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7

  ..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處世爲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時時處處爲別人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視別人的樂爲自己的樂

  ,視別人的苦爲自己的苦,發菩薩心,爲別人創造快樂,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以平等心尊重別人,以忍讓心忍讓別人、寬容別人等等。佛門智慧的核心就是製服自己以自私爲根源

  的愛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虛榮心等感情,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際關系上若出現矛盾,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根源。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中有這樣一

  頌,應常記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樂的沖動,

  給予他人更多的歡樂,

  即使衆叛親離,

  也要責備自私,承擔責任。

  

  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須出家嗎?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兩種。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彌、正學女等五類;在家的分終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兩類。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還有

  未受分別解脫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換姓名和儀容服飾,改變貪嗔癡妒邪見等世俗思想意識,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條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時若犯了殺生戒、

  淫戒、偷盜、妄言等,就不能稱作出家人,也無資格穿僧衣,向別人傳戒。出家人必須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雖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沒有什麼區別。若身穿僧衣而不

  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養,其罪更深重。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指的就是這類假僧人。

   出家是爲了脫離世俗的繁雜事務,保持身心清淨,更重要的是心性清淨。若能做到心性清淨,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們像蓮花生長在泥中不沾泥那樣,品行脫俗

  。放棄利樂衆生的事業而只求自己解脫逃避現實,並非大乘佛教的本義。尤其是修金剛乘密法,更無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瑪爾巴大師、薩迦初祖和印度許多大成就師都是在家密法

  師,僅從在家出家論優劣,並非智者所爲。

  

  佛教思想如何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爲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佛教是一種催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

  心智愚昧,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淨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衆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習如來的出泥不染,寬厚仁

  慈,誠實,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平易近人,心胸廣如虛空的人格品德;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爲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閱讀佛經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佛中學習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

  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

   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爲主,至于念佛、坐禅,不

  需要仿照什麼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都屬于外表形式問題,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

  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爲榜樣,以法爲准則。

  

  舉行皈依儀式、取得皈依證件就算皈依嗎?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處的皈依,按律舉行受戒儀式,取得叁寶弟子的資格,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皈依。這種受戒皈依的傳戒師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規定,當然無可非議

  。若不符合戒規,受戒者思想上沒有正信,那麼這種皈依當然是無效的。皈依證真假難分,不足以證明持證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什麼叫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兩種皈依法:

   一種是受戒皈依;

   一種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尋找一個懂得戒律、自身受過相應的戒且保持戒行清淨的戒師,按律部的儀軌,請求傳戒。

  信念皈依就是經過學習,對佛法産生信念,立志皈依叁寶,並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無堅定的信念,不堅持叁規五戒和十善戒,只參加受戒儀式,從形式上取得一個叁寶弟子的“資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況,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淨的傳戒者,不

  按戒規行事,搞所謂“遙控傳戒”、“賣皈依證”等。還有進行違法活動的江湖騙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須當心上當受騙。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這種皈依表面雖然沒有皈依的標志,也不搞什麼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爲符合佛法的標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對佛法有所了解,並産生正確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薩爲做人的榜樣,以佛法爲行爲准則,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有人說:“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這話有道理嗎

  

   這種說法不是全對,也不是全錯。

   如果把“宗教”理解爲純粹的信仰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內容,因此,可以說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漢語“宗教”一詞,從佛教的“教門”和“宗門”而

  來。佛教稱“聖教”,從“佛教”的本質上講,它是一種思想教育體系,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質和全部內容。如果從純思辨哲

  學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學。但說“佛教不是哲學”也不對,因爲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學基礎上的,與思辨哲學無法分開,但佛教思辨哲學是從世俗智的角度解釋事理

  二谛的一種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認識到的東西變成直覺經驗。思辨只起到認識事理的媒介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不全是哲學,哲學只是佛教的一種認識工具。

  准確的說法應該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學,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學。

  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這種說法對嗎?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

   一是紀念意義;

   一是觀想意義。

   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爲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還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征意義

  ,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啓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觀想意義,就是修禅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

   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了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斷定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衆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所謂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

   佛教不承認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創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于無神論。

  “業”指行爲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但“業”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衆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叁界唯識”。

   “叁界唯識”的“識”是指衆生的“意識”,因爲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叁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叁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觀”和“絕對精神”的錯誤深淵。

   佛教中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的化身,也有衆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衆生、夜叉、世間衆神、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衆生。

   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場,只有頭發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通通否定嗎

  

  那麼“空”是指什麼呢

  

  

   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衆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

  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