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释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金刚经》释义——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法受持,从经文上讲,如,如实之意,本来之意。法,我们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规律,按佛法语言来说就是真理,法就是真理。

  如何受持,就是用我们的信念来受持,要如法如理的去受持,受持供奉这部《金刚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就是释迦佛和须菩提一问一答的那个时候,也是我们现在听经的这个时候,是名尔时。

  须菩提问世尊,您讲的这部经我们叫它什么名字?又怎么去供奉和受持这部经?世尊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用这个名字,以后也用这个名字。

  汝当奉持,汝,就是你,也包括你们。就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来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知道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吗?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从心地上讲的,并不是从外相上直接就假立这么一个名字。是从心地上把你的疑虑,把你的不清静的妄念全部消灭掉之后,告诉你这部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是非常大的智慧,依靠般若智慧才能到达彼岸。想从此岸回到彼岸,必须要经过一道生死大海,这生死大海不在身外,是在我们心中,这个生死海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烦恼海。

  通过般若智慧,消灭我们心中的愚痴,不让它再有生灭。因为有生灭,心就不清静。如果消灭了生灭心、生灭的情种,我们就从此岸回归到了彼岸。话讲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修的时候就会身外去求法,心外去求佛,往往抓不住释迦佛的话,更抓不住经典里的关键词汇。

  当我们的心真正清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无所得。无所得的心,是最清净的,也是最自在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到了彼岸。如果还有一个法要求,或者还有一个法要立的情况下,心就不会自在。不自在的心就会被束缚住,就会被有为法所束缚、所干扰,这样就不叫般若波罗蜜,更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心无一法可立、心无所得的时候,心已经清净了、干净了,已经达到了涅槃境界,这个时候就是回归彼岸。

  很多人说练了那么多功,读了那么多经,也没有把心平静下来。是因为我们往世造业太多,所以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心平静下来的。心虽然没有平静下来,但心中的正念应该明了,时时观照自己那颗心。观照自己那颗修行的心是不是在吃别人家的草。就像禅宗故事似的,把自己的念头比喻成牛,一旦牛到别人家的地里吃草,马上就会知道自己念头错了或者是邪了,马上提起正念,不让自己的念跑得太远,观照自己的念头就是这么观照的。

  一旦有坏的想法等妄念的时候,自己心中马上要明了这个想法是错的。比如元旦快要来了,元旦之前又有一个西方的节日圣诞节。这时候大家的心就开始琢磨要串什么亲戚,或要买什么东西,送什么礼。从我们人道上,这种想法都是对的。但如果从修行的角度上讲,这种想法就叫妄念,就叫牛吃别人家的草。但是我们又离不开这种事情,这属于一种正常人应该做正常事的念头,还不算特别邪念。

  我说的那种邪念,比方一个贼赶上了节日,心中就会生起,元旦和圣诞节七八天可以偷多少钱。他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就叫下道,就叫邪念。如果是一个修行人,马上知道这个念已经跑得太远太远了。

  会修行的人一旦这种思想生起来的时候,马上就会念阿弥陀佛,紧接着就会说罪过罪过。自己的牛头已经吃上别人家的草了,这是修行最忌讳的。

  刚才第一个比喻,正常人需要上班需要交往,买东西送礼,安排过年的事项,这都是对的。但要是操心过度,也是修行人所不应该犯的。每天要念经、参禅打坐,为了世间的这些俗事,就会分散自己的心能量。

  心能,就像一个发电机,修得好,能量就大;修得差,能量就小。一个修行好的罗汉可以护住方圆一百里,所以说心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文字是用来表法的,但文字本身并不是法,只能类比,无法等同。比如一束绢花(实物),这“一束绢花”的名字并不是实物的绢花,所以叫这个名字为非一束绢花,无论如何来表达都无法把这一束实物绢花的概貌全真的勾勒出来,是言不尽意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叫它为一束绢花。这个理解了,这句话也就应该明白了。

  真正的心法,虽然叫了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但它并不能涵盖心法的真实妙义,就是这个名字和要表述的内涵是不能等同的,也是无法能等同的,只能类比。因为心法是无相无形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叫它般若波罗蜜而已,是很无奈的方法啊!

