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P9

  ..續本文上一頁“常恒”。

   “有漏”的“漏”指貪嗔癡疑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沈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沈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爲都結苦果。

   諸法無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緣的獨立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衆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我)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

  “涅”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回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爽,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叁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要想常樂,就要出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輪回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衆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爲報父母之恩,放棄自己的苦樂,盡心盡力,爲衆生的利益服務,爲最大限度地利樂衆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己諸惡莫作,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樂衆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間的根本差別是別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認爲上帝是生命和萬物的創造者、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爲衆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叁寶的啓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

  

  在高科技社會裏,佛教爲什麼能夠獲得廣泛的信仰?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大課題。所謂“和平”是指人類的和平生活,人類的和平生活,要靠人類自己維護。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戰爭,暴力和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自私貪欲和嗔恨,若不徹底改變人類的這種自私貪嗔本性,暴力和戰爭的消除,只是人類一種善良的願望,很難實現。

   “發展”總的來說,指人類社會的綜合條件,即經濟、科技、教育等的發展。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但西方世界精神和物質分離的哲學思想誤導下産生的純物質主義的自然科學,雖然對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增強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汙染環境、創造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産生了後果嚴重的副作用。

   現代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産生了物質富裕,精神貧乏,犯罪和暴力活動日趨嚴重的不良後果。近幾十年來有許多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開始認識到現代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知識社會對經濟、科技比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曆史的東方哲學開始産生興趣。心理學研究和現代物理亞原子領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研究,證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學觀點的正確性。

   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愛護動物,視衆生爲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衆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共鳴。人們對佛教的養生益智,開發智慧潛能,調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勞,擺脫內心煩惱,提高精神品質,優化心靈狀態等許多方面産生了極大的興趣。

   藏傳佛教在西方各國遍地開花是佛教在科技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證明。有人對佛教在現代科技社會得到發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說的影響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爲什麼倍受歡迎呢?道理非常簡單,口渴的人們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爲一談是十分錯誤的。

   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衆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象掩蓋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的覺悟和對常樂我淨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

   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不棄世,智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衆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衆生,自求彼岸的涅寂靜(墮入寂滅)。

   雖然破除了粗細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爲度化苦海衆生,需要處在世上,與衆生同甘共苦,承受衆生苦難,直至一切衆生脫離苦海。

   在處世期間,由于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爲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同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即生在泥中而不染。

   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並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自求淨樂。

   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

   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世的雙資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利衆菩提心,行利衆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

   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衆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

  

  爲什麼說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種以實證經驗爲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衆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地信從;不讓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爲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規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手法博得一些頭腦簡單的群衆的信仰。佛經中的有些說法,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原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些原理雖然用以感性爲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

  

  佛教善惡的標准是什麼?

   從善惡的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爲爲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爲爲惡。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不分善惡的無明心,我執、法執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于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邪見、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愛護衆生心等都屬于善心。

   從行爲方面講,殺生、盜竊、淫亂、說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撥弄是非等違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衆生的一切行爲都屬于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會安定、繁榮、昌盛、衆生幸福快樂的一切行爲都屬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惡的標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認爲,不傷害別人的行爲爲善行爲;大乘則認爲不傷害衆生並不等于有利于衆生,善的標准應該是有利于衆生,使一切衆生得到幸福和快樂。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規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對待生死,抱有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暫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做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采取愚蠢的自殺行動。

   “死”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結果。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佛祖教導人們認識生、老、病、死苦,立志擺脫生死輪回,積極戰勝死魔。在未能擺脫生死,因業力取得人身時,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無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無常爲動力,積極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損人利己的缺德事,臨終時沒有惡業的沈重包袱,沒有內疚,輕松愉快,順其自然地閉上眼睛,這是一般人的死法。

   修行的人,可分叁等:下等修行人,戒惡行善,誦經念咒,消掉業障,臨終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積德,修習禅定勝觀,死時入定坐化,化骨出現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習夢瑜伽,死亡中陰瑜伽等,將死亡和證道相結合,生前死後,出現異乎尋常的各種奇異征兆,以示成就。

   這只是粗略的分類,細分修行人死亡,可分叁等九類。

  總的來說,修行人死亡沒有痛苦和恐懼的感受和表現,可以得到善終善逝。而且,苦樂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就可以減輕死亡的恐懼和痛苦。

  佛教利樂衆生,除了行善教化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衆生。

   佛教認爲衆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愚昧無明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衆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

   由于衆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爲了適應一切衆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對症下藥,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禅宗、淨土、實教、權教、漸門、頓門、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與出世之法,…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