪见等世俗思想意识,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时若犯了杀生戒、

  淫戒、偷盗、妄言等,就不能称作出家人,也无资格穿僧衣,向别人传戒。出家人必须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虽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没有什么区别。若身穿僧衣而不

  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养,其罪更深重。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指的就是这类假僧人。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繁杂事务,保持身心清净,更重要的是心性清净。若能做到心性清净,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一样。佛法要求人们像莲花生长在泥中不沾泥那样,品行脱俗

  。放弃利乐众生的事业而只求自己解脱逃避现实,并非大乘佛教的本义。尤其是修金刚乘密法,更无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玛尔巴大师、萨迦初祖和印度许多大成就师都是在家密法

  师,仅从在家出家论优劣,并非智者所为。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

  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

  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

  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

  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

  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件就算皈依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

  。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什么叫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两种皈依法:

   一种是受戒皈依;

   一种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寻找一个懂得戒律、自身受过相应的戒且保持戒行清净的戒师,按律部的仪轨,请求传戒。

  信念皈依就是经过学习,对佛法产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宝,并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无坚定的信念,不坚持三规五戒和十善戒,只参加受戒仪式,从形式上取得一个三宝弟子的“资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况,现在有很多戒行不清净的传戒者,不

  按戒规行事,搞所谓“遥控传戒”、“卖皈依证”等。还有进行违法活动的江湖骗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须当心上当受骗。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这种皈依表面虽然没有皈依的标志,也不搞什么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为符合佛法的标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对佛法有所了解,并产生正确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萨为做人的榜样,以佛法为行为准则,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有人说:“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这话有道理吗

  

   这种说法不是全对,也不是全错。

   如果把“宗教”理解为纯粹的信仰组织,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汉语“宗教”一词,从佛教的“教门”和“宗门”而

  来。佛教称“圣教”,从“佛教”的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质和全部内容。如果从纯思辨哲

  学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学。但说“佛教不是哲学”也不对,因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学基础上的,与思辨哲学无法分开,但佛教思辨哲学是从世俗智的角度解释事理

  二谛的一种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认识到的东西变成直觉经验。思辨只起到认识事理的媒介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不全是哲学,哲学只是佛教的一种认识工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学,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学。

  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这种说法对吗?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两种意义:

   一是纪念意义;

   一是观想意义。

   纪念意义就是看到诸佛的光辉形象,联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萨为榜样修行做人、做佛。认识层次较高的人,还可以从各种佛像的象征意义

  ,得到精深丰富的佛教哲理的启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观想意义,就是修禅定的人,经常眼观佛像,在大脑中形成佛的视觉形象,以便在修定过程中,思想集中观想佛像,以观佛的一念,代替纷繁的杂念,获得入定成就。

   对佛像的供奉除此二义,别无他义。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不了解本质,只从表面现象上断定其性质,只能证明其无知和浅薄。

  

  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但佛教中有众多神佛,对此问题如何解释?

   “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所谓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或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大梵天、湿婆、上帝之类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毁和人类苦乐命运的神。

   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

  “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的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自的业力形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环境和生命均属业力的造化,故说“三界唯识”。

   “三界唯识”的“识”是指众生的“意识”,因为造业离不开意识,所以只说业的主体意识,不说业力——这是中观家对“三界唯识”这句话的解说,唯识宗对“三界唯识”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若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就会滑向外道的“神我观”和“绝对精神”的错误深渊。

   佛教中有无数的佛、菩萨和诸佛、菩萨的化身,也有众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罗、无色界天、饿鬼道众生、夜叉、世间众神、幽灵等等。有的可见,有的肉眼不可见。这类生灵构成了非人类的隐形生灵世界,其中除佛、菩萨的化身外,都是众生。

   有的人不承认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们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非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宇宙线,电磁场,引力场,只有头发丝的亿万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维以上的空间等,都要通通否定吗

  

  那么“空”是指什么呢

  

  

   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别的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

  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

《藏传佛教基础知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