  心法只能用心来感受和领悟,一旦心清净下来了,就是般若波罗蜜,称呼这个名字都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心不清净,也就不能领受心法。

  只有心领神会了,才明白心法是无为之法,是无相之法。心能运用无为之法,才能让自己顺利的到达彼岸。不能通晓心法,也很难行船,很可能会触礁沉没。

  仔细体味释迦佛的话,都是非常非常朴实的、平实的、自然的话语,以至于人们都不在乎这平实的话语了,不理解了,因为他讲的太自然了,而人浮躁的太不自然了。只有自己的心回归自然平实,才能明白佛讲的话,是多么的自然与平凡。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紧接着就问须菩提,你对如来有所说法不,是怎样认为的?这个“如来有所说法不”,是从我们的心性上、性德上、原本自性的心上讲的。

  也就是说,从我们的心地上来讲。只有我们的心地才能称为性、法性、佛性,佛性才能叫如来。前面用佛说或者如来说,佛是指释迦佛本人,有个色身在,如来是法身。

  法身有所说法吗?法身没有说法,但又在说法。因为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无边无际的,它没有说法。不执著如来说法的时候,他时时是在说法。《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在二六时中,变化各种鸟类或者变化各种树木来演扬大法,时时都在说法,这是从心地上、从性德上讲。

  自性讲法和外在佛讲法也都是贯通的,自性的任务是带我们自己回归,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讲法,也是因机而教化引导。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也是时时处于三摩地中,无可说,无可说的。一执著如来说法的时候,就等于下道了。

  须菩提告诉佛世尊,如来无所说,没有说。因为心法是要心来领悟的,不是语言能讲出来的,这个时候须菩提领悟了释迦佛的话语。从外在讲,自性讲法是用肉眼和后天思维无法判断的。这个如来指的是虚空,心等于虚空,谁看见虚空说法了?谁也没有看见。谁听到虚空说法了?也没有听见。这里指的是性德,是说心不要去外求。外求的东西,都属于邪法、魔法。

  心外有魔吗?心外没有魔。那心外有佛吗?心外也没佛。佛与魔都在自心自性之中产生出来,一念慈悲心生起即为佛种;一念恶缘生起,魔就会出现。所以说心外无魔。

  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从自心自性上去找自己的本源,找不到自己的本源依然是在门外。

  我们现在还是处在愚痴的无明态。无明态的时候,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都是无明事,无明事也就是魔事。我们大家做的很多事都是魔事,也为磨砺的“磨”。磨久了,心性就会平稳,狂躁的心就会清净下来。

  我们要在自己的方寸之中去用功,要不然我们的心就有所得了。有所得那是小法,无所得那是无为之大法。

  要修行首先要建立出离心,第二是发菩提心。有了出离心,才可以真正发修大道的这颗心,成佛的这颗心。一旦发出这颗心的时候,宇宙都能收到这种信息波,同时能增加自己灵动的能力,扩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罗蜜法可以让一切听闻的人得到解脱,然后发无上菩提心,就可以证无生之忍,成无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寻,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从心外、身外去找、去寻,就是头上安头,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理,永远也找不到佛。找的那个佛都是从名相上庄严,从内心当中还是无明的。

  我讲《金刚经》都是从心地上走,没有从事相上讲。因为《金刚经》就是在破事相上、破名相上的词汇。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刚经》讲的就是性空,我们的本性就是空的,并不是空得一无所有,这个空是可以建立万法的。但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时候的大德都是透过来的人,佛菩萨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为了进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碍,紧接着就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回答说,是呀,非常非常多啊!那还用问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多得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语言来说。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不是微尘,是名微尘。这句话从事相上、名相上讲,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尘。《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里都说过,微尘当中有国刹,…

《《金刚经》释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