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就是“空”嗎?
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
總之,“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
有人說:“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大乘佛教講“空”,但“空”的含義是什麼,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地理解,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連那些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義。因此,很多只從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許多學術界人士,都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不足爲奇。正因爲“空”的意義深而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空”的意義容易産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叁寶的作用等而反造惡墮之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爲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空”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
“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作世俗谛,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谛或勝義谛。
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准,全部承認其有,世俗谛如叁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衆生、苦集滅道、生死輪回、業力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谛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爲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
有人說:“宗教都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東西。”你認爲這話有道理嗎?
這裏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宗教是不是全都是唯心主義的問題;
一個是唯心主義是不是全都是錯誤的世界觀的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宗教”一詞包括的內涵極廣,是包括信仰在內的觀念形態和人類文化現象,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響的民族文化。人類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探本尋源,也和宗教有著直接關系。“宗教是藝術之源”,“宗教是哲學之母”,這兩句話是學術界公認的學術結論。對這樣一種內涵十分廣闊的人類意識形態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應于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
對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姑且不論。就拿佛教來說,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我記得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的限製,說僅僅適用于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
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志——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除了持“叁界唯識,萬法唯心”觀點的法相唯識宗一派可以劃入唯心論範疇之中以外,其余小乘毗婆沙、經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範疇。因爲這叁派都承認獨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並認爲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境”指物質世界,客觀存在,“心”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視爲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爲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一體。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範疇呢?
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斷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究竟唯心主義是不是全是錯誤的呢
恐怕也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凡是一種哲學思想都有通過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錯誤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必全都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中看來是正確的東西,在微觀世界領域也許會變成錯誤的。如經典物理中的萬有引力理論,在原子以上宏觀物質領域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紀以來由于亞原子領域以及量子場的發現,卻遭到推翻。物質的實在性原則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遭到了懷疑(詳見[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學之道》一書)。在四維空間時空連續體的理論中叁維物體已成了相對的存在。
在美學領域,唯心論的觀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柏拉圖、康德、黑格爾、貝克萊、休谟、托馬斯、叔本華、尼采、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柏格森、羅素、維特根斯坦等許多古希臘和近現代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和優秀的學者,他們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上統統倒向唯心主義。這是爲什麼呢
難道是他們不懂科學,還是精神不正常呢
我覺得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對他們采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多樣化的世界和多極化的思想文化體系中,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産生和存在的一定原因,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是不存在的。
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
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叁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叁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的一般過程和部分衆生從流轉中解脫升華
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
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
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爲基礎上的造福行爲。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爲,利己利衆行爲,本身是立足于現實,有利于自己和社
會的今世見效行爲。如人的高尚行爲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爲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
到長遠的利害關系,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佛教和自然科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佛教是社會科學,是人學,是人生哲學,是生活哲學。佛教的主要對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屬性,而自然科學的主要對象是自然界,是物質。
二、自然科學所關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質,采取的是實驗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對象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種,對物質方面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佛教的天文學、物質結構論、萬物無常觀、因果觀、相對論等在現代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實驗證明,特別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場研究中佛教的哲學觀點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與哲學有許多相似和相同點,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證經驗兩種方法,與自然科學沒有可比性。
從涵括的範圍講,佛教是包羅萬象的學問:大至宇宙無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結構,從有形的現象世界到無形的理念世界,從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命學等自然科學,到文學、曆史、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字學等社會科學應有盡有,樣樣俱全。
因此,自然科學被包括在佛教之內,佛教中的自然科學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學的範疇之內。
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是:把物質和精神,即五蘊,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開,要麼否定物質,肯定絕對精神,要麼肯定物質第一,否定精神的主體作用。中觀哲學是一種客觀的哲學,它把物質和精神看做是對立的統一體,小至人體,大至宇宙都是互爲前提、互相關聯的精神和物質的統一體,是衆緣和合之存在。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離的觀點,不但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是錯誤的,就從自然科學量子場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證明也是不符合客觀存在的。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和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寂靜。
諸行無常的“行”指一切有爲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刹那的間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