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给我一个脸色看,所以我才产生这个想法。这个想法你不要跟着它走,跟着它走你会被误导。你的菩提心,好不容易缘境发心的菩提心会受伤。一个菩萨往往会一时的情绪而破坏你之前的努力。不要被一时的感觉来破坏你长远的菩提心。所以当你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你一定要很认真地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从外面而来的,你这个念头要舍掉。这个想法是发自你内心的愿望,它从内心而来,这个念头你要好好地保存,继续地奉行下去。所以你一个菩萨,你在观察你内心的时候,你要具足判断谁是你的主人,谁是贼,你要把这个贼跟主人的相貌判断出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那个原形就毕露出来。所以你一个念头起来,你不要马上跟它走,先诶,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它的源头,找到最后是外面来的,这个想法你要舍掉。找到最后这个念头是从内心生起的,这个就对了,你的愿望生起的。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你要知道,因缘法、因缘果报是没有错的,外境没有错。因为你要假借外境你才能够修学,要借假修真。但是你要破坏的是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是空观,空观是要空掉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环境。那么这个就说明了整个大乘中道的思想是包括了菩提心,也包括了空正见,这两个。
好,我们作一个总结。菩萨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所谓菩萨的戒体,总而言之有八个字,就是菩萨要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空有无碍的中道来当作整个生命的根本思想。理论上来说,我们是要生其心,一个人要有愿望,就生起一种菩提的愿望,生起一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是很脆弱的,你的情绪会去伤害你的愿望,所以你必须要修无住来保护你的愿望。菩萨道是活在未来的,所以你必须把一时的得失成败要把它放下,无住,就是对于这个结果,你做这件事情,它的结果是成功是失败,对你是得或者失,你要把它放下。你做你应该做的事。建立一个中道的思想是整个菩萨道的根本,两大根本,菩提心跟空正见。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你要我们中国的古老文化两个法门,一个是孔孟之道,一个是老庄的思想。孔孟之道是强调有所为,就是我们讲生其心,它是主动积极地面对人生,所以它强调克己复礼。它强调一个人要克制欲望,来遵守礼节,来创造你的人生。那么当然这个克己复礼就讲到定位的问题。所以你看孔孟之道它第一个,它认为人生是有差别的,你看他做董事长,你做总经理,这个人做工程师,生命是不平等的。但是没关系,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该做的事。虽然不平等,也不妨碍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儒家思想强调定位,你要找到你的位置,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你在家里面你是站在什么位置。你出了社会到了公司你有你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站错了位置你就弄得天下大乱。所以儒家的思想是有所为的,从有所为当中建立一个和谐的安乐社会。
老庄的思想刚好相反,老庄的思想是强调自然之道。他觉得我们人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想法,结果破坏了自然,搞得自己很痛苦。我们人习惯性给自己产生得失的概念、成败的概念,产生太多的对立的概念,忽略了整个生命顺其自然的道理,所以我们弄得自己很痛苦。
比方说,有一天这个楚国的国君派了两个使者要请庄子去做官。那个时候庄子在钓鱼。两个使者就跟庄子说,我们国君要请您老人家到我们国家来做官。庄子就说,你们国君之前抓了一只三千年的乌龟。你们国君把它当宝贝,给它穿上美好的绸丝,给他美好的饮食,把它关在笼子里面,整天供养它、祭拜它,把它当神龟一样。庄子就问两个使者说,你们两个觉得,身为一个乌龟,是愿被养得肥肥胖胖的被关起来好,还是夹着尾巴在泥巴里面打滚比较好?当然是夹着尾巴在泥土里面打滚好。庄子说,我就是准备在泥巴里面打滚的那只乌龟。这个时候他就拒绝做官。当然庄子他的人生观是认为无住,他认为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自由,自由是最可贵的。当你一个人落入得失的概念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自由,因为你被得失所限制住了,被得失所束缚。
其实老庄的思想跟孔孟的思想大乘佛法是把它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一方面要放下生命的结果,但是又要做你该做的事情。所以大乘佛法的人生观是重视过程。
在春秋战国,有一个做乐器的工匠。他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乐器出来。这个乐器弹奏出来简直是出神入化,那个音乐太美妙了。那么很多的同行就问他说,你怎么能做出这么好的乐器?我们的技术也不比你差,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这个工匠说,我在做乐器的时候,我就不管这个结果怎么样。我不管这个乐器做出来以后,别人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它会给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把这样得失的概念全部放下,我就是专注地做乐器,完全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安住在当下,所以我就把这个乐器做得很好。
当然这个地方就说明整个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你要放下你的感觉,放下你的情绪,但是你又要去实践你的理想。这个就是菩萨道的一个中道的思想。你不管做什么事,你只能够求尽心尽力,不能求它的结果。也就是说,菩萨道其实它重视过程。当然他能够重视过程是因为菩萨他未来有一个愿景,他为了未来而活,所以他把今生一时的成败能够看得比较淡,他追求的是千秋,他不争一时。这个就是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整个菩萨戒也都是以这个中心思想来做引导的。因为你必须无住,才能够保护你的生心,这两个是有因果关系的。你没有培养一种成败得失放下的概念,你的菩提心就没办法坚固,就很容易被破坏。这个就是我们在讲到戒相之前把整个大乘的戒体它的一个心地法门先作一个说明。
好,我们今天的进度就先到这个地方。明天开始我们就把菩萨的行动,我们今天讲根本的愿望跟观照,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两个根本思想,明天开始我们就讲到菩萨怎么去付诸行动,怎么付诸行动。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二卷》全文阅读结束。